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高手用藥心得精辟!(收藏精讀)

 中醫(yī)知識圈 2022-05-13

一、高手用藥心得

理氣藥

陳皮
陳皮味辛苦,性溫。是常用的理氣藥,并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常用于以下幾種情況:
1.消脹止嘔:由于肺胃氣滯而致的胸悶,上腹部脹滿、惡心、嘔吐,胸腹脹痛等癥,可以本品配合枳殼、半夏,蘇梗,蘇子等同用。兼有胃熱的(苔黃,喜冷飲食,脈數(shù))可加黃芩、川楝子,兼有胃寒的(苔自、喜熱敷及熱飲食,脈象遲緩)可加烏藥、良姜,兼有中焦?jié)袷⒌?舌苔白厚而膩、不喜飲水,脈象滑)可加茯苓,蒼術(shù)等。
2.祛痰止嗽;對于中焦?jié)裉瞪戏富蛲飧酗L(fēng)寒導(dǎo)致肺氣不利而發(fā)生咳嗽、痰多,胸悶,不思食、舌苔白膩,脈滑等癥,常以陳皮配合半夏、茯苓、蘇子、杏仁、炒萊菔子、金沸草(旋復(fù)花,古時又名金沸草,近代以其花為旋復(fù)花,全草名金沸草),前胡等同用。外感證明顯的,可再加荊芥、桔梗,麻黃。
3.理氣開胃:對中焦氣滯、食欲不振等癥,可配麥芽、谷芽,蔻衣,神曲,山查等同用。有促進(jìn)食欲的效能。

在使用黨參,黃芪,白術(shù)、山藥、熟地,生地等補藥時,如配合一些陳皮同用,則有免除產(chǎn)生胸悶、中滿,食欲不振等副作用的功用,從而更充分發(fā)揮補藥的補益作用?!侗静輦湟分杏嘘惼?辛能散,苦能燥能瀉,溫能補能和,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為脾肺氣分之藥,調(diào)中快膈,導(dǎo)滯消痰,利水破癥,宣通五臟”的記載,可以說概括了陳皮的功用。
陳皮就是橘子皮,以存放的時間長,陳久者為好,所以叫陳皮。廣州產(chǎn)的橘子皮較好,故又名廣陳皮。橘皮刮去里面的白東西,叫廣橘紅?;偌t,廣橘紅、陳皮均有化痰作用,但化橘紅化痰效力最大,對痰多,痰稠,痰白粘者適用,廣橘紅偏于輕清入肺,適用于外感咳嗽痰多胸悶者,陳皮理氣消脹開胃的作用大于橘紅,橘紅化痰的作用大于陳皮。
橘絡(luò)有化痰通絡(luò)的作用,常用于咳嗽,胸脅悶痛以及手指麻木等。橘核可散結(jié)止痛,常用千治疝氣痛.橘葉能舒肝解郁,常用于胸脅悶痛,乳房發(fā)脹等。
青皮偏入肝膽,破氣散滯,兼能治疝。陳皮偏入脾肺,理氣和胃,兼能化痰。
用量一般為一至三錢。
本品性味香燥,過用、久用可耗散正氣,無氣涌者勿用。

青皮
青皮味苦辛,性溫。功能破氣消滯,舒郁降逆,并能治疝氣疼痛。
由于肝氣郁結(jié)而致的胸膈脹悶,氣逆不食,脅肋痛脹,善怒,氣滯胃痛等癥,可用青皮破氣結(jié),舒肝郁。常與枳殼、蘇梗,香附、檳榔、厚樸、陳皮等同用。
青皮能破氣平肝,引諸藥至肝。配烏藥、川楝子,吳萸、小茴香,橘核等,能治疝痛。例如天臺烏藥散(烏藥,川楝子、木香、小茴香,高良姜、青皮、檳榔)中就用青皮破氣平肝。這是治療小腸疝氣牽引臍腹疼痛常用的方劑。我常運用前人這些經(jīng)驗對睪丸結(jié)核、慢性睪丸炎、前列腺炎等病,出現(xiàn)睪丸墜痛、牽引小腹疼痛、會陰部墜脹、喜暖畏冷等癥者,用炒川楝子三至四錢.炒橘核三錢,青皮二至三錢、炒小茴香二至三錢、烏藥三錢、吳萸一至二錢、荔枝核三錢、白芍四至五錢、肉桂三分至一錢,隨證加減,??扇〉脻M意的效果,僅供參考。
香附能通十二經(jīng)的氣分,行氣開郁,兼能調(diào)經(jīng)理血。青皮主入肝經(jīng),破氣開郁,兼治疝痛。
枳實破氣苦寒而降,偏用于快利胸膈,消導(dǎo)腸胃積滯。青皮破氣,辛溫而散,苦溫而降,偏用于脅肋疼痛,破肝經(jīng)氣結(jié)。
用量—般一至三錢。
氣虎者滇用。無氣滯及多汗者不用。不可過用、久用,恐傷伐正氣。

枳實
枳實味苦性微寒。主要功用是破氣、消積、導(dǎo)滯、除痞.枳實善于破泄胃腸結(jié)氣,對心下痞痛,胃脘硬脹,食滯腹脹、腹痛,腸胃結(jié)氣、大便不暢等,效果很好。常與枳殼、木香,檳榔,神曲,麥芽,山查、大黃等配伍使用。對膽道感染、膽囊炎等引起的脘腹脹滿、嘔逆、食物不下、兩脅胗(cheng)脹等癥,可用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黨參,甘草、生姜、大棗)減黨參,甘草,加枳實、檳榔,大黃,元明粉等,??扇〉靡欢ǒ熜?。但要注意隨證加減。
枳實有下氣導(dǎo)滯通大便的作用,常用于胃腸有積滯而大便秘結(jié)不通之癥??膳c大黃、厚樸、芒硝、元明粉、瓜萎、檳榔,火麻仁等同用。例如大承氣湯(枳實、厚樸、生大黃,芒硝),小承氣湯(枳實、厚樸,生大黃),枳實導(dǎo)滯丸(枳實,大黃、黃芩、黃連、神曲、白術(shù)、茯苓、澤瀉)等。枳實破氣結(jié)的作用很強,對氣結(jié)而成的堅積,用枳實破其氣結(jié),氣行則積消,因氣結(jié)而痰阻者,用枳實破其氣結(jié),氣行則痰行,由于氣結(jié)而胸脘痞悶、胸痛者,用枳實破其氣結(jié),則痞悶自除。
枳實配白術(shù),能除腹中積聚痞滿,按之硬痛等癥。例如《金匱》積木湯(枳實,白術(shù))治心下硬大如盤,痞滿。芍藥枳實丸(亦芍、枳實、白術(shù)、陳皮)治食積痞滿及小兒腹大脹滿,時常疼痛等癥。配厚樸能除中滿,配大黃、芒硝,能破瀉腸中結(jié)實。
青皮破肝經(jīng)氣結(jié)。枳實破胃腸氣結(jié)。
木香行腸胃滯氣,偏用于理氣消脹。枳實破腸胃結(jié)氣,偏用于導(dǎo)滯消積。
用量一般五分至三錢。
孕婦慎用。氣虛中滿、氣陷便溏,胃虛不思食者,禁用。

枳殼
枳殼味苦酸,性微寒。功效與枳實相近似。但枳實主入脾胃,枳殼主入脾肺。機(jī)殼力緩,偏于理氣消脹。枳實力強,偏于破氣消積。枳實破降下行之力強,枳殼開胸寬腸之力強。枳殼配桔梗,可寬胸消脹,配檳榔,可使胸中結(jié)逆之氣下行,配荊芥、防風(fēng)、紅花、赤芍,能治遍身肌膚麻庠。用量一般為一至三錢。脾胃虛、氣虛者慎用。
據(jù)近代研究報導(dǎo),機(jī)實,枳殼煎劑,可使胃腸,子宮平滑肌興奮性增強,并可使胃腸蠕動規(guī)律化。對胃擴(kuò)張、胃下垂,消化不良,脫肛、疝氣,子宮脫垂等有效。

