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長沙岳麓區(qū)十大名山

 12345csdms 2022-05-16 發(fā)布于湖南

原創(chuàng) 陳先樞 湖南陳先樞 2022-05-13 10:17

圖片

 
長沙岳麓區(qū)十大名山

2022年5月11日在《岳麓區(qū)文史叢書名山卷》編撰工作會議上的講稿
 
陳先樞
 
1.岳麓山
 
岳麓山瀕臨長沙城湘江西岸,連巒疊翠,橫亙長沙市區(qū)西面,面積約為31平方公里,今游覽區(qū)約8平方公里。岳麓山脈屬南岳衡山,古人把岳麓山列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稱之為靈麓峰。南北朝劉宋時《南岳記》載:“南岳周圍八百里,回雁為首,岳麓為足?!?故名岳麓。
 
岳麓山前有鳳凰山、天馬山,后有桃花嶺、綠峨嶺,南有金牛嶺,北有圭峰。主峰云麓峰海拔300.8米,石骨蒼秀,樓閣相依。憑欄遠眺,湘江如帶,橘洲浮碧,大橋飛架東西,古城新廓盡在紫氣青煙之中。群峰依附在主峰云麓峰周圍,若眾星拱月,渾然一體。唐詩人劉禹錫詩句“群峰朝拱如駿奔”,寫的就是岳麓山天然雄渾氣勢。
 
據(jù)地質(zhì)學家考證,岳麓山奠基于古生代,形成于中生代,發(fā)展于新生代,距今3億余年。唐代大書法家李邕在《麓山寺碑》中評述該地“幽谷左豁,崇山右峙,瞰郭萬家,帶江千里,玉水布飛,石林云起”。山中植物達977種,其中,羅漢松為千年名木。銀杏、楓梓、松栗,虬枝曲干,蓊郁青蔥;山澗泉流終年不涸,頗有清幽之感。每到春天,杜鵑吐艷;夏季巖樹蔭濃;而到秋冬之交,紅楓叢林盡染,紅橘滿掛枝頭,麓山更加艷麗。

圖片

岳麓山穿石坡  陳先樞攝

岳麓山與城市毗鄰,自漢以來,即為游覽勝地。千百年來名人題詠不絕,名勝古跡遍布全山。有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有宋代四大書院之冠的岳麓書院,還有云麓宮、愛晚亭、白鶴泉、禹王碑、清風峽、望江閣、步虛嶺、飛來石、自來鐘、響鼓嶺、蟒蛇洞、舍利塔、笑啼崖、穿石坡等。這些名勝古跡,在民間流傳著許多動人神話故事,使人流連忘返,玩味無窮。

在群巒疊翠之間錯落著晉陶侃、唐裴休、宋朱熹等人的足跡和近代著名革命家黃興、蔡鍔、蔣翊武、陳天華、焦達峰等人的墓廬。儒、佛、道三教在此長期共存,遺存比比皆是。
 
2.天馬山  鳳凰山 
 
天馬山位于長沙市岳麓山東麓,主峰海拔112.6米,總面積0.6平方公里,山勢若天馬騰空,故名。清詩人張九鎰作有《天馬山》詩:
 
天馬行空不可磯,眼看山勢踏云飛。
 若憑大脈西南向,湘水分明玉帶圍。
 
山頂竹蒼松茂,峭壑陰森,石徑盤曲,野花幽香。山中盛產(chǎn)密橘,尤以南橘香甜,久負盛名。宋代建有翠微亭,朱熹題額,登亭東眺,帆檣城廓,一目千里。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湖南巡撫丁思孔重修。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在天馬山下湘江邊槐樹坪與清軍激戰(zhàn),擊斃清軍河南官兵千余名。翠微亭在戰(zhàn)火中蕩毀無存,此處卻多了座河南官兵合墓。清人秦文超《翠微亭》詩云:
 
一雨千峰瘦,遙看秋色分。
中流飄落葉,孤嶼沒浮云。
空憶琴樽侶,徒傷麋鹿群。
 徘徊遺址上,林杪已斜曛。

圖片

天馬山山道  陳先樞攝

20世紀末天馬山發(fā)現(xiàn)西漢長沙王陵墓群,為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天馬山南麓趙洲港有海軍大將蕭勁光故居。
 
