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地下汽車庫(參照《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guī)范 GB50067-2014》的規(guī)定)
1.1排煙(風)量的確定:
地下汽車庫一般都是排風與排煙系統(tǒng)合用。新規(guī)對防火分區(qū)和防煙分區(qū)面積限制與舊規(guī)一樣。(即一個防火分區(qū)不超過4000平方米,一個防煙分區(qū)面積不超過2000平方米)但是多了對層高的要求,取消了對通風量的要求。 只是在8.1.5條規(guī)定:設置通風系統(tǒng)的汽車庫,其通風系統(tǒng)宜獨立設置。而在8.2.3條又規(guī)定:機械排煙系統(tǒng)可與人防、衛(wèi)生等的排氣、通風系統(tǒng)合用。(這里有個問題:此通風系統(tǒng)是僅指人防、衛(wèi)生的?還是包括車庫的?)對于層高4m(常用)的地下車庫,其排煙量按防煙分區(qū)計為:31500m3/h。
注意:這是規(guī)范要求的排煙風機的排煙量,即不需考慮漏風的影響,不用再乘系數。所以,排煙量只與防煙分區(qū)的層高有關,與面積無關。排風量按6次換氣次數和3米凈高進行計算,比較排風量和排煙量,當數據接近時可采用單速風機,當風量相差較大時(比如差額達到5000以上)可采用雙速風機或兩臺風機。由于受到設備選型、管道布置、運行管理等因素的制約,單臺風機的風量不宜過大,而且排煙系統(tǒng)應按防煙分區(qū)布置。
因為規(guī)范第8.2.8條規(guī)定:在穿過不同防煙分區(qū)的排煙支管上應設置煙氣溫度大于280℃時能自動關閉的排煙防火閥,排煙防火閥應聯(lián)鎖關閉相應的排煙風機。所以每個防煙分區(qū)至少需要安裝1臺排風機。
每臺排風機的安裝尺寸約為邊長1400mm的立方體,(按箱式離心風機考慮)安裝在排風機房中。所以每個排風機房至少需要3×4m2(1臺排風機)或4×5 m2(2臺排風機);排煙補風系統(tǒng)可按防火分區(qū)設置。一個送風機房需要3×4m2(1臺風機)或4×5m2(2臺送風機)。
對于電動汽車庫,建筑需要劃分防火單元,一般每個排煙分區(qū)大約可劃分成3~4個防火單元。每個防火單元之間有物理分隔的墻體或防火卷簾,實際每個防火單元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排煙分區(qū),但規(guī)范中并未明確界定“有實體分隔即看做一個獨立的排煙分區(qū)”,因此,各地對電動車庫的排煙設計有不同的做法。
廣東省地標做法:排煙分區(qū)面積依然按2000考慮,每個排煙分區(qū)可設置一套排煙補風系統(tǒng),每個防火單元的排煙量按系統(tǒng)排煙量考慮并設置排煙管道和排煙口,風管穿過防火單元隔墻時加設電控排煙防火閥,該閥常開,哪個防火單元發(fā)生火災時開啟哪個,不發(fā)生火災的予以關閉。
非廣東省地區(qū),有的把每個防火單元看做是一個排煙分區(qū),要求設置一套排煙和補風系統(tǒng),則風機房需要多個。設計時需提前咨詢當地習慣做法,不要盲目下結論。
車庫內設置的擋煙垂壁一般為固定式,其底距地高度不能小于2.2米及甲方要求的最低高度,設計清晰高度時需注意此要求。
1.2風管、風井尺寸的確定:
暖通設計規(guī)范規(guī)定:鋼板制風管中的風速為6~14m/s;磚砌或混凝土風道中的風速為4~12m/s。
而消防規(guī)范中規(guī)定:鋼板制風管中的風速不應大于20m/s;內表面光滑的混凝土風道中的風速不應大于15m/s。 所以地下汽車庫中的鋼板制風管的最大尺寸約為2000×400mm(風量31500 m3/h,風速約11m/s,一臺排風機);每個排風機房需要一個排風井,每個井道面積需要2.2m2(二臺排風機,風量63000 m3/h,風速約8m/s)。注(如果采用風井內襯風管,風速取10m/s,則風管面積需要1.67 m2) 注:風速均按規(guī)范規(guī)定的中間值選取。
1.3進、排風百葉面積的確定:
排風井出地面后的排風百葉面積按風井面積的3~4倍計算(即百葉處的風速按風井內風速的1/3~1/4)。每個防火分區(qū)內的送風井道和進風百葉的面積分別按該防火分區(qū)內排風井道和排風百葉的面積之和減半計算。 注:位于地下一層的汽車庫,當該防火分區(qū)有直通室外的車道時,可不設送風系統(tǒng)。
1.4進風百葉底距地一般為2m,在綠化地帶宜距地1m
平時通風系統(tǒng)的進風百葉距排風百葉的水平距離宜大于10m,并應布置在排風百葉下方。如果排風百葉的下邊緣高于進風百葉的上邊緣3m以上,則其水平距離不限。(新規(guī)范的規(guī)定:消防通風系統(tǒng)為上述值的二倍,即分別為20m和6m)
2.1進排風豎井面積可根據變配電室面積進行估算
變壓器室的通風換氣次數要求不小于15次/h,配電室的通風換氣次數為8~10次/h。以層高4米計,一般為每100 m2變壓器室需配套設置排風井0.3 m2,進風井0.3 m2,進、排風百葉均為1.0 m2。每100 m2配電室需配套設置排風井0.18 m2,進風井0.18 m2,進、排風百葉均為0.5 m2。如果變壓器室與配電室合用,則需按變壓器室的要求設置風井及百葉。 注:風井內風速均按6~8m/s選取。
