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槐山上的留云亭 武漢市江夏區(qū)金口街轄區(qū)的槐山之上,隋、唐時曾建有一座達摩亭,亭中供奉著漢傳佛教的禪宗達摩祖師塑像,相傳“西域達摩辭別梁武帝折一葦渡江處”,當年就發(fā)生在這座亭子下方的長江邊。 在古籍《梁記》中記載:“達摩為南天竺王子,姓舍帝利,泛海廣州。梁武帝蕭衍遣使迎至金陵(今南京)與之談佛,不相契合,故折葦渡江入魏。”達摩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羅,成年后依照習俗更名為達摩多羅,后又改名為“菩提達摩”,他是印度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羅尊者的大弟子,之后成為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 達摩一行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他們得知梁武帝篤信佛教,于是首先就去找梁武帝談佛論道,達摩信奉的是禪宗大乘佛教,普度眾生。而梁武帝當時信奉的是小乘佛教,主張自我修行。由于修持途徑的不同,他們在談論起佛法佛事時當然話不投機,于是達摩感到梁武帝跟前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便主動告辭梁武帝蕭衍,在梁大通元年(527年)十月十九日渡江北上入魏。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達摩到達洛陽,下榻在嵩山少林寺,從此開始面壁九年,人們管他叫“壁觀婆羅門。” 達摩在中國始傳佛教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彼^“不立文字”的意思就是脫離文字的禪,認為語言和文字只是描述萬事萬物的代號而已。這也是為什么六祖慧能并不識字,但卻能通曉佛法的原因,只要明心見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達摩之后經(jīng)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高僧弘傳,禪宗終于一花開五葉,分成溈仰、臨濟、曹洞、云門、法眼等俗稱的五家。其實,達摩渡江時那棵一花開五葉的蘆葦就已預示,所以,禪宗之后發(fā)展成了漢傳佛教的最大門派,廣大信眾尊奉達摩為漢傳佛教的禪宗初祖,尊奉嵩山少林寺為禪宗祖庭。 早年間,從槐山達摩亭遙望迴峰山,可見山上有座迴峰寺,該寺珍藏有達摩寫的一首偈:“峭石凌空浪拍天,槐山依舊鎖風煙?;仡^二十年前事,哪得功夫上釣船?!毕鄠鬟_摩寫畢,他等不及釣船到來便折一葦渡江入魏。正是這首“達摩碣”,后來被當?shù)厝搜堇[成了西域達摩折一葦渡江處的重要憑證,以此證明達摩渡江處就發(fā)生在槐山與迴峰山之間的江邊,“迥峰落雁”亦被載入了金口八景之一。
槐山也稱“槐山磯”,位于今天江夏金口的長江之濱,亦名大槐山、淮山、雞翅山、驚磯山,它與長江北岸的大軍山遙相對峙而形成了著名的“長江鎖鑰”之一。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的《江夏縣志》記載:“大槐山在縣南七十五里,晉李大槐隱居于此,故稱槐山。初祖始入中國,折葦渡江即此,后人建亭塑像以祀之?!绷頁?jù)《湖北通志》引《太平寰宇記》中所述:“槐山又名驚磯山,西南俯臨大江,下有石磯,波濤迅急,商旅驚駭,故名。” 槐山其實并不高,它峻奇臨江水,似金雞俯瞰鐵板洲,還因槐山曾經(jīng)擁有達摩亭與西華觀等佛、道古跡而“有仙則名”,自古以來就是騷人墨客爭相飽覽之地,然而,它也是歷來兵家必爭之戰(zhàn)場。 槐山達摩亭最后被毀于元末兵燹。明代道教盛行,達摩崇拜也已降溫,當時人們都認為,達摩祖師一葦渡江處在南京城外幕府山的夾騾峰下長江邊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在江對岸的長蘆禪寺內(nèi)還保存有古老的“一葦堂”。因此,明代金口的鄉(xiāng)紳邑人在槐山達摩亭遺址上重建了新亭后,便通情達理將新亭更名成為“留云亭”,寓意此亭與武昌黃鶴樓有關(guān)。 