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師范大學(xué) 教授【導(dǎo)讀】歐陽修《新五代史》中記載到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宋王朝之時,周世宗的接班人柴宗訓(xùn)及三個皇子都健在,幾年后一子夭折,另兩人“不知其所終”。歐陽修最講究春秋筆法,何以如此用詞呢?趙匡胤沒有殺害他們,他們也沒有夭折,而宋王朝建立后,首都開封沒有發(fā)生過動亂,當(dāng)然不可能因動亂而死去。趙宋王朝以善待柴氏后人著稱,幾百年中不斷封柴家后人為崇義公、宣義郎,史不絕書,名聲赫赫的皇子怎么會“不知所終”?李裕民先生通過對文獻(xiàn)資料和新出土的墓志的研究,找到了其中一個兒子的下落,確認(rèn)他被趙匡胤送給大將潘美作了侄子。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五代時收養(yǎng)繼子成風(fēng),從沒有聽說收養(yǎng)為侄子的,更沒有收養(yǎng)前國君之子作侄子的。這和杯酒釋兵權(quán)同樣是趙匡胤的創(chuàng)舉,只是前者傳為美談,后者諱莫如深。將這一深藏的秘密揭示出來,才能全面了解趙匡胤的政治權(quán)謀。 趙匡胤的手法多種多樣,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避免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為了新政權(quán)的千秋長存。趙匡胤為什么會想出這一招,這一招起了什么作用?李裕民先生作了詳盡的考證和詮釋。 本文原載《浙江學(xué)刊》2013年第4期,原題為《周世宗皇子失蹤之謎——趙匡胤政治權(quán)謀揭秘》,轉(zhuǎn)引自“敘拉古之惑”公眾號。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diǎn),供諸君思考。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前,周世宗有四個孩子在世,入宋以后,他們的景況如何呢?據(jù)歐陽修(1007—1072)《新五代史》記載,世宗共生七子,前三子被后漢誅死。宗訓(xùn)是第四子,其下有三弟,名熙讓、熙謹(jǐn)、熙誨。這四人中,柴宗訓(xùn)(953—973),史有明確記載。顯德六年(959)六月即位,是為恭帝,年僅七歲。顯德七年初,被迫禪位,改封鄭王,出居房州。開寶六年(973)卒,享年二十一。熙謹(jǐn)卒于乾德二年(964)十月,以其小于宗訓(xùn)二歲計,約生于955年,享年不過十歲。至于另兩位,歐陽修曰:“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① 既然老四宗訓(xùn)、老六都知其下落,何以老五、老七卻不知下落呢?是躲避兵變而逃走了嗎?不可能,他們年齡尚小,不過三至六歲。他們是被亂兵所殺的嗎?也不可能。陳橋兵變基本上是一次不流血的政變,只殺了大將韓通。兵變前,趙嚴(yán)令士兵不許亂殺。是趙有意殺害的嗎?趙匡胤的即位是以后周禪讓的形式進(jìn)行的,對周恭帝沒有加害,對柴氏家族一直給予種種優(yōu)待,封其后人世襲崇義公、宣義郎,史不絕書。是后來開封發(fā)生動亂而死的嗎?也不會,開封一直是和平的局面,并沒有發(fā)生動亂。為何會不知下落呢?歐陽修出生時,周世宗符皇后才去世十四年②,許多知情人尚健在,歐陽修能知道符皇后、柴宗訓(xùn)及其六弟的卒年,為什么會不知老五、老七的去向?