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中的天才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角色,對于廣大的老百姓來說,天才總是建功立業(yè),為人類文明延續(xù)火種的一類人,但是對于天才的家人來說,承擔的東西就太多了。 比如徐志摩作為詩人,為近代文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他的原配妻子卻要忍受他在外面的拈花惹草,非但沒有享受過名人丈夫的疼愛,反而忍受著難以解決的痛苦。 同樣的,作為國學大師季羨林,他為世界語言學貢獻頗多,但是對自己的兒子卻是疏于管理,這讓兒子根本沒有感受過父愛,兩父子最后冰釋前嫌,還是因為孫子的出世。
天才學者 在中國的近代史上,涌現(xiàn)了一大批天才般的人物,季羨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對于經史子集無一不通,在語言學、文學、哲學等多個領域的研究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是曾經的北大副校長。 這么一個百年難出的天才,很難想象他出生在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家庭,季羨林剛出生,清王朝就走到了結局,溥儀退位之后,中華大地上軍閥橫行,老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 六歲的時候,父親幫助季羨林去濟南投奔自己的叔父,由于叔父在濟南做生意,家底頗為豐厚,再加上季羨林敏而好學,叔父便一直資助季羨林的學業(yè)。
上中學之后,季羨林的語言天賦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開始自學英文,沒兩年就學得很深了,有時候詢問老師一些艱深的語法問題,老師也答不出來,這讓季羨林有了對高等學府的向往。 十九歲的時候,季羨林已經能夠熟練掌握英文和德文,并開始翻譯俄國文學。 同年季羨林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就在他準備動身前往德國讀研究生的時候,兒子季承出生了,之所以取名為“承”,季羨林希望兒子能夠繼承自己的志向,第二則是作為男人,要有承擔。
小小的季承此時正在襁褓中,季羨林看了他一眼就坐上了飛往德國哥根廷的飛機。季羨林來到德國之后,先是攻讀碩士學位,后來又攻讀博士學位,等他畢業(yè)回國的時候,兒子季承已經上小學了。 戰(zhàn)爭年代,一封書信從德國寄到中國要好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季承從小就沒有見過父親,當眼前這個陌生的男人出現(xiàn)的時候,周圍的人都讓他叫爸爸,可是季承沒有叫出口。 季羨林也想和兒子建立親密關系,但是他剛剛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系教授,一手主管語言系的全部工作,只有晚上一點時間可以和兒子說說話。
但是父子倆畢竟這么久沒見,季羨林口中的那些略顯客套的生澀話語難以讓兒子感到誠意。好在季羨林的妻子彭德華在其中潤滑,父子倆就這么不咸不淡地相處著。 父子交惡 建國之后,季羨林作為大師繼續(xù)在中國最高學府發(fā)光發(fā)熱,季承到了上大學的年紀,雖然受到父親的影響,季承的外語非常好,但是他并沒有報考北京大學,而是來到北京外國語大學就讀。 大學期間的季承成績優(yōu)異,畢業(yè)之后就被分配到中科院工作,最高的時候當上了科研處處長,后來改革開放,愛國科學家李政道回國,季承便和他建立了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
這個時候還是美好的童話故事,父親是國學大師,中國最有文化的知識分子,兒子是中科院的中流砥柱,按理說父子倆的感情應該緩和了吧,結果非但沒有緩和,二人的關系還惡化了。 1994年,母親彭德華因病去世,父子倆這下就是世界上唯一的至親骨肉了,家里人以為這會讓季承多回家關愛父親。 可是就在料理彭德華身后事的時候,季羨林讓人算一下總共的喪葬費用,在得到了四萬元的回復之后,季羨林轉頭讓兒子出兩萬,這讓季承感到不解。
因為這件事,父子二人的關系直接惡化,一度到了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之所以季羨林這么看兒子不順眼,其實都是因為一個女人——馬曉琴。 原來在彭德華患病的時候,季羨林沒人照顧,這馬曉琴就是家里請來照顧季羨林的保姆,由于馬曉琴的悉心關懷,讓季羨林有了家人般的溫暖。 彭德華作為傳統(tǒng)的女性,她在彌留之際還拉著馬曉琴的手,稱贊了她的工作,讓她繼續(xù)留在季家照顧季羨林。
這也無可厚非,能夠在大師的家里工作,對于馬曉琴來說也是有益的,結果就在這個當兒,季承竟然提出了要娶馬曉琴的要求。 原來馬曉琴將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條,這讓季承感到非常的溫暖,久而久之同在一個屋檐下,他對馬曉琴產生了愛情。 但是這遭到了季羨林的痛斥,一是因為季承當時有家庭,他和妻子早在1959年就結婚了,兩人一起走過了41年的人生,現(xiàn)在要拋棄妻子娶保姆,季羨林認為不妥。
二是因為季承當時已經七十歲了,而保姆馬曉琴才三十歲,比季承小了整整四十歲,雖然在愛情的面前年齡不是問題,可是這也差得太多了。 因為這兩點,季羨林怎么也不同意,季承在辦完母親的葬禮后,就帶著馬曉琴離開了家。 重歸于好 2004年,季承和原配妻子離了婚,隨后就和馬曉琴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二人雖然年紀差得有點多,但是相處起來卻十分融洽。
季羨林這邊已經九十四歲高齡,女兒早早去世,妻子也走了,兒子還和自己不對付,他一個人住在北京大學的校園里,雖然有學生陪伴,但是也倍感孤獨。 馬曉琴也勸季承,這父子倆哪有隔夜仇啊,況且季老已經九十多了,你們要僵持到什么時候。季承也知道不應該和老人計較,但是他從小就和父親沒有話說,現(xiàn)在哪里開得了口啊。 就在季承不知道怎么辦的時候,馬曉琴在北京奧運來臨的時候為他生下了一個“奧運寶寶”,老來得子,季承非常高興,他立馬帶著孩子來到父親的身邊。
季羨林本來還在生氣,但是看到小孫子,什么問題都煙消云散了,他看著小孫子哈哈直笑,一家人其樂融融又在一起了。 第二年,國學大師季羨林就去世了,享年九十八歲,季承慶幸自己當初帶著孩子回了家,不然真的后悔一輩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