沉香
沉香味辛苦,性微溫。主要用為降氣藥,兼能溫腎平喘。常用于以下幾種情況,
1.溫中降氣,由于中氣失共和降、氣逆為害而出現(xiàn)胸脘脅肋悶脹、心腹疼痛、嘔吐瀉泄、胃冷、呃逆等癥??捎帽揪Ы禋鉁匚付{(diào)中。常配合香附、枳殼,炒川楝子、青皮(胸脘脅肋悶脹)、良姜,吳萸、元胡,蒲黃(心腹疼痛)、半夏、藿香、竹茹、茯苓,木香,白術(shù)(嘔吐瀉泄)、紫蘇、豆蔻、丁香、柿蒂(胃冷呃逆)等同用。
2.溫腎平喘:本品性溫而降,能引氣歸腎溫補腎陽,用于腎虛寒所致的氣喘。多見吸氣較呼氣困難,吸氣不能深納丹田(臍下部分),腰膝冷痛,陽萎滑精,腿軟乏力,尺脈緩弱等癥。常配合補骨脂、葫蘆巴,陽起石、黑錫、硫黃(后兩味藥不入湯藥,只是做丸藥時用),附子,小茴香、肉豆蔻、金鈴子,木香、肉桂等同用。例如局方黑錫丹,即用上述諸藥配制而成。每次可服五分至八分,最多不超過一錢,每日一至二次。沉香有時也可用于肺氣不降、痰濁壅阻的實喘咳嗽。常配合蘇子、前胡,半夏、厚樸、陳皮等同用。例如局方蘇子降氣湯(蘇于,半夏,前胡、厚樸,陳皮,甘草,當(dāng)歸,沉吞)等,利用本晶降氣之力而消痰平喘。旋復(fù)花降肺脾痰氣。沉香降脾腎逆氣。
檳榔降氣,但偏于破瀉下降,正氣虛者忌用。沉香降氣,無破瀉的作用,不傷正氣。前人經(jīng)驗認(rèn)為沉香“行氣不傷氣,溫中不助火”,可資參考。
降香降血中之氣而止血。沉香降腎虛不納之氣而平喘。
本品常研為細(xì)粉,用湯藥選服。既節(jié)省藥品,又效果可靠。一般不入湯藥煎服。
用量一般為二分至八分,湯藥送服。氣虛下陷者忌用。

檀香
檀香味辛,性溫。為理氣開發(fā)之品,主要有調(diào)脾肺、利胸膈的作用。
本品能引脾胃之氣上升而增進(jìn)飲食,能開發(fā)胸肺之氣郁而寬暢胸膈。故對因脾肺之氣失調(diào),而出現(xiàn)胸膈悶脹、心腹疼痛、飲食少進(jìn)、噎膈吐食等癥,常以本晶配合蘇梗,瓜萎皮、枳殼(治胸膈悶脹)、丹參、砂仁、烏藥、百合、良姜(治心腹疼痛),陳皮、生麥芽,沙參,麥冬(治飲食少進(jìn))等同用。
我常以檀香配合瓜蔞、薤白、桂枝、紅花,赤芍、遠(yuǎn)志,五靈脂,蒲黃、檳榔等,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對除胸悶、定疼痛有較滿意之效果。還常以本品配合丹參,砂仁、良姜、香附、百合、烏藥等同用,治療久治不愈的胃脘痛(包括潰痞病)。上舉兩種方藥,可以隨證加減,(注意:丹參與百合都用一兩,其他約二、三錢即可)僅供參考。檀香有紫、白兩種,紫檀香性味咸寒,偏入血分,外用敷金瘡(指金屬利器造成的創(chuàng)傷,并包括因創(chuàng)傷而化膿潰爛的瘡)能消腫定痛。處方上只寫檀香二字時,即給予白檀香,如需要紫檀香時,須在處方時,寫明'紫檀香”。
沉香降氣,降中有升,但偏用于降氣。檀香理氣,升中有降,但偏用于宣散氣郁。
降香理氣兼入血分,偏用于治療折傷,止血,活血,消腫定痛。檀香偏用于理氣開郁,并能治心腹諸痛。用量一般為五分至三餞。入湯藥時要'后入’.

柿蒂
柿蒂味苦澀,性平。能降逆氣、止呃逆。治嘔噦時,常配半夏,竹茹、生姜,藿香、刀豆子、代赭石等同用。治呃逆時,常配丁香、沉香,旋復(fù)花等同用。對虛證呃逆(重病,久病、老人體弱者),還可加黨參、人參、附子,白術(shù),陳皮等同用。我曾對腦血管意外等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引致的呃逆,用柿蒂七至十個,公丁香八分至一錢半、(后下)生赭石一兩至一兩半(先下)、旋復(fù)花三錢(布包)、黨參三至四錢,半夏三錢、刀豆子三錢、蘇子二至三錢等,隨證加減,水煎服,有一定效果,謹(jǐn)供參考。用量一般為一至三錢?;蛉疗邆€.

旋復(fù)花
旋復(fù)花味苦,辛、咸,性溫。主要功用是降氣、化痰,行水。常用于以下幾種情況:
1.暖氣嘔逆:由于大汗或瀉下后,胃氣受傷,或濕痰阻滯不降而引致肺胃之氣上逆,出現(xiàn)噯氣頻頻,脘部痞悶,胸脅脹滿,食入即吐,食物與痰水俱出等癥。常用本品配合代赭石、半夏、生姜,黨參,竹茹、蘇于、茯苓等同用。痰濕盛者,可加陳皮、炒菜菔子等。
2.咳喘痰多c本品能降氣化痰,使氣降痰消而咳喘平.故對肺氣不降,痰濁、水0(蓄積、胸膈滯塞,氣機(jī)不暢所致的咳嗽,痰多粘稠、氣逆作喘等癥,常配合陳皮,半夏,桑皮,杏仁、紫苑,蘇于,檳梅,炒萊菔子等同用.本品的全草(花、梗,葉全用)名“金沸草’,除有降氣化痰作用外,兼有散風(fēng)寒的作用。故對外感風(fēng)寒而致的咳嗽、痰多,常用金沸草配荊芥、前胡、半夏,細(xì)辛、茯苓、蘇葉、桔梗,陳皮等同用。
蘇子降氣,兼能開郁溫中。旋復(fù)花降氣,兼能消痰行水.海浮石治痰結(jié)如硬塊。旋復(fù)花治唾,痰粘如膠漆。本品性下降,前人有“諸花皆升,惟旋復(fù)花獨降”的經(jīng)驗記載。根據(jù)前人的經(jīng)驗,曾用旋復(fù)花配蘇梗、厚樸、半夏、生牡蠣、茯苓,香附,黃芩,金果欖、烏梅炭等,隨證加減,用于梅核氣(咽中似有痰核粘著,喀之不出,咽之不下,不妨礙飲食,但咽中常有異物感),可取得一定效果。梅核氣為痰氣凝滯所結(jié)成,故用此降氣消痰之品,往往有效。用量一般為一至三錢。因多絨毛,故須用紗布包煎。氣虛,大腸寒冷泄利者忌用。

萊菔子
萊菔子味辛甘,性平。主要有降氣平喘,化痰消積,理氣除脹的作用。常用于以下幾種情況:
1.痰喘咳嗽,由于痰濁阻肺,肺失肅降而產(chǎn)生的咳嗽、氣喘、痰多、胸悶等癥,可用本品配蘇子、白芥子(舊名三子養(yǎng)親湯)同用。也可根據(jù)證候選配陳皮,半夏、茯苓、炙草等。我在臨床上遇有老人慢性支氣管炎咳喘痰多者,常用麻黃、杏仁、炒萊菔子、炒蘇子、炒白芥子、半夏,陳皮,茯苓、炙草等,隨證加減,常可取效。為了容易記憶,取名為'麻杏二三湯('二”是二陳湯,'三”是三子湯,即舊名三子養(yǎng)親湯)。”舌苔厚膩、大便干的,可加熟軍、檳榔、瓜蔞,呼氣較困難的,可加枳殼、桔梗、前胡,吸氣較困難的,可加磁石、沉香,咳嗽較重的,可加紫菀、杷葉、貝母,咳痰清稀而涼的,可加干姜,細(xì)辛、五味子,等等。
2.食積腹脹;對于飲食積滯而致的脘部堵悶,噯氣吞酸,腹部腆(Cheng)脹等癥,可以本晶配合焦三仙、檳榔、枳實、木香等同用。
萊菔子生用,性善上升,服量較大時,能致惡心嘔吐(臨床上生用較少,但胃中食滯須吐出時可用)。炒用則性善降,可用于降氣化痰、消脹平喘。
山查核偏用于助消化、磨積塊。萊菔子偏用于消痰化滯,降氣除脹。
用量一般為一錢半至三錢。氣虛無痰積者忌用。