歐陽修是非常講究史筆的,這里一定有難言之隱在內(nèi)。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鑒》中說:“《歐史》曰:本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謹(jǐn)卒,熙讓、熙誨不知所終。蓋諱之也。”③ 在《舊五代史》里只談世宗子的名和爵,而歐陽修作《新五代史》偏要加一句“不知其所終”,恐怕他是知道一些情況的。但有所忌諱,不便說,卻又不太甘心,故意留一條尾巴,提醒讀者注意,讓有心人自己去查考吧!這個秘密究竟是什么呢?能查清楚嗎? 王鞏《隨手雜錄》: 太祖皇帝初入宮,見宮嬪抱一小兒,問之,曰:'世宗子也?!瘯r范質(zhì)與趙普、潘美等侍側(cè),太祖顧問普等曰:'去之。’潘美與一帥在后不語。太祖召問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也?!涝唬?臣與陛下北面事世宗,勸陛下殺之,即負(fù)世宗,勸陛下不殺,則陛下必致疑?!嬖唬?與爾為侄。世宗子不可為爾子也。’美遂持歸。其后太祖亦不問,美亦不復(fù)言,后終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美本無兄弟,其后惟吉?dú)v任供三代,止云以美為父,而不言祖,余得之于其家人?!?/span> 這里非常形象地把當(dāng)時的情景展示出來了,然而王鞏此書作于大觀四年(1110)④,上距宋建國已有一百五十年,他怎么能知道得那么周詳?他說得之于“其家人”,作為皇室后人被強(qiáng)迫改姓,自然是不甘心的,但又無力公開反抗,只能口耳相傳,應(yīng)該說,還是比較符合情理的。 李燾在《長編》的注中說:“惟吉,美弟之子也。”又說:“王鞏《雜記》云:潘惟吉乃周世宗子,太祖不殺,令美養(yǎng)之,此事甚美。當(dāng)考詳附載?!雹菟吹搅诉@一記載,曾想作進(jìn)一步考證??上?,沒有下文。 除上述記載以外,王铚《默記》卷上: 藝祖初自陳橋推戴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襕乘轎子出居天清寺,世宗節(jié)名而寺其功德院也。藝祖與諸將同入院內(nèi),六宮迎拜,有二小兒圖片角者,宮人抱之亦拜,詢之,乃世宗二子紀(jì)王、(闕)王也。顧諸將曰:'此復(fù)何待?’左右即提去。惟潘美在后,以手掐殿柱,低頭不語。藝祖云:'汝以為不可耶?’美對曰:'臣豈敢以為不可,但于理未安?!囎婕疵愤€,以其一人賜美,美即收之以為子,而藝祖后亦不復(fù)問,其后名惟正者是也。每供三代,惟以美為父,而不及其它,故獨(dú)此房不與美子孫連名。名夙者乃其后也。夙為文官,子孫亦然,夙有才,為名帥,其英明有自云。⑥ 這一記載與王鞏之說有所不同,主要是,王鞏以為潘美收為侄,此則以為是子。王鞏云改名惟吉,此則名惟正。兩者有所出入,說明來源并不一致。而不同的來源卻有一個共同點(diǎn):趙把周世宗之子送給了潘美。說明此事并非空穴來風(fēng)。但要落實(shí)下來,究竟哪一說正確,還必須有更堅實(shí)的證據(jù)。 老同學(xué)胡戟收集到一通陳舜俞《潘承裕及其夫人王氏墓志》,藏于大唐西市博物館倉庫,2010年5月11日,他特意陪同我去參觀了該志,凡24行,滿行27字,行書。此文,陳舜俞《都官集》未收。我看后,大感興趣,這通北宋小官員的墓志,無可辨駁地證明了王鞏記載的可靠性,這位墓主人潘承裕之父惟吉就是不知下落的周世宗之子。茲錄釋文于下,再作具體考證。 宋故贈太子左衛(wèi)率副率潘君及其夫人仁壽縣太君王氏墓志銘 朝奉郎、守國子博士、新差知越州山陰縣事、騎都尉陳舜俞⑦撰。