|
既是接口也是標準 ![]() 全稱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外圍組件特快互聯(lián)。這個標準由英特爾在2001年提出,現(xiàn)在交由PCI-SIG(PCI特殊興趣組織)管理和認證。PCIe在誕生之初,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數(shù)據傳輸速率高,并且發(fā)展?jié)摿芨摺?/p> 現(xiàn)在幾乎每個臺式機的主板都有PCIe插槽,許多主板大部分都不止一個。可能有的朋友認為插顯卡的那條插槽才是PCIe插槽,其實不然,這些長長短短的都是PCIe插槽,大多數(shù)情況下,長度代表了通道數(shù): ![]() 不同長度的PCIe插槽代表了不同的通道數(shù)量,從PCIe x1到最長的PCIe x32,總共有7個版本,主流的PCIe插槽也就是上圖中這四種?,F(xiàn)在最為主流的PCIe3.0和PCIe4.0標準,x1通道的速度分別為8Gb/s和16Gb/s,PCIe標準更新一次快上一倍,所以說潛力很大。 ![]() 除了PCIe標準插槽,現(xiàn)在大家購買的主板或者筆記本上都還有已普及的M.2插槽,這一接口同時能適用于SATA和PCIe,不過現(xiàn)在的M.2基本都是面向PCIe標準了。 PCIe通道,既然是通道,那么總得是通到一個地方去,那就是通到CPU的。而PCIe通道數(shù)量是有限的,現(xiàn)在消費級常用的銳龍5000系就只給到了24條PCIe4.0通道,分別直通主板的第一條x16插槽和x4 M.2固態(tài)硬盤插槽,而額外的PCIe通道則由主板提供,主板提供的PCIe通道則是由CPU的剩下x4通道轉化而來。 ![]() 如果一塊顯卡一條M.2固態(tài)已經占完PCIe通道,再加新的固態(tài),還有PCIe通道使用嗎,有的,但是額外的PCIe通道就是由主板的PCH芯片來提供了。我本人的例子,我用的是X470主板,其中顯卡和我的第一條M.2固態(tài)硬盤已經把3700X直出的20條PCIe通道用完了,但是我后續(xù)又添加了一條PCIe4.0的PNY CS3040 M.2固態(tài)硬盤,而這個硬盤運行在PCIe2.0 x4的速度上,因為主板把CPU提供的4條PCIe3.0通道轉化成了8條PCIe2.0通道,以連接更多的設備。 低代低通道的設備運行在高代高通道的插槽上時,只能達到低代低通道的速度,而高代高通道的設備運行在低代低通道的插槽上時,同樣也只能達到低代低通道的速度。 有的朋友就會問了,我用不上那么快的PCIe4 x4的固態(tài)硬盤,能不能把它給拆分了?確實有,只要一張PCIe轉接卡,比如需要添置M.2固態(tài)硬盤,主板上已經沒有原生的M.2插槽了,那么只要一張PCIe轉M.2轉接卡,就可以把空余的PCIe插槽轉換成M.2插槽,如圖轉接卡上有兩個盤位,就會把PCIe x4插槽轉成PCIe x2通道的兩個M.2固態(tài)硬盤插槽。 ![]() PCIe x4轉2*M.2 轉接卡 而另一種情況,主板有兩條PCIe4.0 x16插槽,分別插上顯卡和PCIe x16轉M.2轉接卡,那么這倆設備會分別運行在PCIe4.0 x8的通道上??紤]到當今絕大部分顯卡在PCIe3.0 x16的帶寬(也就是PCIe4.0 x8)已經足以滿足,把8條PCIe4.0通道分配給M.2固態(tài)硬盤轉接卡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 不過在AMD目前為止最高端的X570芯片組中,他們使用的是由CPU互聯(lián)到芯片組的PCIe4.0 x4后再拆分出24條PCIe4.0,其中前4條在AMD公版設計中設置為PCIe4.0 x4,之后4條交由廠商自行設置,9~12條公版設計為4個SATA3接口,13~20條交由廠商,每4條可擴展出PCIe4 x4 M.2接口或者兩個x2 M.2接口或者4個SATA3接口。當然了,PCIe通道不僅限于用于這些IO,這是一個非常通用的標準,包括USB、萬兆網卡、雷電等等,都可以通過PCIe轉化而來。這些具體要看主板商的分配策略,在說明書里會有。 ![]() 現(xiàn)如今PCIe3.0標準正在逐漸退出時代,PCIe4.0得以普及,而更快的PCIe5.0雖然還沒有對應設備需要,但是已經出現(xiàn)在了12代酷睿的支持上。即將推出的ZEN4銳龍7000系處理器和AM5平臺也將全系支持PCIe5.0標準,屆時帶寬將再次翻倍,單通道帶寬即達到32Gb/s。也許廠家應該考慮打造一些PCIe x1或者x2的M.2消費級固態(tài)硬盤了,大部分消費者用不到那么快的連續(xù)讀寫速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