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濕藥 廣藿香【1】:辛,微溫。歸脾胃、肺經。芳香化濕,和中止嘔,發(fā)表解暑。 應用:濕濁中阻,脘腹痞悶。濕阻中焦,食欲不準,脘悶不饑。芳香化濕,能夠把濕氣散開,也能助氣行走。 嘔吐。濕阻嘔吐時,口黏。若是濕熱,口甜、口苦。若是寒濕,則口淡。 暑濕表證,濕溫初起,發(fā)熱倦怠,胸悶不舒;寒濕閉暑,腹痛吐瀉。既能夠治療暑濕夾雜而至,亦可以治濕溫初期,還可治夏天外感風寒。藿香正氣水對的應該是暑月外感風寒,內傷生寒,惡寒發(fā)熱,頭痛脘悶,腹痛吐瀉的寒濕閉暑。(很熱一下子進入空調房,身上有暑熱,進去冷氣屋里,馬上閉瘀?。?/span> 蒼術【1】:辛、苦,溫。歸脾、胃、肝經。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 應用:濕阻中焦,脘腹脹滿,泄瀉,水腫??鄿卦餄?,辛香健脾。脾失健運,脘腹脹滿,嘔惡食少,吐瀉乏力,舌苔白膩。 風濕痹痛,腳氣痿躄。辛散苦燥,祛濕。痹癥勝濕,濕熱痹痛,濕熱下注,腳氣腫痛,痿軟無力。也可治療濕熱帶下。 風寒感冒。夾濕感冒,肢體酸重。 夜盲,眼目昏澀。與羊肝同用。 原文(術):一名山薊。味苦溫,生山谷。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 (白術的時候看過了,本經兩者不分,現實中也多并用。) 厚樸【1】: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燥濕,行氣,消積,消痰平喘。 應用:濕滯傷中,脘痞吐瀉。苦燥辛散,下氣除脹。為消除脹滿的要藥。 食積氣滯,腹脹便秘。行氣寬中,消積導滯。若積滯便秘,與大黃、枳實同用,合厚樸三物湯。峻下熱結,治療熱結便秘,合大承氣湯。 痰飲咳喘、歸肺大腸經,厚樸行大腸氣,使肺氣可宣,從而止咳平喘。若寒飲化熱,胸悶氣喘,喉間痰聲轆轆,煩躁不安,可與麻黃、石膏、杏仁合厚樸麻黃湯。若宿有喘病,外感風寒而發(fā)者,可用桂枝、杏仁合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梅核氣,則配半夏、茯苓、蘇葉、生姜合半夏厚樸湯。 (小劑量興奮腸管,大劑量抑制。可降壓,并見呼吸興奮,心率加快) 原文:味苦溫,生山谷。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氣,血痹,死肌,去三蟲。 (殺蟲,行氣,對腸胃的作用沒寫很多。這些描述感覺厚樸走的路徑沒有很深。) 砂仁【2】:辛、溫。歸脾胃、腎經?;瘽耖_胃,溫中止瀉,理氣安胎。 應用:濕濁中阻,脾胃氣滯,脘痞不饑。芳香,化濕醒脾開胃,行氣溫中。 脾胃虛寒,嘔吐泄瀉。溫中止嘔。 妊娠惡阻,胎動不安。妊娠嘔逆。 利水滲濕藥 利水消腫藥 茯苓【1】: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安神。 應用:水腫尿少。甘補,淡滲。茯苓不是利尿,而是滲水。卸濕。利水而不傷正氣。治療寒熱虛實各種水腫。治療水濕內停所致水腫,與澤瀉、豬苓、白術同用,合五苓散。治療脾腎陽虛水腫,與附子、生姜合真武湯。水熱互結,陰虛小便不利,水腫,與滑石、阿膠、澤瀉合用,合豬苓湯。 痰飲眩悸。配桂枝、白術、甘草合苓桂術甘湯。飲停于胃而嘔吐者,半夏、生姜同用,合小半夏加茯苓湯。 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健脾補氣,滋補的作用不強,但是能夠卸濕,減輕脾胃的負擔,便能夠健行脾氣。心神不寧,驚悸失眠。茯神效果更好。 原文:一名茯菟。味甘平,生山谷。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神魄,養(yǎng)神,不饑,延年。 (對于神志的作用還是很強的,不知道是不是和茯神和在一起了。總之對于胸部逆氣。心下不爽,都是可以運用的) 薏苡仁【2】:甘、淡、涼。歸脾胃、肺經。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排膿,解毒散結。 應用:水腫,腳氣浮腫,小便不利。(力量很弱) 脾虛泄瀉。炒制。 濕痹拘攣。 肺癰腸癰。清肺熱,咳吐膿痰。腸癰時,與附子、敗醬草同用,合薏苡仁附子敗醬散。 贅疣,癌腫。解毒散結。 原文(薏苡子):一名解蠡。味甘微寒,生平澤。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久服輕身益氣。其根下三蟲。 (看來薏苡仁對于筋脈拘攣的作用是從這出來的??赡軇┝恳?,不然感覺力度不夠) 豬苓【2】:甘、淡,平、歸腎、膀胱經。利水滲濕。 應用:水腫,小便不利,泄瀉,淋濁,帶下。 原文:一名貑豬食屎,味甘平,生山谷。治痎瘧,解毒,蠱注不祥,利水道。久服輕身耐老。 澤瀉【1】:甘、淡,寒。歸腎、膀胱經。利水滲濕,瀉熱,化濁降脂。 應用:水腫脹滿,小便不利,泄瀉尿少,痰飲眩暈。利水滲濕,治療水濕停蓄之小便不利、水腫。 熱淋澀痛,遺精。清膀胱熱,瀉腎經虛火。治療濕熱瘀結之熱淋澀痛。 高脂血癥,治療高血脂。與決明子、荷葉、何首烏同用。 原文:一名水瀉,一名芒芋,一名鵠瀉。味甘寒,生地澤。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養(yǎng)五臟,益氣力,肥健。久服耳目聰明,不饑,延年,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能行水上有點離譜了。對于祛濕行水的相關描述比較多,好幾個名字里都有瀉字??幢窘浉杏X澤瀉的滋補作用好像是有的,課本沒有談到。) 利尿通淋藥 車前子【1】:甘、寒。歸肝、腎、肺、小腸經。清熱利尿通淋,滲濕止瀉,明目,祛痰。 應用:熱淋澀痛,水腫脹滿。通利水道,治療膀胱濕熱所致小便淋痢澀痛。 暑濕泄瀉。利水濕,分清濁止瀉。利小便實大便。濕盛大便水瀉。 痰熱咳嗽,清肺化痰。 目赤腫痛,目暗昏花。清肝熱而明目,目赤澀痛。 原文:一名當道。味甘寒,生平澤。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痹。久服輕身,耐老。 滑石【2】:甘、淡、寒。歸膀胱、肺、胃經。利尿通淋,清熱解暑;外用祛濕斂瘡。 應用:熱淋、石淋,尿熱澀痛?;曰灏螂诐駸嵬ɡ?。用于泌尿系統(tǒng)感染并見發(fā)燒。 暑濕煩渴,濕溫初起。甘淡而寒,利水濕,解暑熱。暑熱煩渴,小便短赤。濕溫初起,暑溫夾濕,頭痛惡寒,身重胸悶。 濕熱水瀉。清熱解暑,利水分清泌濁,分水道,實大腸。 濕疹,痱子。收濕斂瘡。 原文:味甘寒,生山谷。治身熱泄?jié)?,女子乳難,癃閉,利小便,蕩胃中積聚寒熱,益精氣。久服輕身,耐饑,長年。 (除了對小便的作用,還有對腸胃的作用) 木通【1】: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利尿通淋,清心除煩,通經下乳。 應用:淋證,水腫。利尿通淋,治療熱淋,尿道口痛、灼。 心煩尿赤,口舌生瘡。心火,小腸火,皆能夠清。 經閉乳少,濕熱痹痛。入血分,下乳,乳汁不下加乳癰。治療血淤閉經。治療濕熱痹痛。 原文(通草):一名附支。味辛平,生山谷。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jié),令人不忘。 海金沙【3】:甘、咸,寒。歸膀胱、小腸經。清熱利濕,通淋止痛。 應用:熱淋、石淋、血淋、膏淋,尿道澀痛。善清小腸、膀胱濕熱。善治療石淋。治療尿道澀痛,《泉州本草》以海金沙為末,用甘草湯送服。 (海金沙對于膽結石有較好的功效) 石韋【2】:甘、苦,微寒。歸肺、膀胱經。利尿通淋,清肺止咳,涼血止血。 