朝奉郎、尚書虞部員外郎、騎都尉、賜緋魚袋宋保孫書并篆蓋。 府君諱承裕,字師錫,開封府開封縣人也。天圣丁卯(五年1027)七月六日以東頭供奉官捐館,享年四十有三。夫人后夫君三十年以嘉祐己亥(四年,1059)四月一日亡,享年七十有三,以熙寧己酉(二年,1069)四月二十三日合葬于河南府洛陽縣北邙山杜澤之原。 嗚呼!府君之叔祖父、忠武軍節(jié)度使、同中書下門平章事鄭武惠王美也。夫人之祖、忠武軍節(jié)度使、同中書下門平章事秦正懿王審琦也。二王事祖宗,定天下,裔緒勛烈,見于國史。 府君之考惟吉東染院使、潯州刺史,實(shí)相武惠,有勤勞。 府君以父蔭起家為三班奉職,歷霸州兵馬監(jiān)押、明臺溫越海內(nèi)都巡檢,克紹風(fēng)績。夫人居內(nèi)而助,無忝其祖。有子六人。 府君既亡,躬行教飭,長曰夙,始仕,以才顯,大臣中薦其有家略,堪委武事,朝廷任之,然天子終用其藝文,復(fù)為司封郎中、直昭文館、知桂州。次曰震,仕左侍禁,及其季四人,皆早世。女三人:長婿內(nèi)殿承旨李宗回,次駕部員外郎傅道,次庫部員外郎王乙。孫男九人:器先、幾先、令先、野先、民先、慎先、行先、信先,一尚幼。慎先而上在仕者五人。民先賢秀孝謹(jǐn),夫人撫愛尤異,舉進(jìn)士未第而終,親識為之嘆恨。女孫十人,嫁為士人妻者六,余皆在室。曾孫四人,女四人。子夙之顯也,府君贈累今官。夫人封君是邑,哀榮滲漉,于是乎葬,嗟乎不為無后矣。 銘曰:我祖有遺,懋功懋勛。我子其承,仕武仕文。秦、鄭之配,伊、洛之墳。其無憂乎,夫君夫人。 閻永真刊。 這一墓志涉及四個重要人物:墓主人潘承裕,其父潘惟吉,子潘夙,叔祖潘美。四人中,除了潘承裕之外,其余三人《宋史》均有傳,而正是這位無名的潘承裕把他們有機(jī)地串連了起來。 潘承裕(985—1027),字師錫,開封人。天圣五年(1027)七月六日去世,年才四十三歲,其官僅為從八品的東頭供奉官?!耙愿甘a起家為三班奉職,歷霸州兵馬監(jiān)押、明臺溫越海內(nèi)都巡檢,克紹風(fēng)績?!彼?dāng)?shù)氖堑图壩涔?,沒有什么突出的事跡。他的妻子來頭不小,其祖父王審琦(925—974)是趙匡胤的義社十兄弟之一、鼎鼎大名的開國元勛。生有承衍等十子,其中承衍(947—998)娶太祖女昭慶公主。曾孫師約(1044—1102)又娶英宗女徐國公主為妻⑧。 其父潘惟吉(?—1010),在《宋史·潘美傳》末附有簡短的傳。曰:“惟吉,美從子。累資為天雄軍駐泊都監(jiān),雖連戚里,能以禮法自飭,揚(yáng)歷中外,人咸稱其勤敏云?!雹岽四怪局休d其為“東染院使、潯州刺史,實(shí)相武惠,有勤勞”。東染院使,武階名,屬諸司正使階列。潯州刺史,潯州,今廣西桂平縣。為五品州。這里只是掛名的武官官階頭銜,并不到潯州去任職。在《長編》中有四處記及其人。列舉于下:(1)《長編》卷四九: “真宗咸平四年六月,上以巴蜀遐遠(yuǎn)時有寇盜。丁卯,命戶部員外郎直史館曾致堯、太常博士王朂、供備庫使潘惟吉、通事舍人焦守節(jié)分往川峽諸州提舉軍器,察官吏之能否。致堯誤留詔書于家,惟吉教致堯上言渡吉栢江舟破亡之以自解。致堯曰:為臣而欺其君,吾不忍為也。乃上書自劾,釋不問。其后惟吉入見禁中,道蜀事,具言致堯所以自劾者,上嗟嘆久之?!?/span> 按:此條記其“入見禁中,道蜀事”,說明真宗對他是相當(dāng)信任的。(2)《長編》卷五○:“咸平四年(1001)閏十二月庚寅,上以河北饑……分遣知制誥梁顥薛映、供備庫副使潘惟吉、西京左藏庫副使李漢赟等往西路,發(fā)倉廩,賑流民,以便宜從事?!?3)《長編》卷七二:“大中祥符二年(1009)九月甲子,命……太常博士、直史館樂黃目為契丹國主生辰使,東染院使、潯州刺史潘惟吉副之。”