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景橋先生 每周一文 溫暖同行 全文1250字,閱讀約需4分鐘 這個周末,今年第一次走進影院,《八佰》,沒有失望。歸來,上海四行倉庫彈痕累累的斷墻殘垣,一直矗立在腦海。八佰壯士(實為400人)舍生護國的壯舉,那些最勇敢的中國人,渾身捆綁手榴彈,排著隊、義無反顧跳進敵軍盾陣,一張張臉,一幕幕故事,始終浮現(xiàn)在眼前。不禁想起,1270年前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四行倉庫,就是陰山;八佰壯士,就是飛將;龍城猶在,壯士不返。淞滬會戰(zhàn),即便整個上海、70萬軍隊已敗退,但有了這八佰勇士,中華就不會亡,中國就有希望。 一直在想,為什么中華文明歷經(jīng)五千年而經(jīng)久不衰?歷經(jīng)無數(shù)次外族入侵浩劫而屹立不倒?四大璀璨文明古國,獨有華夏文明綿亙不息、歷久彌新?或許,從《八佰》里,可以找到答案。 你可以看到,在強悍嗜血的日軍面前,在淋漓的鮮血和殘酷的死亡面前,原本一盤散沙的中國軍隊,原本“隔江猶唱后庭花”的租界人民,似突然覺醒般,變得空前的勇敢和團結(jié)。逃兵、兵油子、漢奸、黑社會、奸詐的商人,最后,都變成了最勇敢的民族戰(zhàn)士。
這樣的轉(zhuǎn)變,看似不可思議,實質(zhì)卻是中華文明偉力的使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必然!中華文明,延續(xù)五千年經(jīng)久不衰,既是大地遼闊富饒、文明繁榮昌盛的發(fā)展史,更是一次次抗擊外族入侵、保家衛(wèi)國的血與火之歌?;趯χ腥A民族的強烈認同和五千年歷史的深遠歸宿感,這些原本可能貪生怕死、怯懦自私、冷漠甚至內(nèi)斗的人,在亡國滅族的巨大危機面前,可以摒棄前嫌一致對外。這是一種流淌在骨子里的民族力量和愛國精神,在任何強力霸權(quán)面前,在任何歷史風云面前,始終屹立不倒。 “玉芝吾妻愛鑒:諸子長大成人,仍以當軍人,為國盡忠為宜,讓我子孫后代,再不受此屈辱”; “娘,孩兒不孝了”; 聽到八佰壯士一句句樸實的遺言,你會想起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岳飛的“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看到那捆滿炸彈跳入敵陣、排著隊向橋頭沖鋒的勇士,你會想起從容自沉汨羅江的屈原,在崖山寧死不降投海殉國的南宋十萬軍民,舍生赴義,是謂大勇。近現(xiàn)代的中國,飽經(jīng)苦難,正是無數(shù)民族的勇士,“我以我血薦軒轅”、“一寸山河一寸血”,才避免家國民族陷入萬劫不復(fù)。狼牙山的五壯士,肚子里全是草根樹皮的楊靖宇,血戰(zhàn)至最后一刻的張自忠,“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的吉鴻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