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曾在《飛龍引》中寫詩二首禮贊皇帝升仙的盛景: 【其一】 黃帝鑄鼎于荊山,煉丹砂。 丹砂成黃金,騎龍飛上太清家。 云愁海思令人嗟,宮中彩女顏如花。 飄然揮手凌紫霞,從風(fēng)縱體登鸞車。 登鸞車,侍軒轅,遨游青天中,其樂不可言。 【其二】 鼎湖流水清且閑,軒轅去時(shí)有弓劍,古人傳道留其間。 后宮嬋娟多花顏,乘鸞飛煙亦不還,騎龍攀天造天關(guān)。 造天關(guān),聞天語,長云河車載玉女。 載玉女,過紫皇,紫皇乃賜白兔所搗之藥方,后天而老凋三光。 下視瑤池見王母,蛾眉蕭颯如秋霜。 《歷代真仙體道通鑒》記載:皇帝姓公孫,他的父親是有熊國的國君,名少典,他的母親叫附寶。有一天他的父母同游姬水時(shí),母親見電光縈繞北斗,光亮照耀郊野,一片光明環(huán)繞著她。母親因此受孕,二十四個(gè)月后生下了皇帝。 皇帝15歲時(shí)繼承了父親之位,當(dāng)上了有熊國的國君,他為人敦厚,聰明過人,勤于政務(wù),百姓安居樂業(yè)。后來又經(jīng)過大戰(zhàn)蚩尤、刑天等系列戰(zhàn)爭,天下大治。有一天,皇帝就到圜丘祭天,當(dāng)他返回宮室的時(shí)候,想到自己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生平夙愿完成了,不僅萌發(fā)了求仙問道之心。 皇帝聽說廣成子有仙術(shù),就打算向他請(qǐng)教。廣成子居住在崆峒山,崆峒山摩天壓地,群峰如林,穴洞星羅棋布,奇石到處可見,整日白云繚繞,紫氣蒸騰。廣成子居于混元洞,常邀仙友赤松子來談仙論道,下棋消遣。廣成子駕下玄鶴,朝夕聞道,也變成了一名仙童,隨侍左右。 當(dāng)皇帝帶領(lǐng)一隊(duì)人馬浩浩蕩蕩來到崆峒山時(shí),廣成子、赤松子二位仙師正在對(duì)弈,早有玄鶴童子用鳥語稟告了。廣成子早就預(yù)知皇帝要來,含笑說:“真荒唐,不去治國,卻來求仙,待會(huì)兒我去看看”,赤松子起身告辭后,廣成子一揮拂塵,一只仙鶴便落在身旁,他跨上鶴背,飄然出洞,一群五彩仙禽翻飛追隨,發(fā)出悅耳鳴聲。廣成子在云端出現(xiàn),皇帝急忙跪倒在地,以極其崇敬的語氣說:“弟子一片丹城,前來求教,敢問仙師,至道是什么?”廣成子乘鶴在皇帝等人頭頂盤旋而過,然后停在虛空,意味深長地說:“你是治理天下之人,怎么能談至道呢!”說完便隱入紫云之中。 皇帝回去后,靜思齋戒三個(gè)月后,他再次前往崆峒山問道廣成子。這一次,他是獨(dú)自一人出來的,走著走著他就迷路了。正不知怎么選擇時(shí),忽見前面過來一位老者,皇帝便恭立道旁,施禮讓路。長者微微一笑說:“知道謙恭,始能求真,好!好!”皇帝趕忙上前說:“請(qǐng)問長者,哪條道可通崆峒仙界?”長者打量了下皇帝,隨口吟道:“仙凡本無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誠百道通”說罷,老者倏忽不見。原來老者是赤松子,他知道皇帝的前世本是仙人,只是還欠修煉,但又怕他放不下架子,吃不得苦頭,廣成子不向他傳授至道,才這樣指點(diǎn)他的。 一路行,皇帝一路思索四字言詞,直到鞋磨穿,腳磨破,寸步難行時(shí),才恍然大悟。他便以膝代步,慢慢地向崆峒山頂爬去,砂石如刀,膝破血流,所過之處石子都被鮮血染紅了。 當(dāng)皇帝快接近山頂時(shí),終于打動(dòng)了廣成子。廣成子派出金龍把皇帝接進(jìn)了混元洞?;实垡姷綇V成子,稽首再拜,請(qǐng)教至道之事。廣成子說:“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心,無搖汝精,存神定氣,乃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將守形,形乃長生?!睆V成子說到這里,略一停頓,接著又講了他如何修身,至今已經(jīng)1200多歲了,而且身形未衰等! 皇帝在崆峒山深得廣成子之道,回去以后,依廣成子所教之道,精修養(yǎng)身,他在120歲時(shí),命人取首山之銅,鑄寶鼎于荊山之下。這個(gè)鼎具有靈氣,能預(yù)知吉兇,能輕能重。不用點(diǎn)火,水自沸騰,不用加水,鼎自身就滿了。鼎成之日,皇帝設(shè)宴歡慶,忽見空中霞光萬道,一條黃龍垂髯而下,皇帝說了聲“天地派龍來迎我了,”隨即成龍升天。 皇帝求道升仙的故事既表達(dá)了人們對(duì)皇帝的愛戴,也是古代人民追求長生不老理想的形象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