(4)《長編》卷七三:“大中祥符三年(1010)二月辛卯,雄州言: 入契丹副使潘惟吉卒。惟吉嘗得對便殿,上謂之曰:凡人臣立朝,茍專務(wù)宴安,不以勞能而升,不足貴也。惟吉即表求外任,命為天雄軍駐泊都監(jiān),未行。選副樂黃目使契丹,受命入謝,時已病,上察其羸瘠,遣使詢之,且言不病,入北境,疾作,即肩輿而還。詔遣其子乘驛往迎,至雄州而卒。上憫之,令其弟圖片門祗候惟清馳往護(hù)喪,官給葬事。惟吉雖連戚里,能以禮法自修飾,前后將命中外,成以勤干稱?!?/span> 按:潘美之女嫁真宗,早卒,后追封為皇后⑩,故此稱其“連戚里”。他在潘美的教養(yǎng)下,特別懂禮法,做事勤勤懇懇,派他出使遼國,盡管有病,硬說沒病,堅持上道,不料才入遼境,就病發(fā)而死。 其叔祖潘美(925—991),墓志不提其祖父是誰,而提其叔祖,這是極其反常的。一般的墓志只談直系親屬,當(dāng)其旁系特別有名、可藉以抬高名聲時,也會提到,但前提一定是同時或者首先介紹到自己的直系親屬。茲舉一例如下:歐陽修《供備庫副使楊君墓志銘》: “君諱琪(980—1050),字寶臣,姓楊氏……曾祖諱弘信,為州刺史。祖諱重勛,又為防御使。太祖時為置建寧軍于麟州,以重勛為留后,后召以為宿州刺史、保靜軍節(jié)度使,卒贈侍中。父諱光扆,以西頭供奉官、監(jiān)麟州兵馬,卒于官。君其長子也。君之伯祖繼業(yè),太宗時為云州觀察使,與契丹戰(zhàn)歿,贈太師、中書令。繼業(yè)有子延昭,真宗時為莫州防御使,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兒野豎,皆能道之。”(11) 潘美(925—991)是潘承裕的親叔祖、惟吉的親叔嗎?《太宗實(shí)錄》中有《潘武惠公美傳》,傳中說:“潘美,大名人?!?12)而此墓志說潘承裕是開封人。籍貫完全不同,怎么可能是親叔祖、親叔呢? 這一切只能證明王鞏的記載是真實(shí)可靠的。潘惟吉是周世宗之子,潘承裕的則是世宗之孫。惟吉是被潘美領(lǐng)養(yǎng)為侄的。 周世宗之子不知下落的有兩人,老五熙讓、老七熙誨,惟吉是其中的哪一位,目前尚難斷定。如果是老五,收養(yǎng)時大約在五歲左右,其生年約為956年。如果是老七,收養(yǎng)時大約在三歲左右,其生年約在958年。 這一問題可分幾層來分析。一是為什么要將周世宗子交給異姓人收養(yǎng)?二是為什么偏找潘美收養(yǎng)?三是以什么名義收養(yǎng)? 作為周世宗的皇子,當(dāng)然和周恭帝不同,趙匡胤導(dǎo)演的禪讓劇,恭帝是主角之一,自然要加以優(yōu)待。至于其他皇子怎么辦,就頗費(fèi)腦筋了??梢杂袔追N選擇。第一是留下,如果留下,留給誰?最名正言順的是留給周世宗的符皇后,雖然不是她親生的,她畢竟是嫡母。而且留下就得封官,小皇帝柴宗訓(xùn)已經(jīng)封為鄭王了,如其他三個兄弟再封官,將來再生一堆子孫,其家勢力就太大了,而朝廷內(nèi)外有一股擁護(hù)后周王朝的勢力,雙方一旦聯(lián)合起來,對趙宋政權(quán)是個巨大的威脅。第二是殺,這一條不可取。因為趙匡胤是周世宗一手提拔起來的,殺其子有損太祖的名聲,會促使反對勢力聚集到周恭帝周圍,不利于政權(quán)的穩(wěn)定。三是任其自找出路,年齡太小,只會流落街頭、甚至夭折,如果被對立面看到或收養(yǎng),很不利于新建的趙宋政權(quán)。這一條也不可取。四是交給異性人收養(yǎng),雖然也會有一些影響,但比較而言,其副作用最小。既可適當(dāng)照顧了趙的面子,也免得成為新政權(quán)的禍患。 為什么偏找潘美收養(yǎng)?