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活中,如果說人們最不想遇見什么疾病,癌癥絕對是排名最高的一種。 不少癌癥的發(fā)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一般在接觸一定量的致癌或促癌物質10年或更長時間后,才會引起細胞突變進而發(fā)生癌變。大約77%的癌癥病人在確診時在55歲以上。 在這一漫長過程中,人們有充分的時間進行預防、干預和早期發(fā)現(xiàn)。一句話,恐癌之心不可有,防癌之心不可無,我們要積極地更新觀念、學習知識、改變行為,遠離癌癥。 一、院士提醒:人體12個器官,最容易患癌根據1969年美國研究學者希普納的研究,人類正常細胞的DNA上就有“癌基因”?,F(xiàn)已證實,癌基因對胚胎發(fā)育、細胞增殖、細胞再生、神經發(fā)育和維持細胞生命活動等,都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人體每個細胞內大約含有1000個“原癌基因”,也就是說人人都可以長癌。然而,人體細胞內還有“抑癌基因”,只有當癌細胞被激活,人才會生癌。
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希山表示:“癌細胞是人體內非?;钴S的搗蛋分子,幾乎可以說是無孔不入。除了指甲和頭發(fā),它可以在人體的任何部位生根發(fā)芽、四處蔓延。而且研究發(fā)現(xiàn),人體中有些部位的確格外受其'青睞’,但男女會有明顯不同?!?/span> 其中,位居男性發(fā)病率前十位的分別是:肺、胃、肝、食管、大腸癌、膀胱、胰腺、腦、淋巴、腎;位居女性發(fā)病率前十位的分別是:肺、乳腺、大腸、胃、肝、食管、卵巢、宮頸、胰腺、腦。 以上12個器官更容易被癌癥“侵襲”,若在人體圖表中標出來,那就是一張典型的“人體癌癥地圖”。 此外,郝希山教授還介紹,我國癌癥病人具有一定的地區(qū)特色。例如,遼寧和山東人喜歡喝酒、飲食偏咸,而江蘇、福建地區(qū)的人愛吃腌制食品,所以這些地方胃癌發(fā)病率就相對高一些。結直腸癌高發(fā)地區(qū)多為浙江、上海、江蘇等,高發(fā)人群多為高脂飲食久坐少動的城市人。甲狀腺癌和乳腺癌更是偏愛壓力較大的都市白領女性。 二、身體的求救信號,別視而不見既然有容易發(fā)生癌癥的器官,那么在癌癥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中,器官勢必會給出信號,提示我們身體有變。若能及早發(fā)現(xiàn)這些信號,或許能夠將癌癥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 1. 鼻子 不明原因鼻出血,排除外傷、外力、天氣干燥或高血壓所造成的一過性鼻出血,或是經常出現(xiàn)鼻塞、鼻涕帶血以及單側頭痛與復視,可能與鼻咽癌、血液病等腫瘤有關。出現(xiàn)這些癥狀后建議做個鼻咽鏡檢查,以確定癥狀是否是鼻咽癌所致。
2. 口腔 假如口腔潰瘍按普通治療一個月左右后還不見好轉,且潰瘍程度加重,這可能是口腔癌的早期信號。若口腔黏膜反復點狀出血,或有口腔潰瘍及進行性貧血和發(fā)燒,要考慮是否有白血病。對此,定期口腔檢查不僅能早診早治口腔常見病,也有望早發(fā)現(xiàn)口腔癌和癌前病變。 3. 大便 大便帶血,如果同時伴有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與便秘交替等),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時時欲便,肛門重墜,便出不爽),并伴有黏液血便,或大便形狀變扁變細,可能是結直腸癌的早期表現(xiàn),不能簡單的自我診斷為痔瘡。出現(xiàn)此類異常需盡快到醫(yī)院做腸鏡檢查或者遵醫(yī)囑進行肛門指檢。 4. 尿液 尿血,特別是出現(xiàn)無痛性血尿間歇發(fā)作,伴有腰部不適,可能是膀胱癌、腎癌的信號。老年人排尿困難,尿流變細,尿意頻數,夜尿增多,要考慮是否是前列腺癌。當出現(xiàn)無痛性血尿要先做個尿常規(guī)和泌尿系統(tǒng)B超,必要時再做CT和膀胱鏡進一步確診。 5.陰道 長期外陰部瘙癢、糜爛,以后發(fā)展到潰瘍,或者結節(jié)狀菜花樣腫物者,要考慮是否是陰道癌。 性交后陰道出血,絕經1~2年以后又出現(xiàn)的陰道流血,白帶增多有污血,或陰道流出米湯樣分泌物,要考慮是否是宮頸癌或宮體癌。 建議女性在有性生活兩年后,最好每年進行一次婦科檢查,定期接受宮頸細胞學/HPV檢查直至60歲。如有異常陰道出血、白帶異常,及時就醫(yī)。
三、有效防癌,需注重針對性英國癌癥研究組織認為,42%的致癌因素是個體可以控制的,包括吸煙(引起86%的肺癌、65%的食管癌、37%的膀胱癌、29%的胰腺癌)、不良飲食(引起51%的胃癌、56%的頭頸癌)、陽光過度暴曬(導致86%的惡性黑色素瘤)、乳頭瘤病毒感染(幾乎100%的宮頸癌)。 《中國2015年癌癥統(tǒng)計》指出,引發(fā)癌癥的外源性風險,90%可以人為控制,包括吸煙、環(huán)境污染、導致肥胖的飲食等。因此,癌癥的正確應對策略不是“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而是“盡人事,聽天命”,所謂的“天命不濟”,不應被當做“不盡人事”的理由。 去年,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研究團隊在《柳葉刀》上發(fā)表論文,針對我國人群,分析了我國各個癌癥,是由5大類23個主要致癌風險導致的。 分別包括行為因素,如吸煙、喝酒、不運動等;飲食因素,如水果、蔬菜攝入不足,紅肉、加工肉攝入過多;代謝因素,如超重、糖尿病等;環(huán)境因素,如PM2.5和紫外線等;感染因素,如幽門螺桿菌、乙肝、丙肝病毒、EB病毒等。
需要強調的是,一般的健康檢查并不包括有針對性的防癌體檢項目,要想早期發(fā)現(xiàn)癌癥,需要癌癥高危人群定期體檢,做有針對性的防癌體檢項目。每一種癌癥的檢查項目都不相同,比如檢查乳腺癌需要做鉬靶檢查,檢查胃癌需要做胃鏡檢查,肺癌最好是做低劑量的螺旋CT檢查等。#謠零零計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