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藥物治療 (1)脾胃積熱,熱邪上攻 證候:潰瘍形狀不規(guī)則,大小不等,可融合成小片?;灼教?,有黃色分泌物,周圍輕度紅腫、充血、灼熱疼痛,妨礙飲食,面紅唇燥,口渴口臭,舌偏紅,苔黃,脈數。本證以局部紅、腫、熱、痛及脾胃積熱的全身癥狀為辨正要點。 治法:清熱瀉火,消腫止痛。 處方:涼膈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疼痛劇者,加紫花地丁、蒲公英、板藍根;口渴甚者,加玄參、生地、天花粉;若見口瘡周圍黏膜鮮紅,口干而渴者,為胃火盛,可加黃連、生石膏清瀉胃火;若兼有風熱表證者,可加荊芥等疏風解熱。 (2)心陰虧虛,心火上炎 證候:潰瘍面積較小,多發(fā)于舌部,散在于舌尖、前部、側緣,色淡白,周圍充血較明顯,灼熱疼痛,易反復發(fā)作,并見心悸心煩,失眠多夢,舌尖紅赤,苔薄黃,脈細數。若心血虛者,則見眩暈,面色無華,唇舌色淡,脈細弱。本證以潰瘍較小,多見于舌部及心陰虧虛、心火上炎的全身癥狀為辨證要點。 治法:清心泄熱,消腫止痛。 處方: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加減。 熱重者,加梔子、蓮子心、連翹;疼痛劇者,加紫花地丁、蒲公英、丹皮。 (3)肝郁化火,火熱上蒸 證候:潰瘍多發(fā)于舌的邊緣或唇部黏膜,約米粒大小,形狀不規(guī)則,潰瘍面黃或灰白色,邊緣紅暈圍繞,灼熱疼痛,胸脅脹悶,心煩易怒,口苦咽干,隨情緒改變或月經周期而發(fā)作或加重,多見于女性,舌紅絳,有瘀點瘀斑,苔黃,脈弦數。本證以隨情緒改變發(fā)作,伴有肝郁氣滯的全身癥狀為辨證要點。 治法:疏肝理氣,清熱消腫。 處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加減。 熱重者,加梔子、黃芩、生地、連翹、丹皮;潰瘍重者,加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天花粉。 (4)肺腎陰虛,虛火上炎 證候:口瘡多生于舌根或舌下,潰點數量少,潰爛面呈淺碟狀,有少許滲出物,邊緣整齊隆起,色灰白或灰黃,周圍淡紅色,飲食刺激時痛,潰點此起彼伏,復發(fā)較快,舌紅,苔薄黃,脈細數。本證以潰瘍量少色灰,復發(fā)較快及陰虛火旺的全身癥狀為辨證要點。 治法:滋腎養(yǎng)陰,清降虛火。 處方:知柏地黃丸(《醫(yī)宗金鑒》)加減。 若陰虛重者,加沙參、百合、枸杞子、女貞子、天冬等;虛火較盛者,可于上方加肉桂為引,導相火下行。亦可取肉桂含服。 (5)脾氣虛弱,口舌失養(yǎng) 證候:潰瘍面積小,數目少,潰瘍較淺在,呈淡黃色,紅腫輕,微痛,反復發(fā)作,病程長,難以愈合,并見口黏或口干不欲食,舌淡,苔白,脈濡弱。本證以潰瘍少而小,較淺在,紅腫輕及脾氣虛弱的全身癥狀為辨證要點。 治法:補中益氣,生肌除瘍。 處方:補中益氣湯(《內外傷辨惑論》)加減。 若見倦怠無力,食少自汗者,為中氣不足,可加太子參或黨參以補益中氣。 (6)脾腎陽虛,濕邪內困 證候:口瘡數量不多,面積較大,多在3mm以上,周圍水腫,不痛或飲食時痛,難以愈合,面色?白,形寒肢冷,口不渴,或伴下利清谷,少腹冷痛,舌淡,邊有齒痕,舌苔白滑或膩,脈沉緩或沉細或虛數。