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初年,宋太祖的皇位傳給了弟弟宋太宗,從此皇統(tǒng)落入太宗一系。雖然太祖二子封王,但宋朝的王爵通常不世襲。算太宗系開恩,給了太祖系一個特許世襲的安定郡王的爵位,但不是父死子繼,而是由輩分最大者依次承襲。 當然,這無補于數代之后,太祖系的宗室大量淪為庶民。 作為沒落的太祖系宗室,趙伯圭原本也不會有走到舞臺中央的機會。 然而,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宋徽宗和他的眾多子孫都被俘北上,南宋開國之君宋高宗趙構作為唯一的幸存者偏又后繼無人。 如果以血緣遠近選擇繼承人,當時南渡南宋的其他太宗系宗室仍然不少,以宋英宗的生父濮王家族為大頭,其中齊安郡王趙士?(讀“鳥”)更是曾以“闔門百口”擔保岳飛。但是高宗對自己生育皇子抱有幻想,更看重將來以親子取代養(yǎng)子的可行性,那就不能選擇一個有強大背景的儲君。 于是在高宗本人和周圍體察圣心的上下官員的共同努力下,立儲范圍被選在了太祖系,當然也不會選安定郡王的家族,因為高宗希望杜絕儲君的生父被追封為皇帝喧賓奪主的可能性,所以身份越低微反而越有優(yōu)勢。如果范圍再具體到一個家庭內部,大概次子也能比長子有優(yōu)勢。 最終,作為太祖次子的后裔,趙伯圭的胞弟、正好在兩宋之交出生的趙伯琮光榮中選,喜提皇子身份。趙伯圭雖然落選,但人生也就此改變。 趙伯圭最初以恩補將仕郎,調秀州華亭尉,累官至浙西提刑司干辦公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以儲君兄長的身份以右從政郎、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司干辦公事被除授右宣義郎、明州添差通判。次年,高宗退位給趙伯琮,后者繼位,是為孝宗,趙伯圭真正成為了皇帝的同胞親大哥! 孝宗初年,太上皇高宗仍然在干預政事。退位當年,太上皇就下詔除趙伯圭集英殿修撰、知臺州,很有政績。 隆興元年(1163年),轉右通直郎,除敷文閣待制。二年(1164年),上言代不滿二十歲的諸子辭官,獲準。又上言請求借糧給貧困戶,獲準。同月,改知明州,以右奉議郎充沿海制置使;乾道元年(1165年),請宣化禪院為秀安僖王功德院,獲準,宣化禪院改名移惠崇報禪院。秀安僖王就是趙伯圭和孝宗的生父趙子偁。 同年,趙伯圭因上言“溫、臺、明州海道有賊出沒,已捕獲賊徒,自今海道肅靜”,被除敷文閣直學士。他在射亭舊址建立新亭,在湖心寺側建廣生堂,獲朱翌《廣生堂記》稱贊。乾道二年(1166年),他祈禱下雨得到老天爺回應,知鄞縣事李柄將此事刻在石頭上。 趙伯圭曾想奏報隱士孫之翰割肝救母事,被孫之翰拒絕。趙伯圭對割肝救父的張超厚加優(yōu)恤。境內有蕃商死亡,遺產巨萬,官吏請求沒入官府,趙伯圭不同意,命保護喪車和遺產物歸原主。 乾道三年(1167年),趙伯圭因丁母憂去職,服喪期滿后,乾道五年(1169年)以龍圖閣學士、右朝請郎、兼沿海制置使再知明州,興修水利。他上奏罷去官監(jiān)(負責監(jiān)督的官吏)。
乾道六年(1170年),趙伯圭翻新學宮御書閣,命宗室子入學,教導規(guī)矩,因此被立祠,自己也因為政績突出,得除授敷文閣學士。朝廷下詔徙戍定海兵于許浦,趙伯圭奏稱:“定海是要沖,不可撤備,請求 身為地方長官,趙伯圭還要處理當地猖獗的???。豪賊葛明尤其狡猾,然而趙伯圭卻竟然派人說得他投降了,又派他生擒同樣狡猾的黨羽倪德,也對倪德安撫任用,就這樣擺平了海賊。趙伯圭以功進一官,累升顯謨閣、龍圖閣學士。
趙伯圭在郡十年,為政寬和,疏浚湖陂,均水利,辨冤獄。他曾抓獲鑄銅也就是私下造錢的人,不忍依法處置,諭令其改行,百姓因此不再犯事。 乾道八年(1172年),因本州士庶葉武等所請,詔令趙伯圭除顯謨閣學士,再任明州。 期間,趙伯圭還與日本的后白河法皇(出家的太上皇)和權臣平清盛發(fā)生了一些外交貿易的往來,彼此贈禮、回禮,被平清盛稱為“大宋國明州沿海制置使王”。也許日本人也知道這位是皇帝的親大哥,那一定是位親王了,但事實上并不是。