薤白
薤白味辛苦,性溫。主要作用是助胸陽,開心竅,散胸中與大腸氣滯,兼能活血。

對胸中陽氣不振而產(chǎn)生胸痹刺痛,心痛血滯,肺氣喘急等癥。常配合瓜蔞、白酒,桂枝,枳殼、五靈脂、蒲黃、檀香、紅花、蘇梗,蘇子,檳榔,川芎等同用。這些經(jīng)驗可用于治療心絞痛等。
對大腸氣滯而產(chǎn)生泄痢下重,大便澀滯等癥,常配合白芍、木香、黃連,檳榔、枳實、枳殼等同用.
本品兼有散血活瘀而生新的作用,故對久病、氣血瘀滯,肢體疼痛等癥,可配合桂枝、當(dāng)歸、紅花、羌活,片姜黃。松節(jié)等同用。例如趁痛散(牛膝、當(dāng)歸、桂枝,白術(shù)、黃芪、獨活,生姜各五錢,薤白、炙甘草各二錢半,共為粗末,每次用五錢,水煎服)中就用了薤白,本方為治療產(chǎn)后氣弱血滯,受風(fēng)著涼,遍身疼痛的常用方.
干姜溫肺而助胸陽,偏用于祛心肺寒邪。薤白入心宣竅,行氣活血而助胸陽,偏用于治胸痹刺痛。
細(xì)辛雖能入心助陽,但以入肺腎為主,故水停心下咳喘吐涎沫時可用細(xì)辛。薤白雖能散大腸氣滯,但主要入心助胸陽,故心陽不振而胸痹(心胸疼痛)時常用薤白。
用量一般為一至三錢。特殊重癥有時可用到五錢或更多。
無氣滯血滯者不宜用。

蘇子
蘇子味辛,性溫。主要有下氣平喘,消痰止嗽、利膈開郁的作用。
蘇子有潤心肺,降氣消痰的作用。對于肺失肅降,痰多氣逆而咳喘、胸悶諸癥,常配合杏仁、炒菜菔子、炒白芥子、陳皮、紫菀、前胡,厚樸、當(dāng)歸、沉香等同用。常用方如三子湯(炒蘇子、炒萊菔子,炒白芥子)、蘇子降氣湯(炒蘇子、半夏,陳皮、前胡,厚樸,甘草,當(dāng)歸,沉香)等。本晶還有溫中降逆的作用。對胃氣上逆、痰濁上泛而致的嘔惡,吐噦等癥,也常用本品配合半夏,藿香、茯苓,陳皮,丁香、焦三仙、枳實等同用。
蘇梗也是常用的調(diào)氣藥,請參閱“紫蘇”條。萊菔子、蘇子均有降氣平喘的功效,但萊菔子消痰破積之力優(yōu)于蘇子,蘇子下氣開郁之力優(yōu)于菜菔子。萊菔子偏用于消腹脹,蘇子偏用于利胸膈,二藥常合用,以治胸腹脹悶。
用量一般為一至三錢。炒熟打碎用.
氣虛下陷者忌用。

草豆蔻
草豆蔻味辛,性溫。主要有燥濕、溫中。破氣,開郁的作用。常用于以下幾種情況;
1.中焦寒濕不化:本品辛溫芳香,其氣燥烈,能化濕濁。對于中焦寒濕不化而引致嘔吐、反胃、噎膈、痞悶、瀉痢、腹脹、舌苔白厚而膩,脘悶少食等癥,可用本品配合藿香、陳皮、木香,砂仁、厚樸、蘇梗、茯苓,旋復(fù)花等同用。
2.胃脘廟:本晶辛散滯氣、溫化寒濕。對于因寒濕客于中焦使胃氣滯而不行產(chǎn)生胃脘疼痛、舌苔白厚,胸脘堵悶,上腹脹滿等癥,可以本品配合高良姜、香附,檀香,砂仁,蘇梗、檳榔、烏藥、丹參、百合等同用。參看'香附”項下的三合湯方,在三合湯中我常以本品代替砂仁。在臨床上遇有因寒濕郁滯而出現(xiàn)定時寒熱,舌苔自如積粉(血液檢查瘧原蟲陽性或陰性)的證候,我常在柴胡、厚樸、知母、黃芩,檳梅,常山、藿香,蒼術(shù)等應(yīng)證方藥中加用本品,以芳化濕濁.前人有'除瘴哉瘧’的記載,可資參考。
白豆蔻與草豆蔻功用大致相同,但白豆蔻常偏用于行氣寬膈,芳香燥濕的作用不如草豆蔻。草豆蔻則晌用于破氣開郁、溫中燥濕。白豆蔻偏入肺,草豆蔻偏入脾。紅豆蔻為高良姜之子,其性熱,偏用于溫肺散寒、醒脾燥濕,無芳香行氣的作用。
肉豆蔻偏用于澀固大腸而止泄。草豆蔻偏用于燥濕破氣而開郁。
草果辛香燥烈之氣更勝于草豆蔻,偏用于截瘧消痰。草豆蔻長于溫中調(diào)氣而化濕。
用量一般為一至三錢。
久服、過服可助脾熱而耗散正氣.

砂仁
砂仁味辛,性溫。主要有行氣調(diào)中,醒脾開胃,助消化的作用。并能引氣歸腎,兼有溫腎,化濕的作用。對因氣滯及脾胃濕冷而引致的脘腹脹滿、痰濕積滯,嘔吐,泄瀉、腹痛、消化不好等癥,可用本品行氣散寒、化濕和胃,助消化。常配合枳實、白術(shù),木香,半夏,陳皮,茯苓、藿香、焦神曲等同用。
對因脾胃虛寒而致的泄瀉(腹部冷痛,喜按喜暖、口不渴、大便清稀),可用本品溫脾,敞寒,燥濕。常配合黨參,白術(shù),木香,炮姜、茯苓等同用。對因脾胃虛寒而引致的冷痢(腹中冷痛、里急后重,大便帶有白色粘凍、遇寒加重),也可用本品暖脾、行氣,化濕。常配合木香、草蔻、吳萸,檳榔,當(dāng)歸,土炒白芍等同用。因本品可以行氣,使大便通暢不滯,故也有時用于濕熱痢的大便不爽,但須配合黃連,黃芩、馬齒莧、白頭翁等寒性藥同用以監(jiān)制其溫性。對因妊娠而胃氣上逆、胸悶嘔吐等導(dǎo)致的胎動不安。可用本品配合蘇葉、藿香、黃芩,白術(shù),木香,當(dāng)歸等同用,可以安胎和中。
重用熟地等質(zhì)地滋膩的補藥時,配用一些砂仁,可免除滋補藥妨害消化、減低食欲的副作用。前人有“砂拌熟地”(用砂仁拌粘熟地黃上)的用法。既免除了熟地滋膩害胃之弊,又可引熟地歸腎,可謂一舉兩得。
蔻仁與砂仁均有行氣調(diào)中的作用,但蔻仁和胃止嘔的作用勝于砂仁,砂仁暖胃燥濕的作用勝于蔻仁。
肉桂與砂仁均能入腎。引火歸元(腎)時用肉桂,引氣歸元(腎)時用砂仁。
砂殼(砂仁的外殼)也有理氣醒胃的作用,但缺乏砂仁溫中敝寒的效力。砂殼氣味薄、燥性小,肝旺胃弱者用之合宜。
據(jù)近代藥理研究,砂仁有芳香健胃作用,可促進(jìn)胃的機(jī)能,促進(jìn)消化液的分泌,并可排除消化管內(nèi)的積氣。用量一般為五分至一錢半。特殊需要時可用至二、三錢。入煎劑時,宜打碎后下,久煎可減小藥效。砂殼體輕,一般用三,五分或七、八分。
本品有芳香溫燥之性,陰虛有實熱者慎用.