天馬山之北與牌樓路一街相隔的鳳凰山上有綠林豪杰杜心武墓,為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系與其夫人的合葬墓,占地約40 平方米,墓冢造型簡約樸素,顯露出中華武術(shù)自然門流派遺風。墓圍、拜臺均用矮石砌成,惟有墓碑較為顯目。墓前左右兩側(cè)立青石碑兩通,一鐫刻杜心武生平,一鐫刻“自然門武術(shù)”源流及弟子名錄。
 

圖片

鳳凰山山道  陳先樞攝

鳳凰山下桃子湖有著名民主人士方叔章故居。
 
今日天馬山、鳳凰山已劃歸岳麓山風景區(qū)。
 
3.牌樓山  金牛嶺
 
牌樓山位于今岳麓區(qū)原岳麓山鄉(xiāng)五星村,在今中南大學之南,與金牛嶺相連。明《一統(tǒng)志》云:“在善化縣西十一里,以形似名?!比缜迩¢g城南書院山長余廷燦所說“山之左,刀削壁立如牌樓”。余廷燦《牌樓山記》描繪了牌樓山的景致,記曰:
 
自岳麓逆折而上,有嶺崒起莽蒼之野,勢可萬丈,如流星下垂,截然中斷,見溝脊界畫,是為金牛嶺,疑此即古之金牛岡也。嶺斷岡連,乃安行徐驅(qū),氣延脈屬,盤礴郁積回互,再折而為牌樓山。山不及嶺三之一,去平田加二百步,山延袤如曳布,隆圓如覆釜。山之左,刀削壁立如牌樓,其山之得名乎?山頂洼然為天池,天池周遭如蓮葉,如桃實,如嘯口廣輪,不及半畝。天池之上微凹如匏柄,是為小天池。先是,小天池中白果樹蟠根封焉,占之者曰吉,發(fā)白果樹得土穴,周遭石也,吾始祖君文公實妥魄于茲。湘水襟抱其前,岳麓屏蔽其左,隔江峰巒,盡收納入小天池。天池中氣通霄漢,時時能噴霧,蒸云降雨。
 

圖片

牌樓山與后湖 喬育平攝

金牛嶺又名金牛岡,明《一統(tǒng)志》云:“金牛岡在善化縣西十一里,以形似名?!泵耖g傳說則說金牛岡得名于“牛糞成金”的故事。宋李昉編纂《太平廣記》轉(zhuǎn)引《湘中記》載,漢武帝(前140—前116)時,有一農(nóng)夫牽一赤牛,求漁夫渡河。漁夫道:“舟小豈能載得下這么重的牛?!鞭r(nóng)夫道:“牛不重,但客不妨?!睗O夫勉強讓牛上了船,當船行至河心,牛拉糞在船上。農(nóng)夫以牛糞相贈。渡河后,漁夫怒其牛糞弄臟了船,乃以槳撥棄之,欲盡方發(fā)現(xiàn)牛糞是金子,甚為驚訝。遂追趕農(nóng)夫,只見人牛遁入嶺中。掘之而不可得,金牛岡于是得名。

明崇禎《長沙府志》又載,唐相裴休貶為荊南節(jié)度使鎮(zhèn)長沙時,曾僑居金牛岡,筑草堂讀書,與華林諸山眾高僧及善覺禪師“訂性命之理,今遺址存”。
 
牌樓山下有大片水面,曰“后湖”,即原岳麓漁場所在地。
 
舊時從牌樓山到長沙城,多從“朱張渡”過湘江。故“朱張渡”河西的渡口亦稱牌樓口。牌樓口不遠處即岳麓書院,朱熹將其稱為“道岸”。
 
4.谷山
 
谷山位于岳麓區(qū)望岳街道與望城區(qū)金山橋等街道交界處,與鵝羊山隔江而峙,峰巒起伏,蜿蜒20公里。主峰谷王峰,海拔362米,面積約15平方公里。谷山相傳因明代谷王入山為僧而得名?!睹魇贰份d:“谷王橞,太祖庶十九子,洪武二十四年封,二十八年(1395)就藩宣府(今河北宣化),成祖即位,移長沙府,永樂十五年(1417)坐謀逆,削為庶人?!?宣府古屬上谷,故稱谷王。
 