乾道九年(1173年),因士庶陳南一等稱趙伯圭到任以來,聽訟詳明,持心忠厚,請求再任,趙伯圭除龍圖閣學士,得以再任。 淳熙元年(1174年),趙伯圭改除宮觀使,獲賜其水月園,終于離開了明州。淳熙三年(1176年),受任為安德軍節(jié)度使、提舉隆興府玉隆萬壽宮,加開府儀同三司,除授使相,提舉洞霄宮,充萬壽觀使;九年(1182年),被免除從駕筵宴、上壽、六參以外的禮儀;又在入朝德壽宮時,得太上皇賜玉帶,加少保,封滎陽郡王,任為橋道頓遞使。這時候他才真正成為了貨真價實的王爺。 淳熙十二年(1185年),孝宗行郊禮,以趙伯圭為亞獻;十四年(1187年)十月,太上皇駕崩,趙伯圭被任為欑宮總護使。淳熙十五年(1188年),因營護高宗山陵,得加恩,除少傅,又任為禮頓使。 高宗死后,孝宗也有樣學樣退位去當太上皇了,宋光宗繼位,趙伯圭又成為了皇帝的親大伯。淳熙十六年(1189年),光宗特授其為少師;紹熙元年(1190年),詔趙伯圭到闕,差內侍任邦俊傳宣撫問,并賜銀合茶藥;特授食邑八千戶、食實封二千九百戶趙伯圭太保,嗣秀王,仍為安德軍節(jié)度使,充萬壽觀使,在秀王祠側賜以甲第,讓他在湖州立廟為父奉祀。趙伯圭又奏請按“欞星門一座,戟門、祠堂、后堂各三間,后堂挾屋八間,戟門挾屋八間”建造秀王祠堂,獲準。 作為皇帝的本生父家族,秀王和之前的安定郡王、濮王一樣,都成為了在家族內部按輩分傳承的鐵爵位。 趙伯圭性格恭謹,從來不沒事亂說“我是皇帝親大哥”“我是皇帝親大爺”“我是太上皇親大哥”,更沒有為當皇帝的是弟弟而不是自己而心理失衡乃至存有反心。他每日看到孝宗,都行家人禮,雖然私下歡宴融洽,但臣節(jié)越來越恭敬。甚至孝宗問他登基前兩兄弟還是布衣時候的事,趙伯圭也推說老了記不起了,再三相問也終究不說,孝宗笑道:“何必太謹?!备悠髦厮?。 宗法意義上,孝宗早就已經是高宗的兒子,一母同胞的兩兄弟已經不是一個出身了。 孝宗曾經想為大哥擴建住宅,靠近湖造復閣,有司已經在置辦材料了,趙伯圭固辭,于是沒有建。因臣僚上奏,趙伯圭諸子都升遷官職,秀王祠堂也開始建造。趙伯圭雖然為人低調,但給兒子們謀前程的事并沒有少做。
紹熙二年(1191年),趙伯圭被任為判大宗正事,請求另外設立宗學,以教育宗室子;奏請朝參如前,獲準。三年(1192年),趙伯圭奏建造秀安僖王園廟完工,所有修制神主儀式令所司檢照典故修制,請求派官題寫,于是權禮部尚書李奉詔命題寫;又奏請秀安僖王祠堂園廟從濮安懿王例每三年一次從本所移牒所屬州府檢計修造,皆獲準。同年,以皇帝親大伯的身份, 五年(1194年),太上皇駕崩。趙伯圭辭判大宗正事,被改任為充萬壽觀使。孝宗阜陵建成后,宣麻制除授趙伯圭中書令。當時中書令一職已久不
趙伯圭又奉命朝饗太廟。慶元元年(1195年),朝廷念其爵位高、年齡大,詔其贊拜不名,肩輿至殿門。二年(1196年),寧宗祭祀,以趙伯圭為亞獻。后趙伯圭被賜宅,回到湖州,賜 嘉泰二年(1202年),趙伯圭在家中去世,輟朝三日,追封崇王,謚憲靖。 趙伯圭的妻子姓宋,是宋徽宗和鄭皇后所生的三公主、靖康之變中被虐殺的安德帝姬趙金羅的女兒,由信安郡主封秦國夫人。 趙伯圭有十個兒子:趙師夔、趙師揆、趙師垂、趙師稷、趙師禼、趙師禹、趙師皋、趙師喦、趙師彌、趙師貢。因趙師夔早卒,由趙師揆嗣秀王。還有三個女兒:新安郡主,嫁權臣史彌遠弟史彌堅;嘉興縣主,嫁鄭嗣宗;永嘉郡主,嫁張似續(xù)。 在南宋皇帝普遍絕嗣的情況下,趙伯圭家更加顯得枝繁葉茂。但也許正因為此,宋寧宗絕嗣后,帝系便又轉到了太祖長子一脈的沒落宗室,趙伯圭家并沒有因為血緣 而等到趙師垂的曾孫也就是趙伯圭的玄孫趙孟??出道的時候,南宋已經到頭了。
IOS系統(tǒng)打賞通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