白豆蔻
白豆蔻味辛,性溫。是常用的行氣,化濕,健胃,止嘔藥。能宣散肺中滯氣,溫行胃中寒氣,燥化脾經(jīng)濕氣。適用于脾胃虛寒、濕郁或氣滯而導(dǎo)致的消化不良,嘔吐反胃,胸脘滿悶,腹部脹痛等癥。常配合藿香、半夏、陳皮、生姜、丁香等同用。
本品有芳香行氣溫燥化濕的特長,可用于治療夏秋之交發(fā)生的濕溫病(身熱不揚,有汗而熱不退、頭痛身重胸脘堵悶,食欲不振,口不渴或口甜,小便不利、舌苔白厚滑膩、脈象濡滑緩)。常配合杏仁、苡仁,厚樸,半夏、滑石,通草、竹葉(三仁湯)等同用,而收到辛開,苦降、淡洛的功效,是治療濕溫最常用的方藥。
白豆蔻配陳皮、生麥芽、香稻芽等,可用于食欲不振,配高良姜、香附、干姜,吳萸等,可用于胃寒疼痛。白蔻衣(即白蔻皮)長于理氣寬胸消脹,溫性較白蔻小,可應(yīng)證選用。
用量一般五分至二錢。著去皮使用,名白蔻仁。入湯藥'后下”藥效較好。
肺胃火盛及氣虛者忌用。
注意:處方上如果只寫“蔻仁’藥房即給紫蔻仁。紫蔻仁主用為芳香行氣,溫中調(diào)胃藥。功效介于砂仁與自蔻之間,芳香溫燥之性,比砂仁較小,但比白蔻稍強。故在調(diào)胃藥中,有時可以紫蔻仁代替砂仁。

荔枝核
荔枝核味甘,性溫。有行散滯氣的作用,適用各種氣滯作痛,
本品能入肝經(jīng),最常用于治療疝氣疼痛、睪丸墜脹疼痛等癥。常配合小茴香,橘核、青皮、烏藥、川楝子等同用。荔枝核(燒存性)配炒香附,可用于婦女腹部血氣凝滯而刺痛。配高良姜,香附、五靈脂,可用于胃脘痛.
荔枝核還可用于治療奔豚氣(病人自覺有氣發(fā)于小腹,向上攻沖,沖至心下或上腹部即疼痛發(fā)作).常配合小茴香,木香、果萸,肉桂等同用。例如《醫(yī)學(xué)心悟》奔豚丸(荔枝核八錢、小茴香七錢,木香七錢、肉桂三錢、附子五錢,吳萸五錢,茯苓一兩半、橘核一兩半,川楝子一兩,共為細(xì)末,炒砂糖為丸,每服二錢,淡鹽湯送下。有熱證者可減去肉桂,附子)。我常以奔豚丸方合桂枝加桂湯(桂枝,自芍、炙草.生姜、大棗、肉桂或不加肉桂而加重桂枝的用量)、旋復(fù)代赭湯(旋復(fù)花、生赭石、半夏、黨參,生姜,甘草、大棗),三個方子的主要藥物合起來,隨證加減,作為湯藥,治療奔豚氣病(西醫(yī)往往診斷為神經(jīng)官能癥),也每收良效,提供參考.用量一般二至四錢。無寒濕滯氣者滇用。

川楝子
川楝子味苦,性寒。亦名金鈴子。本品能入肝經(jīng)舒肝氣。故常用于治療肝氣痛、肝氣脹。脅痛,疝痛,胸脘滿悶疼痛等癥。常配合元胡、木香、青皮、厚樸,香附等同用。
前人經(jīng)驗認(rèn)為川楝子“為疝氣要藥”,但其性寒涼,須配合小茴香,荔枝核,吳萸,肉桂,烏藥等同用。炒用也可減少寒性。
川楝子配元胡,可用于熱性胃痛。配桐殼,香附,可用于肝熱脅痛。配烏梅、川椒,可用于蛔蟲腹痛。荔枝核治疝,性溫。川楝子治疝,性寒。苦樟子偏于殺蟲,常用其根。川楝子偏用于舒肝理氣,治疝。
用量一般為一至三錢。脾胃虛寒者忌用。

香附
香附味辛微苦,性子。是最常用的理氣開郁藥。其性宣暢,能通行十二經(jīng),八脈的氣分,前人稱它能'主一切氣’,解六郁(氣郁、血郁,痰郁,食郁,火郁、濕郁),調(diào)月經(jīng)。常用于以下幾種情況:
1.舒肝解郁,香附芳香辛散,有調(diào)氣、舒肝,解郁的作用.可用于因情緒不暢,旰氣郁滯而致的脘腹脹滿,脅肋脹痛,吃飯不香,胸悶喜長吁等癥。常配合柴胡、白芍、郁金,青皮、陳皮,木香,厚樸、蘇梗等同用。兼有血郁的(舌質(zhì)紫暗、月經(jīng)不潮,面色不華等),可酌加川芎、紅花等,兼有痰郁的(舌苔白膩、嘔惡多痰、體胖、不欲飲水等),可酌加半夏、橘紅、茯苓等,兼有食郁的(食欲不振、噯腐吞酸,舌苔厚、胃脘痞悶等),可酌加炒檳榔、焦神曲、炒麥芽等,兼有濕郁的(舌苔水滑,胸悶、不愿喝水、或有輕度浮腫,便溏等),可酌加蒼術(shù),白術(shù),羌活、豬苓、澤瀉等。兼有火郁的(口苦,心煩、尿黃、舌尖紅),可酌加梔子、黃芩,川楝子等。
2.行氣定痛:香附行氣通滯,通則不痛。最常用于氣滯胃痛(胃痛由生氣引起,或遇有心情不舒暢則胃痛加重,兼有脅肋脹痛,脈弦等)。常配合高良姜、木香,白豆蔻、/11楝子、元胡、白芍、蘇梗等同用。常用的藥方如良附散:取香附二至三兩為細(xì)末,裝入瓶中蓋緊;再取高良姜二至三兩為細(xì)末,裝入另一瓶中蓋緊。遇有氣滯寒郁的胃脘痛,如辨其為氣滯重于寒郁(生氣則痛加重或攻及脅肋,性急易怒,脈弦),可取香附末七分、高良姜末三分,混合為一包,溫開水送服。如辨其為寒郁重于氣滯(胃脘喜暖、喜熱飲食,遇寒痛加重、脈弦遲緩),可取高良姜末七分,香附末三分,混合為一包,溫開水送服。如辨其為氣滯寒郁并重的,可取香附末、高良姜末各五分,混合服用。注意兩種藥末,要在使用時再混合,效果較好。我還常把良附散、百合湯、丹參飲三個方子合起來使用,自命名·三合湯’,用于久治不愈,虛實寒熱證交錯互見的胃脘痛(包括潰瘍病、慢性胃炎、胃竇炎等),往往取得比較滿意的效果?,F(xiàn)把具體藥方舉例如下,高良姜三錢,香附三錢,百合一兩,烏藥三錢、丹參一兩,檀香二錢(后下)、砂仁八分(或草蔻三錢)如痛點明顯固定及舌質(zhì)暗或有瘀斑的,還可加失笑散(五靈脂,蒲黃)。吐酸水的,加煅瓦楞子。大便干的加生大黃、檳榔等等,請參考試用。
3.理氣調(diào)經(jīng),香附本為行氣藥,但又能入血分,所以前人稱它為“血中氣藥”(意思是能入血分的行氣藥)。能理氣調(diào)經(jīng)(凋整月經(jīng)周期),對婦女因情緒不暢、肝氣郁滯而引致的月經(jīng)不調(diào),過期不潮,行經(jīng)腹痛等癥有效。常配合當(dāng)歸、白芍、熟地、紅花、五靈脂,川楝子、小茴香、烏藥、桃仁等同用。本晶還能引血藥至氣分以生血,無論胎前,產(chǎn)后各癥,皆可結(jié)合使用,所以前人又稱香附為’女科要藥”.香附生用,偏于上行胸膈,外達(dá)皮膚,制熟用則偏入肝腎而利腰足。用于通行經(jīng)絡(luò)時宜酒浸炒,用于消積聚時,宜醋浸炒;用于消化痰飲,宜姜汁浸炒,用于婦女崩漏、月經(jīng)過多,宜炒黑用(名黑香附,兼有止血作用)。
香附與黨參、白術(shù)等同用,可助其益氣,與熟地、當(dāng)歸等同甩,可助其補血,與木番同用,可疏滯和中、行腸胃滯氣;與檀香同用,則理氣寬胸,消脹醒脾:與沉香、柴胡同用,可升降諸氣;與川芎,蒼術(shù)同用,可解諸郁,與梔子、黃連同用,可降火清熱,與茯苓、遠(yuǎn)志同用,可交心腎之氣,與小茴香、補骨脂同用,可行腎經(jīng)滯氣,與厚樸、半夏同用,可降痰消脹,與三棱、莪術(shù)同用,可消散積塊,與蔥白、紫蘇同用,可宣解表邪,與艾葉同用,可暖子宮、活氣血。木香辛溫,偏于行腸胃滯氣,主入氣分。香附辛平,偏于宣暢十二經(jīng)氣分,兼入血分。
青皮入肝,破氣散結(jié),兼能治疝。香附入肝,理氣開郁,兼能調(diào)經(jīng)。
厚樸行氣,偏用于消脹除滿。香附行氣,偏用于舒肝解郁。
用量一般一至三錢。氣虛血燥者慎用.
據(jù)近代研究報導(dǎo),香附能抑制子宮肌收縮,并對肌緊張有弛緩作用。