谷山地勢險要,道路崎嶇,藤蘿攀附,古木參天。清詩人楊世安《登谷山》詩云:
 
谷山與岳爭空地,聳入青天勢未已。
盤旋鳥道登山尖,一碧遙看洞庭水。
蒼茫獨立翠微間,此身不信在人寰。
長嘯一聲下山去,芒鞋帶著白云還。
 
然而,谷山之名在明代谷王以前即已有之。當?shù)貍髡f,遠古先民信奉的農(nóng)業(yè)神——谷神在此山顯靈,谷山寺的前身即是祭祀谷神的道觀。到唐代名寶寧寺,唐代三藏禪師所建。另說,認為開山祖師是開福寺的保寧勇禪師。明谷王朱橞披錙入山,遂更名谷山寺。附近有龍?zhí)?,旁建龍王殿,傳說禱雨輒應。
  

圖片

 谷山與寶寧寺 喬育平攝
 
1927年長沙郊區(qū)農(nóng)民協(xié)會會址曾設(shè)此,滕代遠、孔福生等常在寺內(nèi)召集會議。民國時期,谷山寺為“長沙八大叢林”之一。抗日戰(zhàn)爭時期,湖南佛教慈院一度遷駐該寺。20世紀50年代,香火依舊,1967年被拆毀。2015年重建,復名寶寧寺。
 
谷山上有靈谷,深邃莫測,名梓木洞;其下有龍?zhí)?,盛產(chǎn)青紋花石,可制硯,扣之無聲,發(fā)墨有光。其硯石開采遺址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其制硯工藝列入長沙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山上自然景觀有壁上掛燈、烈馬回頭、羅漢肚、風門坳、刀背脊、仙人坡、一字澗、青龍嘴、黃獅嶺、金鰍井、白虎排、觀陣臺、將軍坳等。舊時谷山還有龍王廟、靈官殿、谷王宮等道教宮觀,今蕩然無存,僅留下乾隆間重修龍王廟的碑刻一座。
 
5.尖山
 
谷山西北又有尖山。尖山又名圭山,位于岳麓區(qū)天頂鄉(xiāng)(今天頂街道)。天頂?shù)匦螢樯綄鹆陞^(qū)和湖田水網(wǎng)區(qū)各占50%。境內(nèi)最高點尖山,海拔雖僅240.2米,但山峰平地突起,有“頂天立地”之勢,故稱“天頂”。

明《一統(tǒng)志》載:尖山“在府城西距湘東十五里,巍然一峰秀出天表,亦名圭峰”。山呈圓椎形,下大上小,因以得名。是一座點綴在長沙西北部丘陵地帶的孤峰,由于該處地層巖質(zhì)堅硬,自然剝蝕作用緩慢而形成。宋詩人畢田詩云:“圭鐫碧玉鎮(zhèn)南服,峰聳黃金插半天?!弊阋燥@示地形之特點。清乾隆間貢生陳士松亦有詩云:
 
突兀卓平蕪,高標寒翠孤。
雨收百里凈,日落一峰扶。
錐畫西漢玉,筆敲北斗珠。
秀靈攬不及,倒影入湘湖。
 

圖片

尖山公園  陳先樞攝

尖山地下礦泉豐富,水質(zhì)清洌甘甜,富含硒、鋅等微量元素,PH值6.8—7.6。“谷峰山泉”今已成為市場上頗受歡迎的機關(guān)、家庭飲用水。尖山今建為尖山公園。
 
