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葉分六大基本類: 綠茶、紅茶、黃茶、白茶、黑茶、 青茶( 烏龍茶) 。其中,黃茶是我國獨有的、較古老的茶 類,早在唐代就有史籍記載。 黃茶以其獨特的甜玉米豆香為不少茶友所喜愛。但不少茶友并不能區(qū)分綠茶和黃茶,其實,黃茶最大的特點在于獨特的悶黃工藝和玉米甜香。 ![]() 圖源于網(wǎng)絡(luò),侵刪 但黃茶又叫做“即將消失的茶類”,絕大多數(shù)人很少聽說黃茶,除了產(chǎn)量稀少,黃茶還有哪些不為人知呢?今天我們就來走進(jìn)黃茶。 ![]() 我國為茶葉的原產(chǎn)國,茶葉種植歷史悠久,有豐富的茶文化遺產(chǎn),茶葉種類甚多,花色品種紛繁。 黃茶的最初出現(xiàn)還是因為在炒青綠茶中發(fā)現(xiàn),由于殺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時,葉色即變黃,所以才有了黃茶。 黃茶分為有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具有黃葉黃湯、香氣清悅、滋味醇厚的品質(zhì)特征。 ![]() 科普: 1,黃芽茶:主要采自清明前后的一芽一葉,精細(xì)度高,外形茁壯挺直,銀毫滿披,色澤金黃,光亮,湯色杏黃明亮,滋味甘醇爽口,有“金鑲玉”之美稱。 黃芽茶主要包括有:蒙頂黃芽,霍山黃芽,君山銀針。 2,黃小芽:在四月中下旬采摘,為較大一些的一芽二,三葉,加工而成,黃小芽外形微卷,色澤黃亮油潤,白毫顯露,湯色橙黃,明亮滋味醇厚鮮爽。 黃小茶主要的包括:平陽黃湯,北港毛尖,溈山毛尖。 3,黃大茶:采摘一芽四,五葉,一般長度在10-13厘米,黃大茶的大枝大葉的外形,在我國諸多的茶類中確實少見,成為消費者判定黃大茶品質(zhì)好壞的標(biāo)準(zhǔn),前些年一些地區(qū)也仿制黃大茶,但因外形缺少大枝大葉,故“魚目混珠”。 黃大茶的外形梗壯葉肥,葉片成條,梗葉相連形似魚鉤,梗葉金黃顯褐,色澤油潤,湯色深黃顯褐,滋味濃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 黃大茶主要的包括有:廣東大葉青,皖西黃大茶,貴州海馬宮茶。 ![]() 黃茶的殺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均與綠茶制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在于悶黃,這是形成黃茶特點的關(guān)鍵。 在悶黃過程中,由于濕熱作用,多酚類化合物總量減少很多,由于酯型兒茶素自動氧化和異構(gòu)化,改變了多酚類化合物的苦澀味,所以形成黃茶特有的金黃色澤和較綠茶醇和的滋味。 ![]() 湖南岳陽市為中國黃茶之鄉(xiāng)。黃茶中的歷史名茶有: 湖南的君山銀針、北港毛尖、溈山毛尖,四川的蒙頂黃芽,湖北的遠(yuǎn)安鹿苑茶,安徽的霍山黃芽、皖西黃大茶,廣東的大葉青,貴州的海馬宮茶,浙江的莫干黃芽、溫州黃湯( 平陽黃湯、泰順黃湯) 等。 其中,君山銀針在 1915 年“巴拿馬萬國博 覽會”、1959 年全國“十大名茶”評比會均被評為中國 十大名茶之一,并在1956 年 8 月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質(zhì)獎?wù)?。另外,需說明的是: 浙江的縉云黃茶并不是黃茶類,而屬綠茶類,是 2005 年新發(fā)現(xiàn)的綠茶變 異品種,具氨基酸含量高、胡蘿卜素及葉黃素均高的理 化特點,有三黃透三綠“干茶金黃透綠,茶湯鵝黃隱綠, 葉底玉黃含綠”的品質(zhì)感官特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