木香
木香味辛,苦,性溫。能行腸胃滯氣,疏肝開郁,和胃健脾。是常用的行氣藥。氣行則痛定,故可治一切冷氣滯塞疼痛。
木香偏于行腸胃系統(tǒng)的滯氣。常用于腸胃氣滯而引致的胃脘痛,胃脘脹悶,脘膈間脹悶多噯、腹脹等癥??膳浜限较悖愀?、良姜,檳榔、砂仁、草蔻、丁香等同用。兼有脅痛的,可加炒川楝子、枳殼,青皮等。本品又有芳香化濕的作用。對于腸胃氣滯,濕停不化所致的嘔吐,腹痛,瀉泄等也常以本品配合藿香、佩蘭、竹茹,半夏、茯苓、灶心土、木瓜,黃柏,黃連等同用。
木香配黃連,名香連丸,是治療痢疾的常用方。以木香行腸胃滯氣而除里急后重,兼能芳香化濕,黃連燥濕清熱,涼血解毒而止大便膿血。故對腸胃濕熱積滯所致的痢疾,效果很好。臨床上常以香連丸方隨證加減,用于治療各種痢疾。例如濕重者可加茯苓,苡米,蒼術(shù)、車前子,熱重者可加黃芩、黃柏、白頭翁、馬齒莧,食滯者可加焦三仙,檳榔、炒內(nèi)金,有表癥者可加葛根、荊芥,有寒者可加吳萸、肉桂,干姜,腹痛重或大便膿血多者,可加白芍(重用)、當(dāng)歸等等。本節(jié)所舉的藥方例子,可用于細(xì)菌性痢疾、潰瘍性結(jié)腸炎等。
木香配砂仁可治脘腹痞滿,配檳榔可除里急后重,配萊菔子可治腹脹,配小茴香可治疝痛;配烏藥可治小腹部氣逆作痛。
砂仁行氣偏用于和中消食除痞悶,兼能引氣歸腎。木香行氣偏用于行腸胃滯氣而消腹脹,兼能燥濕治泄、實大腸。檳榔破氣去滯消食,其性降,兼治腳氣。木香行氣消脹和腸胃,其性燥,兼能治痢。
烏藥偏用于順膀腎逆氣(小腹部氣脹、氣痛)木香可用于治沖脈逆氣里急(從小腹兩側(cè)至臍旁的部位逆氣攻沖作痛)。
入行氣藥時,宜用生木香,入治泄,實大腸藥時,宜用煨木香(用紙襄煨過)。
補藥中,少佐一些木香,可以免除滋膩,呆滯的弊病而增強治療效果.例如香砂六君湯。歸脾湯中都用了一些木香。
用量一般為三分至三錢。特殊需要時也可用至四錢。
肺虛有熱、血分燥熱,及虛火上沖者均忌用。
據(jù)近代研究報導(dǎo),木香對副傷寒桿菌及一些致病性霉菌有抑制作用,并對膽絞痛時的脘腹脹痛、逆氣攻痛等有效。

二、張錫純用藥心法106條

1、生石膏佐芍藥,可解陽明之熱。石膏性寒而能散,芍藥味苦寒,且能通利小便,治腹疼,故石膏佐芍藥更宜于治療熱痢。

2、生石膏佐薄荷,治牙痛有內(nèi)熱者。

3、石膏配蟬蛻,用于溫病氣分有熱。

4、石膏、半夏、麥冬并用,能滋陰而不戀邪。麥冬能滋陰,但又能導(dǎo)致留邪不散。若與生石膏、半夏合并使用,則無此忌,誠以生石膏能散邪,半夏能化滯也。

5、生石膏、三七、蒲黃并用,治闌尾炎。

6、生石膏、龍骨、山萸肉配伍,可用于傷寒、溫病之熱實而脈虛、心中怔忡、精神躁擾者。

7、赭石與石膏并用,最善通熱結(jié)之大便。且又用治肝氣、肝火相并上沖引起胃氣上逆之嘔吐。蓋用石膏能清陽明大熱,用赭石善平上逆之沖氣故也。

8、赭石能降胃以止吐衄。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熱者,宜佐以瓜蔞仁、白芍;其熱而兼虛者,可佐以人參;有因涼者,一可佐以干姜、白芍(因涼猶用白芍者,防干姜之熱侵肝膽);其涼而兼虛者,可佐以白術(shù);有因下焦虛損,沖氣不攝而上沖,胃氣不降者,宜以山藥、芡實佐之;有因胃氣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證久不愈者,宜以龍骨、牡蠣、三七諸藥佐之。

9、人參配赭石,人參可以救氣分之脫,但有助氣上升之弊,與赭石并用,方能引氣歸原,更能引人參補益之力下行。且參、赭并用,不但能納氣歸原,設(shè)于逆氣上干,填塞胸臆,或兼嘔吐,其證上盛下虛者,皆可以參、赭并用而治之。又參、赭并用,其補益之力直達(dá)涌泉,能導(dǎo)引肺氣歸腎。且能助心氣下降。又人參配赭石,可使人參之補力專于下達(dá),故治吐衄方中凡用參者,必重用赭石以輔之。二藥配伍,又用于火不歸原等證。

10人參、當(dāng)歸得赭石則力能下行,有催生、開交骨之功。且當(dāng)歸與赭石同用,其滑潤之力愈增。

11、赭石、牛膝與黃芪并用,能監(jiān)制黃芪上升之性,而防止血之上升,用于腦充血證。

12、蓯蓉、當(dāng)歸與赭石并用,潤便通結(jié)甚效。

13、赭石、芒硝并用,能降逆、止吐、通便、下痰涎。又常用于癲狂。

14、赭石與山藥并用,能和胃、降胃,義同于半夏秫米湯而力實優(yōu)之。

15、赭石、干姜佐甘遂,使藥力下趨。甘遂去燥結(jié),力甚猛悍,以攻決為用,能下行,亦能上達(dá),若無以駕馭,服后常致吐瀉交作,因而氣機(jī)不能下行,轉(zhuǎn)而上逆,未得施其攻決之力,既而吐出。故以赭石之鎮(zhèn)逆、干姜之降逆協(xié)力下行,以參贊甘遂成功也。