此事只能秘密進(jìn)行,越秘密,副作用就越小。而要保密,只能找最可靠的人。義社十兄弟,都是開國元勛,風(fēng)聲太大,潘美比十兄弟地位名聲稍次一些,而關(guān)系卻非同一般,《實(shí)錄·潘美傳》中稱“太祖素與美厚善”,并舉了兩個例子:一是陳橋兵變剛成功時,請他出面,讓執(zhí)政的文官順從新政權(quán)。二派他去監(jiān)督與趙關(guān)系緊張、性格強(qiáng)悍的大將袁彥,讓他伺機(jī)處理掉,潘美巧妙地讓袁彥俯首稱臣,化敵為友。超標(biāo)準(zhǔn)的完成任務(wù),使趙匡胤十分滿意。王鞏《隨手雜錄》舉一例子更為典型: “太祖無事時,常召潘美輩禁中議政,或與之縱飲,至令宮女解衣,無復(fù)君臣之禮?!?/span> 三是以什么名義收養(yǎng)?按慣例,應(yīng)收養(yǎng)為子,但周世宗是趙匡胤和潘美的君主,臣子怎能收養(yǎng)國君之子作義子呢?這一點(diǎn),王鞏的記載比較合理?!疤嬖唬号c爾為侄。世宗子不可為爾子也?!边@個做法應(yīng)是太祖的發(fā)明。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從王鞏的記載看,收養(yǎng)為侄的故事很富有戲劇性,是否每個細(xì)節(jié)都符合事實(shí),已無從查考。但聯(lián)系趙匡胤在建立新政權(quán)的全過程中的表現(xiàn)看,恐怕不是偶然的,而是精心策劃的。 趙匡胤是一位武將,沒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但他決非一勇之夫。他的謀士們趙普、呂余慶等人略有文化,談不上有多豐富的知識、多大的學(xué)問,但他們都是講究策略的智囊。他們的策略自成特點(diǎn),即既不從遙遠(yuǎn)的古代歷史中找借鑒,也不從復(fù)雜的儒家經(jīng)典中求答案,而是針對近代各王朝的弊病,尋找防弊的方案,從眾多的方案中選出利最大弊最小的最佳方案。目標(biāo)非常明確:既要成功奪權(quán),又要避免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因此他們的方案在歷史上最具獨(dú)創(chuàng)性,往往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第一步,針對后周存在兩支獨(dú)立并行的部隊、而自己只掌握其中一支的情況,用半年時間分化瓦解侍衛(wèi)親軍司,盡可能把軍權(quán)全部抓到自己手中。等時機(jī)一成熟,即發(fā)動陳橋兵變。這次兵變,與以往不同,他不許士兵搶劫,基本上是一次不流血的政變,沒有出現(xiàn)動亂的局面。他不是踏在前朝皇帝的血跡上登基,而是以周恭帝禪讓的方式進(jìn)行,顯得和平而高雅,把非法的政變妝點(diǎn)成合法的權(quán)利交接。 第二步,如何避免后周王朝的復(fù)辟。周恭帝降格為鄭王,年齡又小,暫時不會成為威脅,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他和三個兄弟可能衍生為龐大的家族、出現(xiàn)十分能干的人才,一旦和擁周勢力相結(jié)合,就會出現(xiàn)復(fù)辟的危險。如何防止?最簡單的部分自然是殺,但這樣做,就撕破了禪讓的面具。更重要的是,趙匡胤是想統(tǒng)一全國,消除軍閥割據(jù),而這只能用文官統(tǒng)治去取代,以仁政德政去取代軍閥的濫殺、掠奪。要做到這一點(diǎn),必須帶頭做一個道德高尚的模范。趙匡胤的崛起,與周世宗的提拔有直接的關(guān)系,僅僅用了不到六年的時間,就把他從一個小軍官變成殿前司的最高長官:都點(diǎn)檢。