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閑談戲曲的博客) 解放初期的石家莊戲院 解放初期,石家莊的戲院主要集中在橋西,而橋西又主要集中在南花園地區(qū)。橋東就有一個戲院,就是坐落在民生街的民生劇場。 那時,橋西大約有近十個戲院。兩個在中山路,一個是大眾劇場,一個是工人劇場。這兩個劇場在當時是相當高級的。為什么?一是劇場新,舞臺大,觀眾座位好;二是在這里演戲的劇團都是請來的名角。如梅蘭芳、馬連良、荀慧生、奚嘯伯等名角到石家莊演戲都是在大眾劇場。平時,是石家莊專區(qū)京劇團演出的專用場地。石家莊專區(qū)京劇團是以榮春社為班底,主演是劉英堃和薛耀春,都是武生,演出多武戲,尤以演出“猴王出世”火暴,后須生高永琦加盟,劇團更加強盛。我看過他們好多戲。演“火焰山”,劉英堃飾演孫悟空,薛耀春飾演紅孩兒,高永琦演豬八戒。高的豬八戒不戴面具,用油彩勾臉,把豬嘴勾得真象拱出來一樣,唱的也好。后來奚嘯伯先生到石,就是奚先生領(lǐng)銜主演了。 工人劇場比大眾劇場小,是石家莊評劇工作團經(jīng)常演出的場地,主演是郭硯芳,唱腔類似新風霞,在石家莊很有名氣。后來,這個團支援西北,調(diào)到寧夏。工人劇場又成為石家莊市京劇團的演出的場地。京劇團的主演是楊玉娟、楊淑芬、穆祥斌、林麗娟等,他們曾分別拜梅、馬、裘、李(多奎)為師,后來薛耀春調(diào)過來,更是錦上添花。這個劇場也經(jīng)常由外地名角演出。 (二) 沿著大眾劇場望西走,見路口往南走進去,便是南花園。那時的南花園,有點象北京的天橋,不僅戲院子多,而且還有說書的、變戲法的、唱打鼓的。戲院子大約有六七座,名稱大概有新世界、中華、同慶、新新、和平、義友等。這些戲院大多設(shè)施比較簡陋。好一點的園子里,如“新世界’,觀眾的座位是單個硬板靠背椅,可以對號入座;差一些的戲院是長條靠背椅;再差一些的,觀眾的座位是固定在地上的長條凳。說是長條凳就是的將木樁楔在地上,然后,上面釘上一塊長木板。觀眾前面的桌子,做法和長條凳一樣,只是比長條凳高出一大截。這些戲院也有分工。 新世界是市評劇團經(jīng)常演出場地,也時常有外地劇團演出;中華戲院,主要是供外地劇團演出,演評劇時多;同慶戲院似乎有一個京劇底包,經(jīng)常請外地的名角來參加演出,主要演京劇。當年,著名京劇武生崔盛斌曾組團,在這里上演武俠戲“江南大俠就是你”,轟動一時,后被政府禁演。此后,崔盛斌劇團,一蹶不振,逐漸消失了。 位于南花園南側(cè)的和平戲院,是石家莊絲弦的老“根據(jù)地”。解放前,絲弦一直在這個戲院演出。五十年代初,石家莊絲弦劇團分成兩個團。一團由王永春領(lǐng)銜,轉(zhuǎn)到新新劇場演出;二團仍在和平戲院演出,由張永甲主演。新新劇場設(shè)施比和平戲院好,一團演出質(zhì)量和號召力也比二團要好一些。 義友戲院是個大席棚,觀眾座位是三四塊磚墊起來的木板。在這里演出的劇團都是縣級小劇團,票價也很便宜。我在這里看過弋陽昆曲《李自成進城》和河南梆子《抬花轎》。那時,年齡小,沒有看過河南梆子,第一次聽須生用小嗓唱,覺得怪怪的。 南花園還有一個海市戲院,很小,大約坐一二百人。正定縣河北秧歌常在這里演出。主要演員是馬瑞花、錢菊花等。常演的劇目有《安安送米》、《王定保借當》。 沿著這些劇場再往南,就是說書、曲藝、雜耍的場子了。這里有兩個書場,一個是南花園天泉茶社,觀眾邊喝茶邊看節(jié)目,這里不僅說書,還演其他曲藝節(jié)目;另一個書場是個小席棚,二三十個座位。說書人叫高明堂,矮胖個子,胖嘟嘟的圓臉上有些許麻子,頗有點像'三俠劍'里金頭虎賈明的長相。他說書聲情并茂,神采飛揚。特別是說賈明時更是繪聲繪色,一紙折扇在他手里上下翻飛,如同兵刃揮舞;聽者如親臨其境,如醉如癡。 在這周圍,還有大變活人、仙人摘豆等雜技,這些演出沒有舞臺,搭個場子圍起一圈人就齊了.演出人技藝高超,幽默詼諧,令你目不暇接,拍手稱奇。 橋西戲院多,看戲的人也多。相比較,橋東的民生劇場就差多了。橋東、橋西相隔一條鐵路,卻象隔了一座山,橋西戲院熱鬧火暴,橋東的民生劇場蕭條冷落。這個戲院,既能演戲,也能放電影。記得上海一個話劇團,曾以特瘦有名的著名影星韓蘭根領(lǐng)銜在這里上演話劇“秋海棠”,一時車水馬龍,門庭若市。后來,報紙批評韓蘭根在劇中只有一句臺詞“阿彌陀佛”,在臺上不過幾分鐘時間,根本不是主演。這一來,看戲的人立馬大減,劇團困在了石家莊,后來又排了一個反特話劇,才略有轉(zhuǎn)機。河南某地曲劇團,在南花園演出,幾乎場場滿座,轉(zhuǎn)到民生劇場,每天觀眾只有三四成,走,合同沒到期,不走,勉強糊口,十分艱難。 后來,1955年后,橋東又建了河北劇場,是石家莊的一流劇院。反右時,學(xué)校曾組織我們在這里看過北京人藝演出的話劇“劉介梅”,著名演員董行佶演一個老貧農(nóng),他那特殊的磁性的聲音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四大須生楊寶森也曾在這個劇場演出過。 20世紀五十年代的石家莊,工業(yè)迅速崛起,農(nóng)業(yè)豐收,社會安定,市場繁榮,人民就業(yè)機會多,生活越來越好,對文化生活要求越來越高。京城和外地的劇團經(jīng)常來石演出,本地劇團也大顯身手,看戲和戲院子成為人們經(jīng)常議論的話題。那時的石家莊,套用一句戲詞,真是“好一派北國風光”啊! 這些,是我的一些零星記憶,難免有錯,供朋友們參考。 (寫于2007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