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走多遠(yuǎn),家鄉(xiāng)總是我們最溫暖的牽掛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給在外打拼的家鄉(xiāng)游子一個寄放心靈歸宿的地方 鄉(xiāng)土文學(xué) 
作者 | 楊道賓 原創(chuàng) | 鄉(xiāng)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嘭嘭嘭”是我讀中學(xué)時候,對載客農(nóng)用三輪車的統(tǒng)稱。那個時候,農(nóng)用三輪車剛普及,三輪車主要是用來跑運輸,也就是運人,基本上每個鎮(zhèn)到縣里都有幾臺甚至十幾臺三輪車在跑運輸。我的整個中學(xué)時代,路上少有汽車,汽車基本都是機關(guān)單位干部坐的。群眾往返縣鄉(xiāng),除了自己騎自行車之外,也都是坐嘭嘭嘭,除了這個,再無其他便捷的交通工具。之所以叫嘭嘭嘭,主要是因為它是柴油發(fā)動機,自身聲音大,加上打火啟動的瞬間,它發(fā)出的聲音是嘭嘭嘭,先是不規(guī)則燃燒,而后正常燃燒后聲音才是勻速的。另外,在爬坡或遇到雨天打滑的時候,狠加油門,排氣筒來不及冒煙,也會出現(xiàn)嘭、嘭、嘭想熄火的聲音。這是從聲音上來講,從乘坐體驗講,嘭嘭嘭都裝有一個大棚子,高兩三米,棚內(nèi)加裝一圈坐板,40公分左右,一個農(nóng)用三輪,沿著木板坐一圈,能載十幾人,自身減震效果也一般,坑洼路段,高高的棚子,車子便不時的上下蹦,左右搖,所以,我們都管它叫嘭嘭嘭。坐在車?yán)?,基本都是一個鄉(xiāng)鎮(zhèn)的同學(xué),大家背著書包,圍坐在木板上,互相抓著,或抓著車棚的鋼筋,一不小心,都會有甩倒的可能。平時,天氣好的時候,一個車坐十來人,遇到惡劣天氣,是嘭嘭嘭生意最好的時候,這個時候,上車比較早的人,還可以坐在周圍的木板上,上車晚了,就只能蹲在車廂里,蹲在車廂里最受罪,手沒地方抓,車子還不停的搖擺,跟同性同學(xué)一起還好,要是挨著異性同學(xué),車子再一搖擺,手頓時不知道抓什么好了。場面一度尷尬,情竇初開的年齡,彼此暗戀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就有兩個同學(xué),彼此好感,但是都不敢說,也不敢公開承認(rèn),于是就在坐嘭嘭嘭的時候,我們攛掇著,讓他倆坐一起,這樣車子一搖擺,兩個人就不約而同的湊到了一起,接著又彼此一對眼,趕緊分開,嘭嘭嘭不知成就了多少青春期的露水戀情。嘭嘭嘭,后邊在棚子頂端還焊有一個架子,是專門用來掛自行車的,天氣不好,或者不想騎車時,招手即停,自行車的車把往架子上輕輕一掛,不論怎么顛簸,自行車都不會掉下來。除了連接鄉(xiāng)鎮(zhèn)和縣城的小交通之外,嘭嘭嘭如現(xiàn)在的汽車一樣,還可以包車,我們村里老太太們常去一百多公里外的山上燒香,他們經(jīng)常租用這種三輪車,除了木板可以乘坐之外,車廂里還放置了一個個椅子,一個小車廂,擠擠能裝下二十多人。上山下鄉(xiāng),蹚水過河,一點問題都沒有,現(xiàn)在一個面包車的容積比三路車大不了多少,還是四個輪子,超一人就是超載,可見,嘭嘭嘭里邊坐二十多人,是件多么危險的事情。駕駛嘭嘭嘭的,可不是一般人,最顯著的特點是膽子要大,農(nóng)村道路,坑洼不平,加上嘭嘭嘭是三個輪子,速度較快,常常一個坑,車子便跳起來了,三咕嚕只剩兩個轱轆著地是常有的事。嘭嘭嘭也常有翻車的時候,不過是翻車,都是速度較低,主要取決于路面,往往都是側(cè)翻在一邊,人壓人,都堆在車廂里,還好不會有大的傷害。嘭嘭嘭沒有興起幾年,就被城鄉(xiāng)公交車給替代了,與之同步的還有道路越修越平整,越修越寬,面包車逐漸也興起了,乘坐起來,更加舒適和安全了,嘭嘭嘭也就告別了歷史舞臺。楊道賓,男,1985年生,社旗縣大馮營鎮(zhèn)人。現(xiàn)居洛陽,從事文秘工作。平時喜歡閱讀思考,仰慕古仁人之心,閑暇時寫些豆腐塊文章,記錄生活感受、描畫社會萬象,文字質(zhì)樸,情感真摯,以深思運筆為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