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 一場大雪,白了山河,滌了塵埃,傾了流年,冬的詩意,魅力更甚。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統(tǒng)編語文詩詞中的冬雪,欣賞不同的雪之美吧! ![]() 強 勁 之 美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這首詩,以奇麗多變的雪景,縱橫矯健的筆力,開闔自如的結(jié)構,抑揚頓挫的韻律,準確、鮮明、生動地制造出奇中有麗、麗中有奇的美好意境,不僅寫得聲色宜,張弛有致,而且剛?cè)嵯嚅g,急緩相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邊塞佳作。全詩不斷變換著白雪畫面,化景為情,慷慨悲壯,渾然雄勁。抒發(fā)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產(chǎn)生的惆悵之情。 ![]() 空 靈 之 美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 圖源: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 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扁舟,一位老漁翁,超然忘我,獨自垂釣。天地之間,純潔而幽靜,一塵不染,萬籟俱寂。冬天,如此空靈,如此孤靜。 “雪”字籠罩全詩。“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墒亲髡卟]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lián)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系最遠的形象聯(lián)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 ![]() 相 思 之 美 長相思 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 故園無此聲。 ![]() 圖源: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 這首詞以白描手法,樸素自然的語言,表現(xiàn)出真切的情感,是很為前人稱道的。詞人在寫景中寄寓了思鄉(xiāng)的情懷。格調(diào)清淡樸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無雕琢痕跡。 從總的來說,上闋寫面、寫外,鋪陳壯觀;下闋寫點、寫內(nèi),曲描心情。選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風雪、燈火聲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語句,輕巧排列,對應整齊。信手拈來,不顯雕琢。全篇融細膩情感于雄壯景色之中,盡顯非凡,作者用山,水,千帳燈,風,雪等大的物像,來寄托細膩的情感思緒。纏綿而不頹廢,柔情之中露出男兒鎮(zhèn)守邊塞的慷慨報國之志。沒有一般邊塞詩的大氣、沉痛、悲涼、雄壯,而是風格婉約,筆調(diào)纏綿,少了抑揚頓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兒的纏綿情態(tài)。 ![]() 聞 香 之 美 雪梅 宋·盧鉞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后兩句是詩人對梅與雪的評語。就潔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卻沒有梅花的香味?!叭帧毙稳莶畹牟欢啵耙欢巍睂⑾銡馕镔|(zhì)化,使人覺得香氣可以測量。前人已經(jīng)注意到梅與雪的這些特點,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蓖醢彩摹睹坊ā吩姡骸皦菙?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但是此詩將梅與雪的不同特點用兩句詩概括了出來,寫得妙趣橫生,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 豪 邁 之 美 別董大 唐·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圖源: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 這首送別詩作于公元747年(天寶六年),當時高適在睢陽,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大。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游,常處于貧賤的境遇之中。 從詩的內(nèi)容來看,這篇作品當是寫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經(jīng)過短暫的聚會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而且,兩個人都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貧賤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日暮黃昏,北風狂吹,大雪紛飛,離別愁緒,千絲萬縷,但因為是知音,以一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鼓舞、勸慰朋友,給予友人力量和希望,友情深摯。 ![]() 資料來源:古詩文網(wǎng),“詩刊社”微信公眾號 |
|
|
來自: 寶妞 > 《古詩意向解讀,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