16、赭石、麥芽并用,降胃升肝。

17赭石、黃芩、瓜蔞仁、三七配伍,功近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而較之緩和。

18、赭石、磁石二者同用,相得益彰,能維系元氣,入于補藥之中,使補益之力直趨下焦,以治上盛下虛之證。

19、赭石、滑石并用,治吐衄之因熱者甚效。

20、滑石、茅根配伍,治溫病肺胃有熱伴津傷證。

21、滑石與土狗并用,可通利小便而消水腫。用治內(nèi)蘊濕熱,周身漫腫,心腹膨脹,小便不利者。

22、白芍善利小便,阿膠能滑大便,二藥并用又大能滋補真陰,而用治陰虛,小便不利,水腫之證。

23、白芍、牛蒡子同用,以瀉寒火之凝結(jié)。其中白芍善利小便,自小便以瀉寒火之凝結(jié);牛蒡子能通大便,自大便以瀉寒火之凝結(jié)。

24、芍藥、干姜、生姜同用,治因涼而胃氣不降所致的吐衄。用芍藥以防干姜之熱力入肝,肝為藏血之臟,得芍藥之涼潤以養(yǎng)之,則寧謐收斂,而血不妄行。芍藥與生姜同用,且能和營衛(wèi),調(diào)經(jīng)絡(luò),引血循經(jīng),使周身之氣化流通。

25、芍藥與附子并用,能收斂元陽,歸根于陰,且能分利小便而療泄瀉。

26、芍藥配熟地。芍藥善利小便,故能行熟地之膩。再加龜板、地膚子,主治陰虛之小便不利。

27、熟地、茯苓,能止下焦不固之滑瀉。

28、熟地與茅根同煎,治平素陰虛,以致小便不利,積成水腫者。

29、熟地佐炒薏苡仁,治勞疾咳嗽。熟地以其大滋真陰,恐其多用泥胃,故佐以薏苡仁,健胃利濕,以行熟地之滯。

30、生地黃與竹茹配伍,可涼血、止血,蓋生地黃有涼血之力,雖能止血,然恐止后血瘀經(jīng)絡(luò),致生他病,輔以竹茹宣通、消瘀,且其性亦能涼血、止血,是以有益無弊也。

31、生地、硼砂并用,治咽喉腫痛。

32、玄參與柏子仁、枸杞并用,治肝腎虛而生熱,視物不了了者,恒有捷效。

33、山藥、牛蒡子并用,大能止嗽定喘,以成安肺之功。

34、山藥、薏苡仁并用,皆為清補脾肺之藥。然單用山藥,久則失于黏膩;單用薏苡仁,久則失于淡滲。唯等分并用,乃可久服無弊。若再合以甘涼潤肺健脾之柿霜,可用治脾肺陰虧、飲食懶進(jìn)、虛熱勞嗽,并治一切陰虛之證。

35、山藥佐附子,可于補陰之中扶陽。若再與苦降之芍藥同用,自能引浮越之元陽下歸其宅,故可用于大病后陰陽不相維系,陽欲上脫之證。

36、山藥與滑石同用,一利小便,一固大便,一滋陰以退虛熱,一瀉火以除實熱,瀉熱補虛,一舉兩得。故可用治上焦有燥熱而下焦滑泄之證。更可合芍藥甘草湯同用。蓋芍藥甘草復(fù)真陰,補益氣化之虛損。而芍藥又善滋肝腎以利小便,甘草又善調(diào)脾胃以固大便,是可匯集一方,故治陰虛滑泄之證,功效卓著。

37、山藥、滑石、甘草同用,治暑濕泄瀉?;⒏什菽芮尻幪撝疅?。又重用山藥之大滋真陰、大固元氣以贊之。真陰足則小便自利,元氣固則泄瀉自止。山藥、甘草能逗留滑石,不至速于淡滲,使其清涼之性,得以轉(zhuǎn)輸而宜于治暑。

38、山藥、車前子同用,治陰虛小便不利、大便滑瀉,兼治虛勞有痰作嗽。蓋山藥能固大便,而陰虛小便不利者服之,又能利小便。車前子能利小便,而性兼滋陰,可為補腎藥之佐使,又能助山藥以止大便。二藥同用做粥服之,大能留戀腸胃。

39、半夏配山藥,以止嘔吐。半夏為降胃安沖之主藥,山藥在上大能補肺生津,則多用半夏,不慮其燥;在下大能補腎斂沖,則沖氣得養(yǎng),自安其位。且與半夏皆無藥味,故用于嘔吐甚劇、不能服藥者尤宜。二者配伍為粥,食粥則借其黏稠留滯之力,可以略存胃腑,以待藥力之施行。若上焦有熱者伍柿霜、涼者伍干姜。

40、山藥配酸石榴,可寧嗽定喘。

41、山藥、水蛭并用。山藥饒有補益之力,水蛭善通瘀。水蛭稍有刺激性,屢服恐于胃不宜,用山藥能防其開破傷正,且又善于調(diào)胃腑。

42、懷山藥配雞內(nèi)金,久服治虛勞。

43、懷山藥、山楂、雞內(nèi)金、蔗糖配伍,功似大黃蟲丸而補虛化瘀。

44、白術(shù)、雞內(nèi)金,治脾虛生痰。白術(shù)補脾胃,然土性壅滯,故白術(shù)多服久服,亦有壅滯之弊,有雞內(nèi)金之善消瘀積者以佐之,則補益與宣通并用。又能開胃增食,久服可消融腹中積聚。

45、炒白術(shù)、雞內(nèi)金、天冬、山楂配伍,以治癥瘕堅結(jié)及月事不通。

46、生雞內(nèi)金、生于術(shù)、鮮茅根、生姜并用,治水臌、氣臌并病。茅根善利水,又善理氣,故能佐雞內(nèi)金以奏殊功。加生姜,恐鮮茅根性微寒,且其味辛,能理氣,其皮又善利水。

47、雞內(nèi)金與生酒曲并用,可消積,治胃脘有硬物堵塞。

48、雞內(nèi)金與芡實并用,治老人氣虛痰盛。雞內(nèi)金能補脾胃、化飲食、消積滯,芡實大能斂沖固氣,統(tǒng)攝下焦氣化。脾胃強健,痰涎自除。

49、黃芪配知母,可退虛熱。黃芪溫升補氣,知母寒潤滋陰,二藥并用,大具陽升陰應(yīng),云行雨施之妙。勞瘵者多損腎,黃芪能大補肺氣,以益腎水之源,使氣旺自能生水,而知母又大能滋肺中津液,俾陰陽不至偏勝,即肺臟調(diào)和而生水之功益善也。然遇陰虛、熱甚者,又必須加生地黃同服。又黃芪佐知母,補氣而不熱。黃芪既善補氣,又善升氣,唯其性稍熱,故以知母之涼潤者濟(jì)之。若用黃芪補氣之方,恐其有熱不受者,恒輔以知母。

50、黃芪與桑寄生并用,為填補大氣之要藥。

51、黃芪、桑寄生、續(xù)斷,可補肝氣。

52、黃芪與赭石、蟲并用,可治肢體痿廢。

53、黃芪與桂枝相助,為理則善逐風(fēng)。黃芪能逐入臟之風(fēng)外出,且善補氣。桂枝亦逐風(fēng)要藥,因其善平肝,故尤善平肝家之風(fēng),二藥并用則逐風(fēng)之力愈大。

54、黃芪、桂枝、干姜同用,能助心肺之陽。

55、桂枝、干姜并用,善補少陰君火,而桂枝、黃芪并用,又善補少陽相火(即膽中寄主之相火)。又桂枝、干姜能助心肺之陽而宣通之。

56、桂枝、龍膽草并用,治肝熱,脅下兼胃口疼痛。桂枝能舒肝氣之郁結(jié)而止脅疼,更能平肝木橫逆恣行,則胃疼亦可愈。唯其性偏溫,肝膽有熱者不宜,故加龍膽草以調(diào)劑之,俾其性歸和平而后用之,有益無損也。

57、桂枝、川芎,以舒肝氣。

58、桂枝、柴胡,皆為舒肝之妙品,合用能助脾氣之升,陳皮、厚樸能助胃氣之降。四藥并用,能使清升濁降,滿悶自去。

59、人參、威靈仙并用,治氣虛小便不利甚效。靈仙可行參之滯。

60、蘇子、瓜蔞仁、赭石、芒硝配伍,治傷寒、溫病結(jié)胸。

61、芒硝、鮮萊菔同煎,可治腸結(jié)。萊菔味甘性微溫,煨熟食之,善治勞嗽短氣,其性能補益可知。與樸硝同用,可化樸硝之咸寒,其補益也可緩樸硝之攻破。脈虛不任通下者,可輔以人參以扶持保護(hù)。