應用:熱淋、血淋、石淋,小便不利,淋瀝澀痛。對于血淋有較好的作用,熱迫出血,尿頻尿急。 肺熱咳喘。 血熱出血。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原文:一名石?。味苦平,生山谷。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 萆薢【3】:苦,平。歸腎、胃經。利濕去濁,祛風除痹。 應用:膏淋,白濁,白帶過多。利濕,分清去濁。 風濕痹痛,關節(jié)不利,腰膝酸痛。祛風除濕,與防己類似。 原文:味苦平,生山谷。治腰背痛,強骨節(jié),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熱氣。 (本經里側重對于痹的作用。) 利濕退黃藥 茵陳【1】:苦、辛,微寒。歸脾、胃、肝、膽經。清利濕熱,利膽退黃。 應用:黃疸尿少??酁a下降,微寒清熱。身目發(fā)黃,小便短赤,與梔子、大黃同用,茵陳蒿湯。濕重于熱,與茯苓、豬苓同用,合茵陳五苓散。 濕溫暑濕。 濕疹瘙癢。 (茵陳對膽囊炎有較好的效果) 原文(茵陳蒿):味苦平。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久服輕身,益氣,耐老。 金錢草【1】:甘、咸,微寒。歸肝、膽、腎、膀胱經。利濕退黃,利尿通淋,解毒消腫。 應用:濕熱黃疸,膽脹脅痛。對膽結石有效。 石淋、熱淋,小便澀痛。利尿通淋,善排結石。與海金沙、雞內金等同用。 癰腫疔瘡,蛇蟲咬傷。外用。 虎杖【3】:苦,微寒。歸肝、膽、肺經。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 應用:濕熱黃疸,淋濁,帶下。 癰腫瘡毒,水火燙傷,蛇毒咬傷。 經閉,癥瘕,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肺熱咳喘。 附子【1】:辛、甘、大熱。歸心、腎、脾經。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應用:亡陽虛脫,肢冷脈微。大汗,厥逆,脈微欲絕,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與干姜、甘草合四逆湯。 腎陽虛衰,陽痿宮冷,虛寒吐瀉,脘腹脹痛,陰寒水腫,心陽不足,胸痹冷痛,陽虛外感。全身的陽虛都可用附子補陽。陽虛外感風寒,麻黃附子細辛湯。 寒濕痹痛。風寒濕痹周身骨節(jié)均疼痛者可用桂枝、白術、甘草合甘草附子湯。 原文:味辛溫,生山谷。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chuàng),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布。 (主要寫去寒,治寒痛的東西) 干姜【1】: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應用:脾胃寒證,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辛熱燥烈,健運脾陽。“治寒感腹痛”。溫暖中焦。脾胃虛寒,脘腹冷痛,與人參、白術同用,合理中丸。上熱下寒,寒熱格拒,食入即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亡陽證。 寒飲咳喘。溫肺化飲,溫肺散寒。治療寒飲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與細辛、麻黃、五味子同用,合小青龍湯。 原文:味辛溫,生川谷。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肉桂【1】:辛、甘,大熱。歸腎、脾、心、肝經。