本證以潰瘍少而大,呈暗紅或灰白,紅腫輕及脾腎陽虛的全身癥狀為辨證要點。 治法:溫補脾腎,托毒外出。 處方: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脾虛濕盛者,加陳皮、生薏苡仁、茯苓以健脾化濕;腎陽不足者,加肉桂、山萸肉溫補腎陽;瘡腫盛者,加白術、浙貝母、天花粉、蒲公英;若見潰爛久不愈合,瘡面白腐者,可加蒼術、五倍子以健脾燥濕收斂。 2.針灸治療 (1)體針 基本處方:足三里 曲池 合谷 方中足三里、曲池均為陽明經合穴、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三穴相配可益陰生血,清熱瀉火。 加減運用:脾胃積熱者,加內庭、二間、大迎以清瀉胃熱;心火上炎者,加內關、通里、頰車以清瀉心火,消腫止痛;肝郁化火者,加行間、曲泉疏肝清熱;陰虛火旺者,加通里、照海、三陰交、太溪滋陰清熱;脾腎陽虛者,加關元、命門、陰陵泉、承漿、脾俞、腎俞補脾益腎。 舌部有潰瘍者,配廉泉、金津、玉液以瀉心火;兩頰及牙齦黏膜有潰瘍者,針刺頰車透地倉,配合谷、內庭,以清瀉陽明;口瘡腫痛甚,舌燥咽痛者,加少商點刺放血,針刺大陵、合谷、血海等穴,以加強清熱涼血,消腫止痛作用;口燥咽干,心煩失眠者,加神門、復溜以瀉心火、滋腎陰;腹脹腸鳴,下利清谷者,加神闕、天樞、上巨虛、脾俞、中脘,以溫養(yǎng)脾腎,腐熱水谷;口瘡經久不愈,形寒肢冷者,加大椎穴,以達溫陽散寒,益氣托毒之功。 操作方法:內庭、二間、大迎針用瀉法;少沖、通里、頰車針用瀉法,可配合點刺放血;行間、足臨泣、曲泉針用瀉法;關元、命門、陰陵泉、承漿針灸并用,背俞穴拔罐。 廉泉、金津、玉液點刺出血;合谷、內庭強刺激用重瀉法;口燥咽干,心煩失眠者,針瀉神門,補復溜。腹脹腸鳴,下利清谷者,重灸神闕、天樞,針補上巨虛、脾俞、中脘;口瘡經久不愈,形寒肢冷者,大椎穴用灸法。 (2)耳針:常用內分泌、神門、口、舌、肺、肝,配用心、脾、腎。于耳穴探測敏感點,每次2—3穴,埋入耳環(huán)狀針膠布固定,5天換1次;或用毫針刺,留針15—2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l療程。 (3)挑刺:以大椎穴為中心,左右1.5~2cm各選2~3個點。呈弧形排列,消毒后持三棱針,鋒刃向下從大椎穴開始直刺皮膚,穿過皮膚時可上下劃動針柄,挑斷皮下纖維2—3根,接著以同法挑大椎左右各點,當5—7個點挑刺完后擠壓針孔,令其出血3—5滴,每周挑2次。 3.其他治療 (1)涂藥膏:可選用激素類軟膏,如0.1%可的松或地塞米松軟膏涂在已揩干的潰瘍面上,每日數次。 (2)外敷:單用孩兒茶末或柿霜末,或兩味合用,擦潰瘍點,每日5—6次?;蛴梦鞴掀曳蠡继?。 (3)足療:吳茱萸粉5g,或附子末5g,以醋適量,調成糊狀,敷雙側涌泉穴,以膠紙覆其上,外加膠布或繃帶固定,睡前貼敷于一側足心涌泉穴。每天換藥1次,適用于虛火上浮所致的口舌潰瘍或糜爛。 (4)臍療:細辛5g、黃連3g,加陳醋調成糊狀,貼敷于臍部,外加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 (5)食療:大棗綠豆羊肉湯(大棗10枚,綠豆30g,生姜5片,羊肉120g)加水燉服。每日1次。 |
|
|
來自: 天地人和w > 《醫(yī)療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