62、樸硝、白礬、炒麥面三藥配伍,可治心火熾盛、熱痰凝郁上焦而為胸滿惡逆之證。樸硝味咸寒,稟寒水之氣,水能勝火,寒能治熱,為心家對宮之藥,為治心有實熱者之要品。白礬能助樸硝以消熱痰也。調(diào)以炒麥面者,誠以麥為心谷,以防樸硝、白礬之過瀉傷心,且炒之則氣香歸脾,又能防硝、礬之不宜于脾胃也。

63、干姜、樸硝并用。干姜性熱,樸硝性寒,二藥并用,善開寒火之凝滯。寒火凝滯于腸間者開,宿食停滯于腸間者亦易開也。

64、大黃、赤石脂并用,可治吐衄有熱象者。

65、大黃、肉桂并用,亦治吐衄有熱象者。

66、肉桂、大黃、代赭石配伍,平肝之藥,以桂為最要,單用之則失于熱;降胃之藥,以大黃為最要,單用之則失于寒,若二藥并用,則寒熱相濟(jì),性歸和平,降胃平肝,兼顧無遺。再加入代赭石之降逆鎮(zhèn)肝、力專下行,故可用于肝郁多怒、胃郁氣逆,致吐衄之證,屢用他藥不效者。

67、肉桂、黃連等分并用,能交陰陽于頃刻,以化其互爭,實為燮理陰陽之主藥,即為解寒火凝滯之要品。況肉桂原善平肝,黃連原善厚腸,二藥相助為理,則平肝不失于熱,厚腸不失于涼。如佐以芍藥、甘草則善愈腹疼,亦即善解寒火凝滯而用于痢疾遷延不愈。

68、干姜與厚樸同用,治寒飲堵塞胃脘,飲食不化。與桂枝同用,治寒飲積于胸中,呼吸短氣;與黃芪同用,治寒飲漬于肺中,肺痿咳嗽;與五味子同用,治感寒肺氣不降,喘逆迫促;與赭石同用,治因寒胃氣不降,吐血、衄血。

69、厚樸與桔梗、半夏并用,善除濕滿。

70、厚樸與姜、術(shù)并用,善開寒痰凝結(jié)。

71、厚樸與烏藥并用,善治小便因寒而白濁。

72、治沖氣上沖,并夾痰涎上逆之證,必于龍骨、牡蠣、半夏、赭石等降鎮(zhèn)藥中少佐厚樸以宣通之,則沖氣、痰涎下降,而中氣仍然升降自若,無滯礙。

73、金銀花、牛蒡子并用,善解瘡瘍熱毒,又可預(yù)防腸中潰爛而用于痢疾。

74、牛蒡子、三七合用,治臟腑內(nèi)癰。

75、三七與大黃并用,外敷治瘡瘍初起腫疼。

76、三七、土鱉蟲并用,治瘀血腰痛。

77、三七、赭石配伍,治咳血難愈者。其有熱者,加鮮生地。

78、重用生地黃止血,必用三七輔之,因生地黃最善涼血,以治血熱妄行,猶恐妄行之血因寒而凝,瘀塞于經(jīng)絡(luò)中也。三七善化瘀血,與生地黃并用,血止后無他虞。

79、三七、花蕊石、血余炭配伍,治咳血,兼治吐衄,理瘀血及二便下血。三七、花蕊石為止血之圣藥,且又化瘀血而不傷新血,以治吐衄,愈后必?zé)o他患。至血余炭,其化瘀血之力不如花蕊石、三七,而其補血之功則過之。

80、三七、鴉膽子并用,能化腸中腐爛而止痢。蓋久痢腸中或有腐爛也,若加山藥做粥,治久痢,腸中欲腐,下虛滑脫。又,三七、鴉膽子合用治力小任重,血瘀膈上,常覺短氣之證。

81、鴉膽子、三七、鮮小薊根并用,治血淋。

82、鴉膽子、硫黃并用者,因鴉膽子善治下血,而又恐單用失于寒涼,故少加硫黃輔之,況其腸中脂膜,因下血日久,易致腐敗釀毒,二藥之性皆善消除毒邪。

83、鹿角膠輔以生硫黃,治相火衰微之下焦覺冷及陽痿。

84、硫黃、赤石脂配伍,治下焦寒涼泄瀉及五更瀉。若加炒小茴香,可引其溫暖之力以入奇經(jīng),用治女子血海虛寒不孕。又,因硫黃為溫補下焦第一良藥,唯其性能潤大便,于大便滑瀉者不宜,故輔以赤石脂之黏膩收澀,自有益無弊也。

85、花椒、硫黃同用,能大補元陽。可配合四神丸以治五更瀉。花椒目配生硫黃,治因涼成水臌者。

86、椒目、小茴香、威靈仙三藥配伍,治下焦受寒、小便不通。椒目之滑而溫,茴香之香而熱,散其凝寒,即以通其竅絡(luò)。更佐以威靈仙溫竄之力,化三焦之凝滯,以達(dá)膀胱,即化膀胱之凝滯,以利尿也。

87、核桃仁、柿霜并用。核桃仁性善補腎,柿霜甘涼滑潤,甘能益肺氣,涼能清肺熱,滑能利肺痰,潤能滋肺燥。二者同用,肺腎同補,金水相生,宜于肺腎兩虛之喘咳,或腰膝酸疼,或四肢無力。

88、續(xù)斷、菟絲子并用,可代鹿角膠、虎骨膠治骨痿。

89、若治陡然腹脅疼痛,由于氣血凝滯者,可但用三棱、莪術(shù),不必以補藥佐之。若治瘀血積久,過堅硬者,原非數(shù)劑所能愈,必以補藥佐之,方能久服無弊。或用黃芪,或用參、芪,使補、破之力相匹敵,不但氣血不受損,瘀血之化亦較速,蓋人之氣血壯旺,愈能駕馭藥力以勝病也。又,參、芪得三棱、莪術(shù)以流通,則補而不滯,而元氣愈旺。元氣既旺,愈能鼓舞三棱、莪術(shù)以消瘀血。

90、乳香、沒藥、丹參同用,可使肺癰內(nèi)消。丹參能上達(dá)于肺,以宣通臟腑之毒血郁熱而消融之。乳香、沒藥同為瘡家要藥,故用之則參贊丹參,而癰瘡可以內(nèi)消。乳香、沒藥二藥并用,為宣通臟腑、流通經(jīng)絡(luò)之要藥。配當(dāng)歸、丹參,于流通氣血之中,大具融化氣血之力。內(nèi)外瘡瘍,心腹、肢體疼痛,凡病之由于氣血凝滯者,恒多奇效。

91、山楂配紅糖,甘酸相合,治血虛經(jīng)閉。

92、山楂、茶葉、紅白糖并用,治痢疾初起。

93、山楂、艾葉配伍,治腸風(fēng)下血。

94、山楂、紫草,煎酒調(diào)服,治痘疹干黑。

95、鮮萊菔汁、鮮藕汁并服,善止血,可用于吐衄不止。

96、半夏配萊菔,仿半夏秫米湯意,通陰陽、和脾胃而安眠。

97、生麥芽、生雞內(nèi)金配伍,升肝降胃。治肝不升胃不降之證。并可伍山藥以培養(yǎng)臟腑之氣,以防升之降之而有所損傷。

98、生麥芽、鮮茅根并用,善達(dá)肝木之郁以調(diào)氣分。

99、麥芽、茵陳、川楝子三味加入鎮(zhèn)肝藥中,可防止單服鎮(zhèn)肝之品,初用時反覺氣血上攻而病情加劇。肝為將軍之官,其性剛。若但用藥強制,或轉(zhuǎn)激其反動之力,而此三味能順肝木之性,故能引而抑之。