這是普天之下人所共知的事實(shí),對柴家后人處理不好,就會落下恩將仇報的社會影響,無論從社會效果上,從個人良心上,都是邁不過去的。因此對柴家后人作了極為巧妙的處理,或無后,或夭卒,而最特殊的就是送潘美作侄,雖然沒有短命,而且有后,但姓已改,于大局無礙。 第三步,如何對待威信極高掌握軍權(quán)的弟兄們。歷史上有兩種處理方式,漢高祖殺功臣,和唐太宗重用功臣。兩者都不可取,如殺功臣,都是趙的結(jié)拜弟兄,對于頗有良心的趙匡胤來說,于心不忍,而且殺了以后,人人都膽戰(zhàn)心驚,誰還愿意為他出死力去削平割據(jù)政權(quán)統(tǒng)一全國呢!如重用功臣,在眼下士兵叛亂成風(fēng)之時,就有可能再次出現(xiàn)黃袍加身的鬧劇。于是獨(dú)創(chuàng)了杯酒釋兵權(quán)方式。 以上三步,都是趙匡胤的獨(dú)創(chuàng),第一、三兩步,史有明載,甚至傳為佳話,唯第二步,最見不得人,故諱莫如深。唯有揭示其廬山真面目,才能對趙的權(quán)謀有一個更為全面清晰的認(rèn)識。 收養(yǎng)周世宗子為侄,完全收到了預(yù)期的效果。宋朝歷位皇帝都在重用柴家后人,封他們?yōu)槌缌x公以祭祀周世宗,封宣義郎以祭祀周恭帝(13),表明趙匡胤和他的繼承者的道德風(fēng)格多么高尚啊,不忘世宗提拔之恩,不忘恭帝禪讓之德。而背地里早已釜底抽薪,把周世宗的根全部鏟除了。周世宗前三子從小就被殺,就不必提了。周恭帝死時才二十一歲,沒有留下后代,這從宋找柴家后人中年輩最長者為公,以奉恭帝之祀即可看出。老六熙謹(jǐn)十來歲就死了,自然也沒有后。而唯一有后的,卻已被潘美收養(yǎng),以潘為姓了。其中還真有能干的,潘承裕之子潘夙即是一個典型例子。 潘夙(1005—1076),字伯恭,《宋史》卷三三三有傳。此人能文能武,常立戰(zhàn)功,大將郭逵出師不利,是他派兵援救,使之脫險(14)。但皇帝不想讓他在軍事上發(fā)揮作用,墓志載: “長曰夙,始仕,以才顯,大臣中薦其有家略,堪委武事,朝廷任之,然天子終用其藝文,復(fù)為司封郎中、直昭文館、知桂州?!?/span> 《宋史》評論:“夙以將家子而能留心邊務(wù),用當(dāng)其材,舉能其官。”王铚甚至用“有才”、“名帥”、“英明”之詞稱贊他。此人能干的程度頗像其曾祖周世宗,潘美的后人不少,但沒有一個像潘夙那么能干的。可以設(shè)想,假如他仍姓柴,宋王朝又不得不封他為侯,他那么強(qiáng)勢,那會對宋王朝產(chǎn)生什么影響呢?這樣能干,卻不能替柴家爭光,可以想象,他們的內(nèi)心是多么難受!但在當(dāng)時,對于惟吉及其子孫而言,他們身不由己,欽定的安排,只能接受,無法回改,不可能像后來的范仲淹那樣,中進(jìn)士以后還可以改回原來的姓。他們只能在私下談一點(diǎn)真相,王鞏的年齡與潘夙之子差不多,他的記載,很可能是潘夙之子提供的。潘承裕墓志的記載,也許是有意在暗示著背后另有隱情。 宋代柴家的子孫很多,但沒有一位是周世宗、周恭帝的后代(15),也沒有出類拔萃的人才,因此他們在政壇上全都默默無聞,于政權(quán)沒有任何影響。說到這里,不能不承認(rèn),趙匡胤的舉措確實(shí)高明,他不是一勇之夫,而是多面性的人物,有時粗魯蠻橫,有時帶點(diǎn)天真,他既是軍事家,也是會耍弄權(quán)謀的政治家。收養(yǎng)周世宗之子為潘美侄,不是簡單的一個收繼事例,乃是他消除一切可能成為隱患的高明舉措,與杯酒釋兵權(quán)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文的考證,也說明了柴姓人已沒有周世宗的血脈,但周世宗并沒有斷根,潘家的一支實(shí)際上是其血脈的沿續(xù)。 