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絡,引火歸元。 應用:腎陽不足,命門火衰,陽痿宮冷,腰膝酸痛。“大補命門相火,益陽消陰”,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滑精遺尿,夜尿頻多,與附子、熟地黃、山茱萸合腎氣丸。 心腹冷痛,寒虛吐瀉,寒疝腹痛。胸陽不振。 沖任虛寒,寒凝血滯,痛經經閉,寒濕痹阻,陰疽流注。 腎虛作喘,虛陽上浮,眩暈目赤。大熱入肝腎,引火歸元。 原文(牡桂):味辛溫,生山谷。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jié),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 吳茱萸【1】:辛,苦,大熱。歸肝,脾,胃,腎經。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 應用:寒凝肝脈,厥陰頭痛,經行腹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腫痛。善入肝經。癲頂厥陰頭痛,干嘔吐沫,苔白,脈遲,與生姜、人參合吳茱萸湯。“開郁化滯,治吞酸,厥陰痰涎頭痛”、 脘腹脹痛,嘔吐吞酸。與黃連配伍治療反酸。 脾腎陽虛,五更泄瀉。 以醋調敷涌泉穴治療口瘡,高血壓。引火歸元。 (陽明寒嘔,少陰瀝,厥陰頭痛) 原文:一名藙。味辛溫,生川谷。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根:殺三蟲。 (祛風開腠理,應該是大熱,溫里。) 丁香【2】:辛、溫。歸脾、胃、腎經。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 應用: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溫中快氣,治上焦呃逆”。對于聲音小,時間短的呃逆,出現虛寒相的情況使用。 心腹冷痛。 腎虛陽痿,宮冷。入腎經,溫腎助陽起痿。 理氣藥 陳皮【1】:苦,辛,溫。歸脾、肺經。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應用:脾胃氣滯、濕阻之脘腹脹滿、食少吐瀉。寒濕阻滯中焦者最為適用。 嘔吐,呃逆。下氣,止嘔。療嘔噦反胃嘈雜,時吐清水。虛實交雜有熱者,配人參,竹茹,大棗合橘皮竹茹湯。 濕痰寒痰,咳嗽痰多。燥濕化痰,理氣寬胸。 胸痹。辛行溫通,治痰阻氣滯之胸痹。配枳實、生姜合橘皮枳實生姜湯。 橘紅:咳嗽痰多,食積傷酒,嘔惡痞悶。 橘核:疝氣疼痛,睪丸腫痛,乳癰乳癖。 橘絡:行氣通絡,化痰止咳。 橘葉:脅肋作痛,乳癰,乳房結塊,咳嗽,胸膈痞滿,疝氣。 化橘紅:咳嗽痰多,食積傷酒。 原文(橘柚):一名橘皮。味辛溫,生川谷。治胸中瘕熱氣,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氣,通神。 青皮【2】:苦,辛,溫。歸肝膽、胃經。疏肝破氣,消積化滯。 應用:肝郁氣滯,胸脅脹痛,疝氣疼痛,乳癰乳癖。疏肝,理肝膽之氣。肝郁氣滯,胸脅脹痛。 食積氣滯,脘腹脹痛。 癥瘕積聚,久瘧痞塊。肝脾腫大。 枳實【1】:苦、辛、酸,微寒。歸脾胃經。破氣消積,化痰散痞。 應用:積滯內停,痞滿脹痛,泄痢后重,大便不通。熱結便秘時,與大黃、芒硝、厚樸合大承氣湯。積滯時加麥芽、山楂。脾虛時,加白術。 痰阻氣滯,胸痹,結胸。胸悶氣短,痰阻閉濁,胸陽不振,胸中滿悶,與薤白,桂枝同用,合枳實薤白桂枝湯。 臟器下垂。興奮平滑肌。 原文:味苦寒,生川澤。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 (提到皮膚?。?/span> 木香【1】:辛、苦、溫。