明代畫家沈石田為此還寫有《吟留云亭》詩: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常在水潺潺。 如何一霎神仙事,卻望千門草舍間。 城下煙波春拍岸,湖中西日早含山。 征帆勁棹游人過,飛鳥漸倦去未還。 清順治(1644—1661年)年間,金口名士段燦(又名段以融),他在任衡山縣訓導官時,出資將槐山留云亭修葺一新,并題詩: 昔有黃鶴在汝南,城遷一去不復返。 此地空余亭春秋,白云千載留槐山。 但到了晚清太平天國時,這座明代的留云亭可惜被毀于戰(zhàn)火。 十分有趣的是,金口槐山的達摩亭雖然在明代就已更名為“留云亭”了,但金口民間至今還有人津津樂道在講達摩渡江的故事,并堅信達摩折一葦渡江處就是在槐山下的江邊?,F(xiàn)在,江夏金口一帶仍然還流傳有“三月三、游槐山、拜佛祖、保平安”的民謠與習俗。
1924年,金口的鄉(xiāng)紳耆宿蕭禹虔、蕭澤如、安春林、趙衡齋、邱德昭、韓謙亨等人捐資,在毀于戰(zhàn)火的留云亭遺址上又重建了一座留云亭。此亭今位于槐山頂上偏東,坐北朝南,兩層六方磚木結(jié)構(gòu),亭高15米,徑長9.6米,采用六根圓柱撐起六坡水重檐,斗角飛翹,靈動壯觀,寶頂配魚麟瓦,古色古香。正立面有豎式額匾,上寫有草書“留云亭”三個大字,額匾面對著護亭花墻正中開設(shè)的“滿月門”,迎接前來“尋幽碧落外,此境真洞天”的八方游客。 如果沿留云亭再漫步西行,則綠樹掩映,曲徑通幽,至西端就來到了“古望江樓”遺址,此處放眼,江山如畫,風景絕佳。乘興由此拾階而下,很快就會如臨仙境般踏上我國著名的國保級文物“槐山磯駁岸”了。
位于長江邊的槐山磯駁岸。何海威攝 金口的槐山磯駁岸 槐山磯駁岸位于江夏區(qū)金口街的槐山西麓長江邊,雄峙長江之濱,控扼金水之口,駁岸造型氣勢磅礴,蔚為壯觀,技藝精湛,樸實耐用,是至今保存較為完好的古代大型水利和船運工程建筑之一。2013年3月5日,槐山磯駁岸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鎮(zhèn),它也是長江中下游著名的水陸碼頭,自古就是江南非常重要的貨物貿(mào)易集散地?;鄙酱壘嚯x金口古鎮(zhèn)約一千米,因槐山磯突兀江邊,懸崖峭立、暗礁密布,漩流湍急,凡行船至此都難以上行與停靠,并隨時有可能遭遇顛覆沉船的危險。因此,當?shù)毓俑桶傩展蚕迳婆e,興建了可供帆船安全航行與??俊⒎奖憷w夫拉纖的石造駁岸,同時也預防了山體被江水沖刷而崩塌。
槐山磯駁岸保護牌 槐山磯駁岸全長247米,平均高度7米,最高處9.3米,分為三層臺階依山就勢而筑。底層臺階的平均高度3米左右,寬2米至2.3米;中層臺階高2.3米,寬2米至2.3米;頂層臺階高2.3米,寬5米左右。三層臺階即為三層纖道,纖夫在上行走宛如坦途。 駁岸壁上有若干牛鼻穿式纜石孔,方便船工撐篙系纜。在中、底兩層的中部,還各有券頂式圓拱涵洞1個,高2米,深10余米,上下連通并有踏步,既可供人們在需要時通行,又隨時可泄山洪。底層長約400米,中層稍短,頂層臨江面還裝有石質(zhì)欄桿,全長226.3米。欄桿之間按等距離立有金瓜頂方形望柱,高0.6米,寬0.25米,共計130根。部分金瓜頂方形望柱還配有抱鼓石163件,望柱中間嵌有長方形整塊花崗巖欄板,每塊欄板寬1.5米,高0.4米,共計129塊。 相傳,槐山磯駁岸建于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這在古代無疑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宏偉工程。由于筆者孤陋寡聞,手頭資料有限,至今還沒見到槐山磯駁岸到底建于何時的有效實證。也有傳說槐山磯駁岸是由一群丈夫已溺水身亡的寡婦們籌集資金而建,其目的是為了避免船工、纖夫等再在這水流湍急之處遇險溺亡,所以當?shù)厝擞址Q這里名為“寡婦磯”或“寡婦磯駁岸”。 但據(jù)實地觀察,槐山磯駁岸三層臺階纖道所鋪的條石磨損面都比較嚴重,說明了早年該駁岸的使用非常頻繁,逆水上行的船只也非常之多,纖夫們的步履痕跡至今清晰可見?;鄙酱夞g岸全長兩百多米,當年用于這項工程的花崗巖條形石和紅砂石塊數(shù)以萬計,如此浩繁艱巨的水利工程建筑,實在令人難以置信竟然是由一群民間寡婦們集資所建?