3.1進風豎井面積可根據柴油發(fā)電機組的容量計算
一般每100KVA的容量(風量10000 m3/h),需機械進風井面積0.4m2,自然進風井1.2m2;排風井凈寬一般為大于1.0m,尺寸應根據樣本要求。 注:風井內風速均按6~8m/s選取。
3.2機房內預留消煙池位置
要求電氣專業(yè)發(fā)電機的排煙出口管設消煙、消音器,要求機房和進、排風井設吸音措施,一般為專業(yè)環(huán)保公司深化設計并實施。煙氣低空排放時需加設專業(yè)的凈化裝置,例如,催化式煙氣凈化裝置,達到低空排放標準并經當地環(huán)保部門認可后才可以做低空排放。(現(xiàn)在新規(guī)要求高空排放)
4、水泵房、制冷機房、鍋爐房等設備用房
4.1通風量均可按換氣次數6次/h計算
進、排風豎井面積可根據地面面積進行估算。一般為每100 m2需配套設置排風井0.1 m2,進風井0.1 m2,進、排風百葉均為0.3 m2。制冷機房、鍋爐房如果需要做事故排風,則風井和百葉面積均需加倍。
5、建筑防、排煙
5.1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
按照消防規(guī)范和防排煙系統(tǒng)技術標準的規(guī)定,凡是建筑高度超過50m的一類公共建筑、工業(yè)建筑和建筑高度超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煙樓梯間及其獨立前室、共用前室、消防電梯間前室和合用前室,均需設置機械加壓送風的防煙設施。
上列各表均按風管內風速16m/s計算。(風機風量是計算風量的1.2倍)由于加壓送風豎井內必須設置金屬風管,故建筑設計時需考慮豎向金屬風管施工和檢修的便利性,上述表格中給出的是風管截面積要求,實際豎井面積和形狀需根據具體項目情況進行綜合確定??蓞⒖枷嚓P圖集。
5.2內走道排煙:
根據消防規(guī)范的規(guī)定,一類高層建筑和建筑高度超過32m的二類高層建筑的無直接自然通風,且長度超過20m的內走道或雖有直接自然通風,但長度超過60m的內走道應設置機械排煙設施。當排煙風量15000 m3/h,風速取17m/s時,其排煙風管的面積按0.25平方米計算,排煙量越大,風管截面積越大。
5.3豎向排煙風井、加壓送風井
豎向排煙風井、加壓送風井均需內襯風管(地下室車庫部分、尤其是有人防工程時會有例外),且其短邊長度不宜小于400mm,長寬比一般為4:1以下,不宜超過6:1。
6、公共建筑設計集中空調系統(tǒng)時的機房設置
6.1制冷主機房:
水冷系統(tǒng)制冷主機房一般大于150m2,凈高不低于3.6米,初步可按下表估算:
6.2全空氣空調系統(tǒng):
一般商業(yè)用房每500~800m2設計一臺空調機,空調風管的最不利端長度不宜超過50米,不應超過80米。單臺空調機的機房面積一般為20~30m2(如果采用帶熱回收裝置的組合式空調機組,則需要40~50m2)。空調機房一般設置在樓梯間附近,且宜靠外墻,便于直取新風,多臺空調機可合用機房。
6.3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tǒng):
一般建筑面積1000~1600m2需要設置一臺新風機,系統(tǒng)較小時,如新風量≤4000m3/h,新風機可以吊裝在走廊、倉庫等輔助區(qū)域上空而不再設專用的新風機房。
6.4全空氣空調系統(tǒng)對層高的要求
小系統(tǒng)一般需要吊頂內梁下凈高450mm,較大系統(tǒng)一般需要 600mm,當出現(xiàn)設備通道內各專業(yè)管道重疊時需要具體綜合計算標高要求。
6.5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tǒng)對安裝高度的要求
一般需要300~400mm的凈高。 凈高與走道內可布置管道的寬度有關。
6.6酒店客房豎向管井配合
一般兩間客房共用一套管井,設置一個衛(wèi)生間排風井,一個新風井,一個水管井。管井尺寸與層數有關,如標準層有3~7層時,排風井、新風井尺寸約為400×400,水管井四管制需300×1200,兩管制需300×700,包含凝結水管。兩個客房之間的管井需注意結構專業(yè)是否有梁穿過。
7、管線綜合
7.1大平面處的管線綜合:
建筑確定室內最低凈高要求,各專業(yè)在平面中進行交錯,水平排布位置盡可能錯開,看能否滿足要求,確定個別管線是否穿梁,當水平一層無法排布所有管道時需上下疊加排布。
7.2機電層管線綜合:
各專業(yè)配合,劃分勢力范圍,以能滿足維修及安裝為最低要求。一般原則是:檢修率少的排在高位或不便于檢修的位置,比如排煙風管。
7.3標準層走道的管線綜合:
各專業(yè)管線在空間上進行布置,看是否滿足建筑最低凈高的使用要求,哪些管道有可能在不影響房間使用的情況下可以敷設在房間內。
7.4綜合原則:
無序讓有序,電讓空調、水,有壓讓無壓,小管讓大管,開式系統(tǒng)讓閉式系統(tǒ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