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藥物貼敷臍部以治療疾病,是臍療的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方法,又簡稱為貼臍法。貼臍法又可分為以下數(shù)法: 填臍法 將藥物填于臍內。多用散劑或丸、丹劑,用藥部位一般局限于神闕穴(臍孔)內。如用紫雪丹填臍治外感高熱;附子末填臍以回陽救脫等。 敷臍法 將鮮藥(一般用植物藥或蟲類藥)搗爛敷于臍部;或用干的藥末用水(或用蜜、酒、唾液等)調和成膏狀敷于臍部。用藥部位可不局限于臍孔內,較填法范圍大。 覆臍法 將用量較多的藥物搗爛或研末或調糊膏,覆蓋在臍部及臍周圍,用藥部位較大,不局限于神闕穴。 涂臍法 將藥汁、藥膏、藥稀糊等涂擦于臍部。如軟膏涂臍法。 滴臍法 將藥汁(或煎汁或搗爛取汁,或用水溶等)根據(jù)病情需要溫熱或冰涼后,一滴滴徐徐滴入臍內,以達治療目的,稱為滴(臍)法。如冷水滴臍法。 熨臍法 用藥物切粗末炒熱布包,趁熱外熨臍部。如平胃散熨臍法。 貼臍法 將藥物制成膏藥貼于臍部。如暖臍膏貼臍法。 摻藥貼臍法 將藥物少許研細末摻于膏藥上,外貼于臍部。 從廣義上講,凡用藥物外敷于臍部的各種方法統(tǒng)稱為貼臍法。 敷臍療法應用注意事項: (1)臍孔內常有污垢,應用臍療時,一般先用75%酒精棉球對局部進行消毒,以免發(fā)生感染。 (2)將患者臍部洗凈擦干,然后將配制好的藥粉或藥膏置于臍中,再用膠布或紗布墊固定。 (3)將選定的藥物研為極細末,用調和劑調和作膏劑。如為新鮮濕潤藥物,可直接搗如泥狀,作膏劑用。根據(jù)病情,或1~2天換藥一次,或3~5天;如出現(xiàn)局部潰瘍,應停止敷臍,改用其他療法。 (4)如用此法7~10天后仍無效,應改用其他療法。 (5)臍部用藥雖有自己的特點,但一般情況下仍宜辨證用藥,方能提高療效。 (6)臍部皮膚嬌嫩,在用有較強刺激性的藥物時,或隔藥灸臍法壯數(shù)較多時,宜先在臍部涂上凡士林后再用藥,以避免皮膚起泡,在給小兒臍療時更應注意。 (7)臍療給藥時一般用膠布或傷濕止痛膏等作外固定,個別患者會出現(xiàn)過敏反應,如局部皮膚瘙癢、見紅色斑丘疹時應暫停用藥,外涂膚輕松膏,也可改用膚疾寧貼膏或紗布固定。 (8)孕婦慎用臍療。凡具有墮胎或對胎兒有可能發(fā)生毒副作用的藥物,一律不得用于臍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