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所面對的問題不僅有明末宦官與東林黨文官集團的內(nèi)訌,更有崛起的滿洲后金和揭竿而起的農(nóng)民起義軍,這背后是與之相關的連年災荒和瘟疫。
一,明末宗室宮闈多有信教,崇禎皇帝不免耳濡目染
得益于公教會在明末進入中國初期時的得力策略,和利瑪竇第傳教士的努力耕耘,崇禎皇帝時期公教會已經(jīng)在京城有了一定影響,而且明朝宗室宮闈多有信教者。
據(jù)湯若望記述:“有王姓老中宮(太監(jiān))洗名若瑟者,曾由湯若望授洗。若望賴其力,得入宮禁?!?/span>此前,1631年,已有重要中宮10人受洗,其中有龐天壽、洗名亞基樓者,后以忠勇輔衛(wèi)明末諸帝,見稱于世。
已經(jīng)皈依的老太監(jiān)王若瑟經(jīng)常為后妃們講解,有數(shù)人因受耶穌救世事跡所感動而愿入教。湯若望特許王若瑟代為授洗,其中居后妃位者有3人。
至1640年,宮中信教婦女已有50人,中宮40余人,皇室信教者140人。到崇禎九年,宗室奉教者一百一十四人,內(nèi)宮奉教者四十人,皇帝賜封的誥命夫人入教者亦多達八十余人。
蕭若瑟《天主教傳行中國考》稱:“崇禎末年,教傳十三省,當時全國止十五省,惟云貴未傳到。教友約十五六萬,內(nèi)有大官十四員,進士十名,舉人十一名,秀才生監(jiān)以數(shù)百計”。
連皇帝身邊的宦官和宗室都信教,崇禎皇帝也在耳濡目染中,對天主教有了很多的了解。
二,崇禎皇帝委任徐光啟督修歷法,接觸公教信仰
崇禎二年,雷厲風行的崇禎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在將其余黨肅清以后,帝委任徐光啟督修歷法,徐光啟則邀請傳教士龍華民、鄧玉函、羅雅谷、湯若望等進入歷局,以西洋新法交互參考,最后修成《崇禎歷書》。
在此前后,崇禎皇帝與與徐光啟頻繁交流,與天主教傳教士也多有往來,徐光啟將湯若望介紹給了崇禎,湯若望才學廣博,深受崇禎帝信賴。
湯若望把巴伐利亞大公贈與的一本內(nèi)容為耶穌基督事跡的精美畫冊,附以中文說明,連同一套三王來朝模型,呈獻給崇禎皇上。
崇禎帝對湯若望獻上的圣像非常喜愛,置于案上“凝神細閱,幾不忍舍”,置于內(nèi)宮御幾,許后妃們翻閱觀賞。還將皇后召來,向她“指示講解”,致使“皇后虔誠下拜”。
三,崇禎帝雖未受洗,但已有愿洗之心
崇禎十三年湯若望還直接上書崇禎帝,對崇禎帝講述改奉天主教的好處:“凡遵其教者,必與上升,以享真福。蓋天主至公,無善不報,……王者用之治國,則俗樸風淳,人心和輯; 君子奉之修身,則存順歿寧,永遠吉祥?!?/div>
他向崇禎帝詳細闡述了信奉天主教的好處,尤其是天主可以幫助他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著實令崇禎帝為之心動。
據(jù)《烈皇小識》、《崇禎宮詞》等書記載,崇禎帝在徐光啟等人的影響下,似乎有皈依天主教的傾向,曾把宮中累年供奉的佛像,盡數(shù)搗毀。
《正教奉褒》記載,崇禎十四年( 1641) ,湯若望等天主教士因修歷有功,崇禎帝命禮部“褒揚天學”。禮部按崇禎帝意旨,“將'欽褒天學’御題匾額,分賜各省西士祇領,懸掛天主堂中。
崇禎皇帝將天主教視為“天學”,力加褒揚,崇奉之情可見一斑。
當時朝野認為崇禎帝雖未受洗,但已有愿洗之心。人們曾多次聽到他說:“天主教義是真而圣的,我因渺小,未能全懂。”
四,公教真諦令崇禎帝心動,但兒子之死使其放棄
有許多證據(jù)顯示,明思宗朱由檢有很多機會接觸天主教信仰,但沒有資料顯示他是一個天主教徒。
盡管湯若望如同利瑪竇一樣,希圖讓皇帝成為教友——如同教會三百年之際君士坦丁大帝的皈依那樣——那么圣教就可以廣揚于中國了,但這個愿望一直沒有實現(xiàn)。
而對崇禎皇帝信仰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一件事,是他第五個兒子朱慈煥之死。
朱慈煥是崇禎特別喜歡的愛子,但從五歲上就開始生病,就在崇禎開始心儀天主教,將宮內(nèi)偶像搗毀之后,朱慈煥的病碰巧就加重了。朱慈煥于臨終將死之時,在人教唆下把自己的病患歸咎于父親的天主教傾向和對偶像的不尊。
朱由檢嚇壞了,“極力挽回,已無及矣”。于是“痛悔前事,特頒諭內(nèi)外” 。從此與信仰漸行漸遠。
五,實用主義原則使崇禎與公教會最終有緣無分
文秉是崇禎時內(nèi)閣大學士文震孟之子,熟悉宮中掌故,文秉在他的《烈皇小識》道: “上( 崇禎帝) 初年崇奉天主教。( 徐光啟) 上海教中人也,既入政府,力進天主之說?!?/span>
所以在有的史書中就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不小心就讓人產(chǎn)生誤讀,以為崇禎是“中國天主教第一位天主教皇帝”。
事實上,當時崇禎皇帝皈依公教會困難重重,其中很重要的一點,福音入華早期碰到的一個難題是:來自一夫一妻制的挑戰(zhàn)。崇禎皇帝雖然勤儉自律,但是真正要實施到具體行動,仍然要面對朝野的重重阻礙。
作為“九五之尊”的皇帝,不可能置傳統(tǒng)的儒、釋、道于不顧,在明末社稷、江山危急存亡之際而改投新入西來教會,那是崇禎難以逾越的障礙。
崇禎帝面對腐敗的政局,無論在政治上,還是精神上,都在尋找出路,而西來的天主教給他耳目一新的感覺,但崇禎皇帝的信仰主要出于實用主義原則,實際上與公教信仰相知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