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中華飲食文化內涵,就其深層含義來說可以概括為4個字,精、美、情、禮。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分餐與會食。 ![]()
自古代以來,飲食與生存同步,飲食文化是多少年來人們對食物的“認識”和“運用”,是關于食物生產與消費的科學、技術、習俗和人文藝術的綜合體。 中國飲食文化有分餐與會食的變化發(fā)展,地道的分餐制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3000年前。 ![]() 《史記·孟嘗君列傳》提到戰(zhàn)國四君之一的孟嘗君田文廣招賓客,禮賢下士,卻因分餐而食產生階級誤會,白白斷送一位剛勇之士的性命。 古代中國人分餐進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一人一案。低矮的食案為適應席地而坐的習慣而設計。 ![]() 小食案是禮制化的分餐制的產物,周秦漢晉時代,筵宴上實行分餐制,一人一席,按階分配。 至唐朝時期,束腰圓凳、方凳、胡床、椅子等高足坐具取代了鋪在地上的席子。晚唐五代之際,古人采用高椅大桌,雖己圍桌而食,食物卻還是一人一份。 ![]() 這種以會食為名、分餐為實的飲食方式,是古代分餐制向會食制轉變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發(fā)展階段。 宋代以后,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會食出現(xiàn)在餐廳里和飯館里。圍桌共食的飲食逐漸成為情感交融和人情交際的方式。 ![]() 到了明清時期,宮廷依然采用分餐制,認為分餐制可以讓宴席更加有秩序,同時體現(xiàn)了皇帝與臣子們的尊卑地位。但在宮廷之外,老百姓圍著桌子吃菜喝酒的合餐制已經廣為盛行。 老百姓合餐共食的習慣一直延續(xù)至今,但合餐制共食容易成為唾液傳播疾病的主要途徑,隨著衛(wèi)生觀念的提高,分餐制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優(yōu)先選擇。 ![]() 結合當今時代而言,疫情防控仍是重中之重。古代的這種分餐進食方式顯得尤為重要,這樣既可以保護好自己,也可以保護好他人。 疫情災難考驗著每一個人的承受力,折磨著每一個人的精神,錘煉著每一個人的思想。為了國家,為了民族,也為了家庭,為了自己,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徹底切斷病毒肆虐的傳播途徑。每個人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減少傳染源,人人講衛(wèi)生,個個都健康,則民族幸甚,國度幸甚! ![]() ![]() ![]() 疫情當前 分餐進食的好處 1.干凈衛(wèi)生,預防疾病 圍桌共食、不用公筷,這種看似親密無間的就餐方式,增加了疾病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風險。 就餐者中的病人或病原攜帶者可隨著圍桌共食中來回“穿梭”著的筷子將疾病傳播給其他共同就餐的健康人群。因此,使用公筷公勺、分餐進食的最大好處就是降低“病從口入”的風險。 2.減少浪費,文明餐飲 正是因為使用公筷,所以菜肴都沒有被各種唾液所污染,沒有吃完的,就餐者盡可以放心打包回家。減少浪費的同時,還培養(yǎng)了人們環(huán)保節(jié)約的精神。 3.注重營養(yǎng),科學搭配 中國人家庭聚餐的方式決定了家庭成員很難真正實施營養(yǎng)配餐。因為廚師可以決定一盤菜的營養(yǎng)搭配,但家中每個人的口味喜好不同,對某種食物攝取量的多少無法掌握。 如果采用分餐制,只要根據每個人需求的不同搭配好一盤菜,那每個家人攝取的營養(yǎng)量就都可以控制了。
—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官微出品 — 圖/文 |羅彩玉 編輯 |羅彩玉 責編 |謝承玉 終審 | 劉磊 |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美食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