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府江,指的是一條江河的名稱,但是,如今,在現(xiàn)代地圖上卻是找不到這條河流的。那府江在哪里?指的是今天哪一條河流呢? 其實,府江所對應的河流大家都很熟悉,就是今天桂林到平樂的漓江和平樂到梧州的桂江,但是,為什么今天只記住漓江,桂江,府江這名卻被淡化了呢? 這就是故事了!
實際上,漓江,也可以稱之為桂江,只不過整條河流經過的區(qū)域太多,各區(qū)域的歷史發(fā)展不一樣,所以,同一條河流,在流經不同的區(qū)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整條河流,各河段也就有了不同的名稱。 不說這系河流的支系,單是主系曾經都有著不同的名稱,如離水,漓水,漓江,桂水,桂江,府江,撫河,府河等等。 漓江,桂江的說法好理解,那府江,撫河,府河的說法又從何而來呢?這就是明清時期的事情了。 明清時期的“府江”之稱有點意思,他和其他河流名稱的演變歷史是不同的,其他河流名稱,大部分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叫法,但都是整段整段的改名稱。可是,府江就不一樣,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府江”二字所指代的河段范圍卻是不一樣的,并且是漸漸縮短,慢慢的往下游移動的。
關于府江的長短范圍,歷史變化,說法就多了,單就是明代一朝就有三種說法了。 第一種說法,指的是明代前期,把從興安海陽山發(fā)源的海陽河到梧州三江口這全流段稱之為府江。因為在明代開始,從行政區(qū)劃上,大規(guī)模實行“府州縣制”。 從海陽河發(fā)源開始算,河流主要流經了當時廣西的三大區(qū)域,即桂林府,平樂府,梧州府,又恰好,河流又流經三府的三座府城外,所以慢慢的,整條河段就有了府江的稱謂。 廣西的一些地方志中都是這么表示的:“府江,即漓江(桂江)也”
第二種說法,元成宗在大德五年十一月,新置了一個平樂府,轄一州七縣,明代建立,只是順勢按前制,依然設平樂府,所以有史籍又記載:“陽朔以南,昭平龍門以上,即平樂府境河段為府江?!奔搓査芬陨戏Q為漓江,昭平龍門以下到梧州稱為桂江。府江只是承接漓,桂二江的中間段。 第三種說法,則是與桂林有關系了。因為桂林是當時廣西的政治中心,很多到廣西各地上任或是被貶到廣西的官員,多會先來桂林報到,報備,然后才往各地,到廣西最先接觸到的,自然是桂林城邊的這條江。 暫留桂林府城時,府城邊上的水景山色,給很多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匆忙過境,對“漓江”的認識就不深,反倒是“桂林府城邊上的江”的記憶重一點,于是,很多人離開以后,都以“府江”為題,寫下各自的記憶。 那府江就是指從桂林府城開始,往下直到梧州府的這一段了。
清嘉慶年間平樂縣域圖 單從地理認知來說,第一種說法的“府江”最長,第二種說法的“府江”最短,但實際上,第二種說法卻得到比較廣泛的認同。 為什么呢?因為在明代平樂的府江發(fā)生過比較重大的歷史事件——府江之亂。在明之一代,廣西基本都沒有太平過,如大藤峽“瑤亂”,幾乎貫穿整個大明歷史,但大藤峽只是明代廣西各地亂局的高發(fā)地之一,影響比較大的還有古田地區(qū),八寨地區(qū),府江地區(qū)。 這時候的府江地區(qū)指的就是平樂府境內的府江定義了,府江兩岸,多為瑤壯之地,到明代中期,府江一帶的瑤壯民族,響應大藤峽的瑤壯農民起義,也紛紛起來反官府。荔浦,恭城,修仁等等,各處縣城都時不時的受到攻擊。 為此,大明朝廷數(shù)次把兵馬聚到廣西,想平息地方的“瑤亂”,在平樂就設了“府江兵備道”,這個機構的職能主要是針對府江,八寨,古田等地的瑤民起義。所以,“府江”這個詞隨著“府江兵備道”的管轄區(qū)域,就擴大到整條桂江。 隨著大明朝廷數(shù)年的鎮(zhèn)壓,地方局勢得到平穩(wěn),“府江兵備道”發(fā)揮的作用就有所減弱了,轄區(qū)又慢慢的縮小到平樂府境內,于是“府江”又僅僅指向平樂境內的這一河段了。
也正是這個歷史事件的變化,在一段時間里,人們對府江的認識與記載也就有了多種認知,后人們看到的“府江”稱謂以及范圍也就有多樣性,形成今府江N說的情況了。 到了清康熙六年,地方的平穩(wěn),府江分巡兵備道這個單位被裁掉,那“府江”作為官方的行政機構名之一的地位也就沒有了,府江的叫法也就弱化下來。加上平樂在后來的沉沉浮浮,民國時期的“廢府留縣”,“府江”這個名字更是無“府”可依,口傳無憑,失去了現(xiàn)實意義,于是撫河的說法漸漸出現(xiàn),而陽朔以下被稱為桂江漸漸成為共識。 叫的時間久了,府江的名字也被人淡忘了,不被正式記憶了,到了今天,府河之說,一般只流傳在梧州一帶了。 但“河”是曾經的“江”,“府”卻非曾經的“府”了,中間增加的,只是歲月的記憶故事而已了。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史話八桂!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