清光緒七年(1881年)至八年(1882年),湖北提刑按察使司與武昌府江夏縣分別在槐山磯駁岸頂層上樹立了有關(guān)航行使用事項的“示禁碑”。據(jù)史料記載,在清道光年間與民國早期,地方當局曾對槐山磯駁岸進行過維修。1954年長江發(fā)特大洪水時,因搶修江堤致使槐山磯駁岸的南北兩端局部有所損毀,于1997年、2001年,有關(guān)方面對槐山磯駁岸的主體建筑,先后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維護修繕。 縱覽槐山磯駁岸,臨江雄起,大氣恢宏,建造精良,堅固實用,它展示了古代先民獨樹一幟的膽略與智慧。今在切實保護好它的前提下似應古為今用,使其真正成為舉世矚目的“古今長江第一觀景臺”。 三、金口槐山的千年銀杏樹
位于江夏區(qū)金口街轄區(qū)的“解放軍駐長航軍代處船舶修理所”大院,覆蓋了的整個槐山及其古跡名勝,至今在槐山南坡,還生長著雌雄一對千年銀杏樹,它倆猶如精神矍鑠的老者,雖緘默無言,但卻閱歷了古往今來的興衰與榮辱。歷史上,槐山曾經(jīng)是吸引善男信女前來朝拜的香火興旺之地,據(jù)史料記載,隋、唐時在金口槐山上就出現(xiàn)了紀念佛教禪宗達摩初祖的“達摩亭”和道教上清派的“西華觀”。 唐朝建國初期,李氏皇室特別優(yōu)待道教,唐高祖將道教列于了三教之先,目的是攀附成老子后裔為政治手段來維護其統(tǒng)治地位。唐朝李氏皇室原本出身鮮卑軍戶,非名門望族,李淵父子起兵爭奪天下時,必須要找到一個望族來撐門面。因道教祖師老子原本姓李,被信眾尊奉為“太上老君”,于是,唐朝李氏皇室便大力宣傳說自己就是太上老君的后代,代表大道治理天下,這樣不僅撐了門面,也增強了自身軍事征戰(zhàn)的合法性,因此,道教迎來了輝煌盛世。 唐貞觀五年(631年),唐太宗以替太子祈福為由興建西華觀和普光寺,并請秦英任西華觀觀主,這是唐代在都城長安興建的第一座道觀?!堕L安志》記載:“貞觀五年,太子承乾有疾,敕道士秦英祈禱獲愈,遂立此觀?!彪S后,道士秦英的門徒配合跟風的地方官,在各地又相繼建了一批“西華觀”,金口槐山的西華觀就是這個時期的產(chǎn)物。歷史上,金口槐山的西華觀雖屢毀屢建,該觀秉持的道教宗派也常變更,但它在香火鼎盛時,相傳西華觀的常住道長曾經(jīng)有四百多位。令人遺憾的是,金口槐山這座擁有千年歷史的西華觀,最后被毀于了太平天國戰(zhàn)火。 晚清的“同光中興”期間,有高僧發(fā)愿化緣籌資建廟,而選在西華觀遺址上建起了一座規(guī)模不大的“淮(槐)山寺”,只可惜該寺在上個世紀中葉被折毀,時至今日,游客在兩棵千年銀杏樹北邊的半山腰處,還能在該寺的廢墟上見到一些清代的殘磚爛瓦。 銀杏樹又名白果樹、公孫樹,有樹中活化石之稱謂。相傳金口槐山的這兩棵千年銀杏樹,乃是唐貞觀年間(627—649年)的高道所植,當年應該是西華觀大殿前面的風水寶樹。千百年來,此樹雖歷經(jīng)天災雷火與人間戰(zhàn)火,至今仍然枝繁葉茂,生機勃勃。現(xiàn)樹高20多米,直徑約2米多,需要幾個人手牽手才能將樹干合圍。
槐山南坡的千年銀杏樹近景。何海威攝 據(jù)文旅部門的工作人員介紹,這兩棵銀杏樹是武漢市中環(huán)線以內(nèi)迄今所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活體樹木,它比漢陽鳳凰巷那棵著名的古銀杏樹還要年長幾百歲,現(xiàn)已被列為了“一級保護植物”。為此,筆者竭誠呼吁,希望大家都來關(guān)注這彌足珍貴的千年古銀杏,將其冠名為武漢市的“第一長壽樹”,同時也把槐山的古跡名勝進行整合與適當復建,真正使槐山景點能成為當代民眾可以親近的公共旅游度假勝地。 ![]() 打撈江城記憶 串起散落的珍珠 鉤沉三鎮(zhèn)往事 回眸過眼之煙云
1876年的武漢 【關(guān)于我們】 人文武漢志愿者團隊是由武漢市學術(shù)、新聞、教育、科技、工程、文化各界人士及民間文保志愿者,組成的學術(shù)性、公益性、非營利性文物保護社會組織。2017年12月榮獲中國文?;饡诰艑谩靶交鹣鄠鳌獙ふ抑袊奈锕适陆艹鰝鞑フ摺比珖褕F隊稱號。 編輯:田聯(lián)申 歡迎來稿 請注明原創(chuàng) 243386934@qq.com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勿侵犯知識產(chǎn)權(quán)! 請點擊在看,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