100、蟬蛻、連翹,表散濕疹之妙藥。

101、蟬蛻與蛇蛻并用,善治周身癩癬瘙癢。

102、蜈蚣、薄荷、鉤藤,入于白虎湯中,治高熱驚厥。

103、防風(fēng)引以麝香,能深入臟腑以搜風(fēng)。

104、地龍輔以蟲,可治中風(fēng)偏枯,肢體痿廢。

105、朱砂、薄荷冰配伍,可掃除毒邪以治心臟之麻痹。而樟腦所升之冰片,有興奮心臟以除其麻痹之作用。故三者合用,可治霍亂證,六脈皆痹者。

106、硼砂、兒茶配伍,硼砂性涼而滑,能通利肺竅;兒茶之性涼而澀,能安斂肺葉。

三、隨證用藥參考

自汗:黃芪、白術(shù)、五味子

盜汗:棗肉、浮小麥、烏梅

浮腫:

陽水:麻黃、蘇葉

陰水:附子、肉桂、干姜

腰以上腫:荊芥、桂枝

腰以下腫:茯苓、澤舍、防巳

頭痛:

偏寒:吳茱萸、川芎

偏熱:菊花、桑葉

偏后腦:羌活、麻黃

偏兩側(cè):蔓荊子、白芍、白蒺黎、

偏巔頂:固本、牛膝

頑固性頭痛:白附子、僵蠶全蝎

頭暈:天麻、鉤藤

目眩:枸杞子、菊花

視力減退:女貞子、復(fù)盆子、玉竹

耳嗚:胡桃肉、棗肉、金櫻子

鼻塞:蒼耳子、辛夷辛夷花2克,蘇葉6克。

     [用法]將上藥放入茶杯,沖入沸水,輥蓋悶泡15分鐘,代茶飲用。每日1劑,可頻頻飲服,連服15-25日痊愈。

     [功效]散風(fēng)行血,消炎通鼻。

口苦:龍膽草、茵陳

口甘:佩蘭、茯苓

口渴:

風(fēng)熱:蘆根、葛根

胃熱:石膏、知母

熱毒:元參、生地

傷陰:石斛、玉竹、花粉

牙痛:

腎虛牙痛:骨碎補、細(xì)辛、

風(fēng)熱牙痛:竹葉、石膏、生地、黃連

咽喉腫痛

實火:牛旁子、山豆根

虛火:鹽知母、鹽黃柏、熟地

咽干:熟地、棗肉、鱉甲

聲嗄

風(fēng)寒:麻黃、杏仁、甘草

風(fēng)熱:蟬衣、胖大海

肺陰虛:沙參、犁汁

項強:

風(fēng)寒:桂枝、葛根

風(fēng)濕:羌活、防風(fēng)、川芎

破傷風(fēng):南星、吳茱萸、白僵蠶

肩痛:羌活、獨活、姜黃

四肢疼痛:

上肢:桂枝、羌活、桑枝、

下肢:獨活、牛膝、續(xù)斷

四肢麻木:當(dāng)歸、靈仙、上肢加桑枝下肢加牛膝

四肢抽搐:蜈蚣、僵蠶、地龍

膝部腫痛:牛膝、獨活

手指麻脹:絲瓜絡(luò)、桑寄生

 咳嗽

風(fēng)寒:麻黃、蘇葉、北杏

風(fēng)熱:桑葉、菊花、桔梗

濕痰:半夏、陳皮、川樸

陰虛:百合、麥冬、川貝

痰飲:干姜、細(xì)辛、五味子

肺癰:蘆根、魚腥草、桔梗

久咳:百部、訶子

喘促

實喘:風(fēng)寒:麻黃、杏仁、蘇子。風(fēng)熱:桑白皮、黃芩、白果

虛喘:肺虛:黨參、麥冬、五味子、腎虛:蛤蚧、附子、補骨脂

咯血

外感:邪在肺衛(wèi):沙參、玉竹。邪在營血:生地、元參?;鹱疲簵d子、黃芩、知母。風(fēng)熱:桑葉、蘆根、牛蒡子、燥咳:麥冬、天冬、百合。

內(nèi)傷:肝郁肝火:郁金、白芍、丹皮、內(nèi)傷血絡(luò):川復(fù)花、降香、當(dāng)歸、煙酒傷肺:葛花、茜草根

脊骨痛:腎陽虛:狗脊、杜仲、牛膝、鹿角膠。寒濕:獨活、防風(fēng)、蒼術(shù)。

尾骶骨痛:牛膝、杜仲、補骨脂

胸痛:虛寒:瓜簍、薤白。瘀滯:赤芍、紅花、郁金

胸悶:枳殼、藿梗、川樸

心下硬塊:三梭、莪術(shù)、青皮

脅痛:

脅痛寒熱:柴胡、郁金

久痛刺痛:丹參、紅花、元胡、木香

脹痛:柴胡、枳殼、香附、白芍

留飲:丁力子、大棗

肝癰:川棟子、合歡皮、白芍

腰痛:腎虛:杜仲、牛膝、續(xù)斷。外傷:牛膝、乳香、沒藥

胃脘痛:寒痛:高良姜、吳茱萸、烏藥。熱痛:黃連、川棟子。虛痛:黃芪、黨參、白術(shù)、白芍。氣痛:沉香、砂仁、枳殼、香附。瘀痛:元胡、五靈脂。食痛:麥谷芽、神曲。蟲痛:使君子、檳榔、烏梅。

少腹痛:氣滯:青皮、元胡、烏藥。腸癰:大黃、丹皮、桃仁。

小腹痛:蓄血:丹參、桃仁、赤芍。熱結(jié)膀胱:豬苓、茯苓、澤舍。

 呃逆:虛證:丁香、柿蒂、黨參。實證:竹茹、枇杷葉。

噯氣:厚樸、砂仁、藿香

吞酸:黃連配吳朱萸、或煅瓦楞子、煅牡蠣。

惡心:半夏、茯苓、生姜

嘔吐:胃寒:半夏、干姜、吳朱萸、胃熱:竹茹、半夏、梔子、黃連、傷食:陳皮、神曲、麥芽、痰濁:半夏、生姜、茯苓、陳皮、反胃:丁香、沉香、半夏

食欲差:濕濁:半夏、、茯苓、陳皮、中氣虛:人參、白術(shù)、茯苓、陳皮

大便溏薄:中氣下陷:白術(shù)、黃芪、桔梗、濕熱下注:香薷、黃連、黃芩、白頭翁、肝火偏盛:白術(shù)、白芍、防風(fēng)、陳皮

大便水瀉:白術(shù)、茯苓、寒癥:煨姜、吳朱萸、補骨脂、熱癥:旱蓮草、百部、濕癥:白頭翁、秦皮、氣虛:黃芪、黨參、升麻、滑脫:肉豆蔻、烏梅

大便秘結(jié):腑實:大黃、川樸、枳實、津枯:肉蓯蓉、鎖陽、熱秘:麻仁、郁李仁、氣秘:沉香、檳榔、枳實、虛秘:柏子仁、蜂蜜、冷秘:肉蓯蓉、沉香、麻仁

排氣:木香、川樸、萊菔子、便血:槐花、地榆、旱蓮草、

小便短黃:滑石、赤茯苓、通草、小便清長:金櫻子、覆盆子、桑螵蛸、

小便頻數(shù):腎虛:益智仁、覆盆子、濕熱:車前子、柴胡、茯苓、消渴:上消:天花粉、麥冬、五味子、中消:石斛、葛根、花粉、下消:熟地、山萸肉、五味子

小便余瀝:肉桂配知母、杜仲配黃柏

小便刺痛:熱淋:車前子、扁蓄、通草、梔子、血淋:大小薊、蒲黃、生地、石淋:金錢草、海金沙、琥珀、濕熱:茵陳、車前子、通草、陰虛:生地、知母、黃柏、高熱:滑石、淡竹葉、通草

小便不利:肺熱:黃芩、蘆根、杏仁、脾虛:黃芪、茯苓、豬苓、陽虛:射香、附子、桑螵蛸、陰虛:知母、黃柏、肉桂、

小便失禁: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

夜間多溺:桑螵蛸、覆盆子、金櫻子

小便帶血:茅根、地榆、石葦

懷孕浮腫:白術(shù)、茯苓、澤舍、

懷孕脹悶:砂仁、陳皮、藿梗、

虛熱:虛熱有汗:秦艽、地骨皮、知母、虛熱無汗:丹皮、青篙、地骨皮

掌心熱:丹皮、梔子、掌心灼熱多汗:鱉甲、地骨皮、烏梅

潮熱骨蒸:銀柴胡、白薇、胡黃連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