天頂古屬善化縣。境內(nèi)七里營為陳姓大族的聚居之地,其代表人物為清末史志學家陳運溶,陳運溶自稱“善化七里營陳氏”。七里營即今天頂街道清水村的古名?!断娉窃L古錄》說:“相傳宋德祐元年(1275)元兵圍攻潭州,連營七里,故有是稱?!标愡\溶在此筑“潁川堂”。陳運溶畢生致力于湖湘方志、地理佚書的搜集整理,所著、所輯圖書計有《湘城訪古錄》《湘城遺事記》《麓山精舍叢書》《靈麓山人詩集》《逸廬文集》等,對保留長沙歷史典籍,弘揚長沙歷史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6.桃花嶺
桃花嶺屬岳麓山的后山,森林茂密,流水潺潺,是梅溪湖的水源之一。梅溪湖畔,山水云天,洪寺庵水庫與之相接,臘八寺遺址猶存。這些重要景觀節(jié)點,分為五個分區(qū)。入山口有大面積桃林,名“粉桃迎客”;上山中溪澗相疊,名'林澗尋蹤”。水庫湖面和綿延山脈連為一體,有如桃源秘境。流水上古有石板橋,曰桃花橋。清詩人龔燕山有《桃花橋題詩》云:
 
古澗輿梁濟涉夸,桃花流水出長沙。
夭夭灼灼虬龍會,蕩蕩平平駟馬賒。
盛世先型光舊業(yè),中天繼緒慶重華。
 問津倘得源頭路,夾岸陰濃第幾家。
 

圖片

桃花嶺  陳先樞攝

梅溪湖南連桃花嶺。原為岳麓山鄉(xiāng)古人塘、馬駒塘地帶眾多湖泊、水塘的總稱,因有龍王港支流梅溪從這里流過,故名梅溪湖。20世紀50年代前,這里屬新桃鄉(xiāng),有梅溪灘的老地名。
 
20世紀80年代,這里仍充滿野氣,是老百姓垂釣、摘葡萄的好去處。農(nóng)人居鬧市邊陲,獨享月白風清、天藍地凈;茂林修竹,出沒村野人家,葡萄藤架布滿甘霖天露。90年代后填湖造田,加之經(jīng)濟開發(fā),梅溪灘水面逐步縮小。21世紀后,政府主導退耕還湖,勝景頓開。蓄積了數(shù)千年的鐘靈毓秀,一時間激活了數(shù)十里水色山光。梅溪湖的再現(xiàn),是天時地利人和的促成。
 
2010年重新開挖的大型人工湖,命名為梅溪湖公園。公園水面與北鄰的梅嶺、南鄰的桃花嶺連為一體,大氣壯觀。功能結(jié)構(gòu)為“一軸、一帶、六組團”,即山脊觀光軸、環(huán)山游覽帶、洪寺庵水庫休閑度假區(qū)、臘八寺休閑療養(yǎng)區(qū)、東入口及自然博物館區(qū)、麓溪浴度假區(qū)、桃花谷文化區(qū)和馬鞍山果園觀光區(qū)。
 
7.蓮花山  云蓋山
 
蓮花鎮(zhèn)以蓮花橋和蓮花山而名,原屬望城縣,東臨岳麓區(qū)含浦鎮(zhèn),南界寧鄉(xiāng)縣道林鎮(zhèn)、湘潭縣響塘鄉(xiāng),西毗岳麓區(qū)雨敞坪鎮(zhèn),北接望城區(qū)白箬鋪鎮(zhèn)、雷鋒街道。集鎮(zhèn)以橋、山為名。相傳古堪輿先生楊覺賓云游至此,見一橋邊滿是蓮花,風水非凡,視為寶地,遂名蓮花橋。境內(nèi)還有蓮花塘、荷花塘、荷葉壩、藕塘灣等地名,均與蓮花有關(guān)。
 
鎮(zhèn)內(nèi)甑皮垅、虎形山、嘯天獅為軸,眾峰簇擁,綠波中呈現(xiàn)多彩基巖、渾圓峰頂,如蓮瓣盛開,泛浪10多里,壯觀非凡,原叫五峰山,今稱蓮花山。今建為蓮花山森林公園。
蓮花山  陳先樞攝

蓮花山一帶曾寺廟云集,今存六合寺,位于與白箬鋪鎮(zhèn)交界的龍洞村。六合寺附近原有“點雨三河”古亭臺,刻“寸心彌六合,點雨注三江”古聯(lián)。三江指峰巔之水分別流入靳江河、梅溪河、八曲河。

