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景橋先生 每周一文 溫暖同行 全文1357字,閱讀約需4分鐘 溫馨提醒:景橋“鄉(xiāng)愁系列”暖文,已由中央級九州出版社正式出版,現各大電商平臺均有售,搜索書名《愿你出走半生 歸來仍有故鄉(xiāng)》即可進入購買頁面。新書初見,多多關照! 今天一大早,朋友圈里的故鄉(xiāng),地米菜煮雞蛋的照片頗有刷屏之勢。點贊之余,瞬間催動無限鄉(xiāng)思。民間有諺:“二月二,龍?zhí)ь^;三月三,生軒轅”。據說,農歷三月三,是上古軒轅黃帝的誕辰,在周代這一天為“上巳節(jié)”,時至今日,廣西壯族三月三還放“小長假”。易中天先生說,農歷三月三,才是中國的情人節(jié),有《詩經》為證,彼時春心萌動的少男少女,相約河邊踏青,互贈定情的芍花。杜甫先生亦有詩云:“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而在我的故鄉(xiāng)江南,農歷三月三,更多的愛,是給了家人,更多的福,是祈求健康。 這天大早,家家戶戶要備一大鍋地米菜煮雞蛋,男女老少,隨量任吃,以祈求新一年無病無災。記得讀中學時住校,到了三月三,食堂也會特意煮地米菜雞蛋,可見這一風俗是何等深入人心。地米菜,是家鄉(xiāng)的一種野菜,學名薺菜,江南的田野路邊,隨處可見,細綠的葉桿莖上,開著米粒大小的白花,普通得一如村子里長年累月耕種的農夫。不知為啥,見到地米菜,我總會想起那句詩:“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地米菜,也算是鄉(xiāng)村的一種“苔花”吧!只要勤勞,養(yǎng)一窩雞,富足的主家撒點米糠,貧苦的人家則將雞趕到籠子,任其在山坡草叢里散養(yǎng)覓食,便會得到一個個金黃的雞蛋。地米菜、雞蛋,都是最為普通的食材,恰恰在最普通的農家,以其“天作之合”的搭配,煮成了煙火味十足的美味珍肴,煮作了“三月三”一道獨特的風景。地米菜,自帶一種獨特的清香,和雞蛋煮在一起,菜青蛋白,色澤分明,蛋香撲鼻,清香四溢,瞬間便勾起農人們的饞蟲?!懊朗炒蠹摇碧K軾便有這樣的句子:研究表明,地米菜富含多種維生素以及胡羅卜素、菸酸、黃酮甙、乙酰膽堿等微量元素,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平肝明目、降壓健腦等神效,能治頭痛、白內障、糖尿病、心血管病,藥用價值極大。《本草綱目》載,“薺菜,甘、溫、無毒,利肝和中,明目益胃。根葉燒灰,治赤白痢,極效”。在缺醫(yī)少藥的古時,人們以其獨有的智慧,將大自然的饋贈用到極致,以維持生命的生生不息。鄉(xiāng)下俗語,農歷三月三,“吃了地米菜煮雞蛋,走路石頭都踩爛”,便是形容吃了這道節(jié)日菜后,身健體壯,百病俱消。有的地方,還有“陽春三月三,薺菜當靈丹”“春食薺菜賽仙丹”之類的說法。傳說,神醫(yī)華佗有次進山采藥,到一老者家中躲雨,恰巧見到老人家頭疼欲裂,急忙把脈問診。隨后,從屋后院內采了一把地米菜,壓汁與雞蛋煮了給老人吃,藥到病除。因那天正好是三月三,故事流傳開了,便就有了三月三吃地米菜煮雞蛋、一年健壯不頭疼的習俗。有時想,這三月三,也只是光陰輪轉、日起日落、花開花謝的尋常一天,就像茫茫人海、浩渺時空之中的每一個你和我。但因了這同樣普通平凡的“地米菜煮雞蛋”,卻變得如此不同尋常,儀式感滿滿,誠意心十足。每一天,都只是尋常一天,但我們若將其當成特別的一天、當成生命最后一天,那便一定能活得最具意義、最有儀式感。今天,我們豐衣足食,也不再缺醫(yī)少藥,卻仍心心念念這份地米菜煮雞蛋,懷揣的是心誠則靈的敬意,珍視的是心無旁騖的虔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