歸多經。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應用:脾胃氣滯,脘腹脹痛,食積不消。行氣調中止痛,健脾消食。 泄痢后重。濕熱泄痢,里急后重。飲食積滯,脘腹脹滿,瀉而不爽。 胸脅脹痛,黃疸,疝氣。梳理肝膽、三焦之氣機。治療濕熱郁蒸,肝失疏泄。 芳香醒脾開胃,在補益藥中,減輕膩胃滯氣之弊。 原文:味辛溫,生山谷。治邪氣,辟毒疫溫鬼,強志,治淋露。久服不夢寤魘寐。 (一些比較玄的作用。淋露有疲勞困倦的意思,病久經不止。還有女性月經淋漓不斷者,或者男女二便頻數之疾。) 川楝子【2】:苦,寒。歸肝、小腸、膀胱經。疏肝邪熱,行氣止痛,殺蟲。 應用:肝郁化火,胸脅、脘腹脹痛,疝氣疼痛。苦寒清瀉,清肝火,行氣止痛。 蟲積腹痛。 原文(楝實):味苦寒,生山谷。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 香附【1】:辛,微苦,微甘,平。歸肝、脾、三焦經。疏肝解郁,理氣寬中,調經止痛 。 應用:肝郁氣滯,胸脅脹痛,疝氣疼痛。善理肝氣郁結,止痛,疏肝要藥。 肝郁氣滯,月經不調,經閉痛經,乳房脹痛。經前脹痛、頭痛,前后不定期,多后期。 脾胃氣滯,脘腹痞悶,脹滿疼痛。 “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 薤白【2】:辛、苦、溫。歸心、肺、胃、大腸經。通陽散結,行氣導滯。 應用:胸痹心痛,寒凝胸痹。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 脘腹痞滿脹痛,泄痢后重。辛行苦降,行氣導滯,消腫止痛。 原文(蔥實):味辛溫,生平澤。明目,補中不足。其莖中作治湯,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目腫。薤:治金創(chuàng),創(chuàng)敗,輕身,不饑,耐老。 消食藥 山楂【1】: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消食健胃,行氣散瘀,化濁降脂。 應用:肉食積滯,胃脘脹滿,腹痛泄瀉。酸甘,微溫不熱,功善消食化積,消化油膩肉食積滯。 泄痢腹痛,疝氣疼痛。 血瘀經閉痛經,產后瘀阻腹痛,心腹刺痛,胸痹心痛。活血化瘀,入肝經血分。 高脂血癥。 六神曲【1】:甘、辛,溫。歸脾胃經。消食和胃。 應用:飲食積滯。行散消食,健胃和中。 丸劑中有金石、貝殼類藥物,以此助消化。 建神曲:泉州神曲。 麥芽【4】:甘、平。歸脾胃經,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回乳消脹。 應用:食積不化,脘腹脹滿,脾虛食少。治米面薯芋類飲食積滯。 乳汁郁積,乳房脹痛,婦女斷乳。 肝郁脅痛,肝胃氣痛。疏肝解郁。麥芽有生發(fā)之氣。 生麥芽健脾和胃,用于脾虛食少。炒麥芽回乳。焦麥芽消食化滯。 萊菔子【2】:辛、甘,平。歸脾胃、肺經。消食除脹,降氣化痰。 應用:飲食停滯,脘腹脹痛,大便秘結,積滯泄痢。 痰壅氣逆,咳喘痰多,胸悶食少。 (比較治食積之氣,南方少用) 雞內金【2】:甘、平。歸脾胃、小腸、膀胱經。健胃消食,澀精止遺,通淋化石。 應用:食積不消,嘔吐泄痢,小兒疳積。消食化積,健運脾胃。 遺精、遺尿。固精縮尿止遺。 石淋澀痛,膽脹脅痛?;?,通淋。 原文(丹雄雞):味甘微溫,生平澤。治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補虛,溫中,止血,通神,殺毒,辟不祥。頭:殺鬼。脂:治耳聾。雞腸:治遺尿。肶胵里黃皮:治泄痢。矢白:治消渴,傷寒寒熱。翮羽:下血閉。雞子:除熱火瘡,治癇痙,可作虎魄神物。雞白蠹:能肥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