云蓋山屬蓮花山脈。清光緒《善化縣志》云:“云蓋山在縣西南四十里,峰巒秀麗,望之如蓋,一名靈蓋山?!鄙接谢⑾呔?,宋人折彥質(zhì)詩云:“昔年建立依蛇井,今日流通賴虎溪。”云蓋山為舊時名勝之地,這里山水清幽,崖岫回互;曠野平疇,隴禾穎秀;露氣煙浮,萬籟俱寂,引來無數(shù)騷人墨客。唐末詩僧齊己詠《云蓋山》詩云:
 
曾尋湘水東,古翠積秋濃。
長老禪棲處,半天云蓋峰。
閑床饒得石,雜樹少如松。
 近有誰堪語,瀏陽妙指蹤。
 
云蓋山原有云蓋寺,曾為唐代長沙“十大叢林”之一,今日已無覓處。
 
8.伏龍山
 
伏龍山位于岳麓區(qū)坪塘街道,因遠望山體酷似一伏臥的巨龍,故名伏龍山。伏龍山因王氣十足,當?shù)厮追Q為“大王山”。舊有八景:盤龍松、集賢橋、象王嶺、談經(jīng)石、獅子峰、桂花井、金盆嶺、萬壽亭。
 
伏龍山舊以桐溪寺位于此而聞名于世。桐溪寺古稱興國寺,位于伏龍山下,為唐代振朗禪師創(chuàng)建。
  
清同治十一年(1872),一代名臣曾國藩逝世后,其生前好友郭嵩燾曾多次來伏龍山為曾國藩相墓地。郭嵩燾非??春闷禾吝@塊風水寶地,他在日記中寫道:“就宿曾氏墓廬,在興國寺左側(cè)山下,其前即御碑亭也。興國寺以桐溪為名,入皆謂之桐溪寺。榜曰伏龍山,蓋又以山為名也?!蓖问辏?874),曾國藩靈柩自河東金盆嶺暫厝地遷葬于桐溪寺后伏龍山上。距曾國藩墓約60米處有“太傅大學士毅勇侯曾文正公神道碑”。清同治十一年(1872)立,李鴻章撰,黃自元書。2013年,曾國藩墓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片

伏龍山  喬育平攝

伏龍山,民間稱其為大王山。無獨有偶,長沙河東芙蓉區(qū)張公嶺之北有座大王嶺,嶺上有座大王廟。大王廟祭祀的是東晉大將軍、長沙郡公陶侃。廟內(nèi)所立廟碑,尊稱陶侃為“陶太尉大王尊神”,足見舊時長沙民間對陶大將軍的頂禮膜拜。
 
《晉書·陶侃傳》記載,西晉永嘉五年(311年),陜西、四川十余萬人流徙到荊、湘就食,流民公推醴陵縣令、四川人杜弢為首領(lǐng),組成軍隊攻占了長沙。永嘉八年(314年)陶侃統(tǒng)軍入湘,直抵長沙,“屯兵于城西”,從坪塘伏龍山至溁灣鎮(zhèn)一帶駐扎,與義軍隔江對峙,所設(shè)關(guān)卡謂之“陶關(guān)”。陶侃在岳麓山下住過的房屋,相傳陶侃在其旁手植杉樹,謂之“杉庵”。
 
經(jīng)前后數(shù)十戰(zhàn),西晉建興二年(315),杜弢大敗,死于敗退途中,暴亂告平,長沙恢復平靜。長沙人民感謝陶將軍,稱他“大王”。陶軍駐扎過的伏龍山也叫成大王山了。
 
9.嵇咖山
 
嵇咖山又名嵇山,位于今岳麓區(qū)西南部雨敞坪鎮(zhèn)境內(nèi),西連寧鄉(xiāng)市界,南北走向,逶迤10公里,群峰起伏,如龍似蟒,主峰海拔474米。明崇禎《長沙府志》載:“嵇咖山縣西七十里,上有田數(shù)畝,仰天小湖,旱不涸。有丹爐遺址,昔嵇真人宅,今建有觀?!敝鞣迳嫌幸粚拸V丈余的石洞,名獅子口,傳為嵇真人修煉處。1958年“大躍進”時山林遭破壞,造成巖石裸露,植被稀疏,近年廣植松、杉、南竹,漸復生機。今人胡禮云有詩云:
 