注釋: ①歐陽修《新五代史》卷20《周家人傳》,中華書局點(diǎn)校本,1974年,第204頁。 ②《宋史》卷242:“周世宗后(約940—993)也,淳化四年(993)殂?!敝腥A書局點(diǎn)校本,1977年,第8609頁。馬端臨《文獻(xiàn)通考》卷252:“周恭帝即位,尊世宗皇后符氏為皇太后。宋太祖既受禪,遷居西宮,號周太后。太平興國初入道為尼,淳化四年殂?!?/span> ③《資治通鑒》卷294,顯德六年八月庚寅,中華書局點(diǎn)校本,1956年,第9604頁。 ④王鞏《隨手雜錄》第九條稱“哲宗”廟號,第30條稱:“張相……商英……被召拜相?!卑矗簭埳逃橄嘣诖笥^四年六月(《宋史·宰輔表》),則此書應(yīng)作于大觀四年或稍晚?!度喂P記》第二輯,大象出版社,2006年。 ⑤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49,真宗咸平四年八月丁卯,第107頁。 ⑥王铚《默記》三卷撰于紹興七年至十四年(1137—1144),中華書局點(diǎn)校本,1981年 ⑦陳舜俞(?—1075),字令舉,湖州烏程人。慶歷六年進(jìn)士,官都官員外郎。《宋史》卷331有傳。著有《都官集》30卷,已佚,四庫全書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出,編為14卷。此墓志為該集所無,可補(bǔ)其缺。 ⑧《宋史》卷250《王審琦傳》。 ⑨《宋史》卷258《潘美傳》。 ⑩《宋史》卷242《真宗章懷潘皇后傳》。 (11)歐陽修:《文忠集》卷29,《四部叢刊》本。 (12)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之集》下卷1,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宋會要》崇儒7之73:政和八年閏九月二十七日,詔:“昔我藝祖,受禪于周。嘉祐中,擇柴氏旁枝一名,封崇義公。義者謂不當(dāng)封周。然禪國者周,而二恪之封不及,禮蓋未盡。除崇義公依舊外,擇柴氏最長見在者,以其祖父為周恭帝后,以其孫世世為宣義郎,監(jiān)周陵廟,與知縣請給,以示繼絕之仁,為國二恪,永為定制?!?/span> (14)《長編》卷242:“熙寧六年二月辛巳,司封郎中、直昭文館、知潭州潘夙為太常少卿。初,夙為荊湖南路轉(zhuǎn)運(yùn)使,嘗遣邵州通判賈師熊以兵丁破蠻寨。及郭逵知邵州,以三千人攻楊昌透,為賊兵追襲至牛脊嶺,日暮,幾陷沒,賴夙遣裨將劉杲引兵救之,乃免。又遣周士隆、丁佐堯以眾深入,據(jù)要害,賊窘,遂出降。使者言其功如此,人至今賴之,而夙未嘗自陳,故有是命?!?第5902頁) (15)《宋會要》崇儒7之74:紹興五年四月九日,吏部言:“太常寺看詳?shù)匠泄?jié)郎柴叔夏,系周世宗親元孫。本家自嘉祐四年曾祖詠始封崇義公?!卑矗骸端螘烦缛?之70:天圣七年六月二十六日,“錄周世宗從子、故太子少傅柴守禮孫詠為三班奉職”。此稱詠為周世宗從子,叔夏為詠之后,則不可能是周世宗之親元孫。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88:紹興五年夏四月壬子,“承節(jié)郎柴叔夏為右迪功郎,襲封崇義公。叔夏,周世宗五世侄孫也”。 亞洲考古新媒體 出品 僅供學(xué)習(xí) 侵權(quán)即刪 來源:敘拉古之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