虎蹲龍臥莽蒼蒼,似怒拋開萬仞岡。
出世橫空徑歲月,摩星摘斗聳玄黃。
嵇峰土沃滋茶橘,溈水波恬潤稻梁。
烏石韶山同一脈,花明柳暗溢芬芳。
 
雨敞坪之得名也與嵇真人有關(guān)。相傳雨敞坪舊有一塊較大的荒草坪,中間一條黃泥大路,是嵇真人去寧鄉(xiāng)縣城的必經(jīng)之道,大路旁搭建一敞棚,以作途中休憩之用。一馮姓老人在此編織草鞋,并備有茶水供過路人喝茶、避雨,過路人喝茶、買草鞋,老人經(jīng)常不收錢,老人辭世后,當?shù)厝嗣駷榧o念他,將此地叫雨敞坪。

圖片

嵇咖山下泉水湖 喬育平攝

嵇咖山下有泉水湖。泉水湖湖岸九曲十八彎,峰回路轉(zhuǎn),湖光山色,蒼松翠柏,鳥語花香,環(huán)湖人煙稀少,如一片原始凈土。泉水湖又名泉水沖,昔日獅子山下山?jīng)_,有一股清泉涓涓外流,終年不斷,故名泉水沖。明《一統(tǒng)志》稱:“泉水沖在善化縣西北七十里,廣袤三畝,清深不測,下有龍穴,雖盛暑寒氣逼人?!?958年建成水庫,庫區(qū)面積91公頃。今建成融游樂、觀光、休閑避暑于一體的多功能度假山莊,猶如鬧市一角的一處仙境。
 
10.象鼻嘴山
 
象鼻嘴山位于今望月公園,以山形似象鼻嘴而名。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象鼻嘴山發(fā)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的陵墓。吳著為長沙國第五代王,其高祖父吳芮即第一代長沙王。楚漢戰(zhàn)爭時,吳芮毅然歸漢,上表稱臣,擁戴劉邦,成為西漢開國的元勛。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即頒布詔書,封其為長沙王,建立了長沙國。吳著是吳氏長沙國最后一代王。西漢著名的政論家和文學家賈誼,就是在這一時期被漢文帝派來長沙國,擔任吳著太傅的。

圖片

象鼻嘴山漢長沙靖王吳著墓  陳先樞攝

1975年又在離象鼻嘴山不遠的咸嘉湖陡壁山發(fā)掘了某長沙王妃曹巽的陵墓。1993年在望城坡某大學校園內(nèi)再次發(fā)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的墓,被評為當年中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并被列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雖然這些墓均被盜過,但仍出土了數(shù)以千計的玉器、漆器、陶俑等珍貴文物。其中以玉器最富特色,有玉佩、玉璧、玉環(huán)、玉瑗、玉璜、玉貝等眾多類型。

尤其令人興奮的是,漁陽墓室中還出土了一種早已失傳的木質(zhì)五弦樂器——筑。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燕國勇士荊軻西刺秦王,在易水之上擊筑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弊鳛槲覈裎ㄒ坏囊患菲鲗嵨?,令全國的古樂器專家們嘆為觀止。
 
湘江西岸,順低矮山丘蔓延,分布著西漢長沙王陵墓群,形成以三汊磯為中心的四個區(qū)塊。據(jù)長沙文物部門統(tǒng)計,這一墓群已知王陵有26座,分吳氏長沙王陵和劉氏長沙王陵兩大系列。經(jīng)搶救性發(fā)掘五座,其中二座毀于歷代。剩余21座未發(fā)掘的王陵,包括“天馬山二號漢墓”。2013年,西漢長沙王陵墓整體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玫瑰園西側(cè)的谷山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尚未發(fā)掘的21座西漢長沙王陵墓是一個巨大的地下文物寶庫,得到了嚴格的保護。

推薦閱讀

1、三湘驚雷震九州 ——長沙和平起義紀實

2、吉祥巷片區(qū)條條街巷有故事

3、他對清朝有再造之恩,官至極品!墓址選地卻一波三折

4、臨湘市聶市鎮(zhèn):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著名茶鄉(xiāng)

5、說不盡的北山之山

6、千年古鎮(zhèn)福臨鋪

發(fā)表于湖南,文章已于2022-05-14修改

閱讀 3009

分享收藏

299

寫下你的留言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