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4年2月5日是粟裕大將的祭日,是很多群眾緬懷他的日子。粟裕大將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中的作用毋庸置疑,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這個職位非常的有講究,因為需要體現高超的軍事技術素養(yǎng),畢竟曾經殲敵無數,戰(zhàn)果非凡,就在遺體火化之后,還留下了三枚彈片,這三枚彈片,既是對他戎馬一生的總結,從另外一個層面說更像是三枚沉甸甸的勛章。 粟裕授銜大將,主要是貢獻大,如果串聯(lián)起來他的軍旅生涯,粟裕至少能夠長期領跑四項記錄:蘇中七戰(zhàn)七捷、孟良崮百萬軍取上將首級、提出“小淮?!鞭D“大淮?!睉?zhàn)役戰(zhàn)略構想、淮海戰(zhàn)役秋風掃落葉。 同時為了再次顯示粟裕大將的軍事造詣,我覺得可以萊蕪戰(zhàn)役也可以算一個,萊蕪戰(zhàn)役總體上是表現了粟裕的指揮藝術,另外就是對手的襯托的,能讓“黃埔紅人”王耀武喊出“五萬多頭豬抓三天也抓不完”這種話,瞅瞅,給他打急了。 ![]() 另外就是讓霸道總裁薛岳也體會了一下啥叫吃不了兜著走的滋味,薛岳可從來沒有在對手那里吃過這么大的虧。 值得一說的還有過“山坳子”的豫東戰(zhàn)役,這個戰(zhàn)役評論很多,戰(zhàn)場形勢確實也不好打,單單從純粹的戰(zhàn)役角度看也許沒有什么,但是聯(lián)系到城南莊決策,其戰(zhàn)略構想的提出和戰(zhàn)役的實踐,已經超出了戰(zhàn)役本身。 前面說的這些都是常規(guī)操作,粟裕最大的貢獻在于“子養(yǎng)”電發(fā)出,該電報提出中原黃淮地區(qū)可以打大型殲滅戰(zhàn),改變了我黨十二月會議關于解放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構想,一舉推進到中原殲滅戰(zhàn)階段,就這份電報,很有追風少年的意思,更是“時不我待,更待何時”。 這個構想在城南莊會議上被接受,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一個顛覆性的構想,為此黨中央決定以中原地區(qū)打殲滅戰(zhàn)為核心,并以此重新改變了中原地區(qū)的頂層架構,新的中原局和中原軍區(qū)因此成立,然后粟裕用豫東、濟南、淮海三個戰(zhàn)役證明了他的“追風”構想。 從這個概念上來說,“子養(yǎng)”電是當代隆中對。 要知道,這些戰(zhàn)功都是粟裕在42歲以前取得的,51歲之后基本就回歸平淡了,捎帶手把自己的故事整理成書。 所以你能想象他當初在實力不均衡的情況下在戰(zhàn)場上是如何做到各種極限操作,連一向情緒內斂的101都情不自禁地說出一句“粟裕敢打神仙仗”,也只有101的戰(zhàn)績能夠和粟裕分下伯仲。 毛主席更是在17年未見粟裕的情況下更是出門相迎,欣喜之情溢于言表,17年未見,卻永遠信任。 作為對手,顧祝同更是酸溜溜地說過一句:粟將軍,你很會打仗! 七大奠定高級軍事將領基礎粟裕的一生是天才的一生,戰(zhàn)斗的一生,同樣也是孤獨的一生,這個孤獨不是指的朋友少,而是行為孤獨,因為軍事家的精神世界樂趣無限,每天研究地圖都會廢寢忘食,和夫人楚青逛上海大街都會琢磨把機槍如果架在某個咖啡館上就能封鎖整個街道,這里面有巨大的自我認同,而不是像一些歷史民科在發(fā)明歷史后只能感覺到無盡的空虛與落寞。 1945年七大中共中央軍委排出的委員名單共13人,其中1955年授銜時就有元帥9人。 上述9名元帥進入還均為中央委員,而日后授銜的還有兩人,分別是羅榮桓和張云逸。 中央候補委員中的將領共12人,其中有粟裕,排名第3。這里面大將總共6人,分別是黃克誠、譚政、粟裕、羅瑞卿、陳賡、肖勁光。 還有6人候補,分別是張宗遜、王震、宋任窮、烏蘭夫、萬毅、呂正操。 含金量不言自明。 這些軍事將領基本上奠定了日后大授銜的基礎,也就是說1945年這個調子其實就定下來了,無論是從黨組織內部還是高級將領的評定,都是以1945年七大作為一個全新的起點。 ![]() 討論一個人的歷史功績和地位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向前看,向后轉,所謂向前看,就是在某個關鍵的時間點梳理出這個人所處的職務、地位;向后轉,就是以某個時間節(jié)點,向后延伸他所經歷的事情,高低就能看出資歷以及職務的大小。 1948年5月9日,陳毅任中原局第二書記、中原軍區(qū)、中原野戰(zhàn)軍第一副司令員,仍兼華東野戰(zhàn)軍司令員及政治委員,同時,粟裕代理華東野戰(zhàn)軍司令員及政治委員和前委書記。 向前看,粟裕是七大中央候補委員之一,在華東部隊高級將領中他是排名相當靠前的,前面分別從三個方面介紹了一下我黨我軍的高級將領在不同組織中的任職情況,粟裕的地位顯而易見,當然了,有好事者會拿候補委員的事情來帶節(jié)奏,這純屬是月入3000的屌絲操心日結3萬的大佬,真是多慮了。 七大的候補委員是什么概念?七大的候補委員的地位可是要高于后來的中央委員,要知道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一共77人,含金量極其地高。 向后轉,粟裕在淮海戰(zhàn)役中的地位毋庸置疑,總前委之一,就不細說了。 這里主要說說向前看的情況,看看粟裕大將主要擔任職務。 華東局任常委我黨我軍從1945年后無論是地方還是軍隊機構組織一直在變化,根據國內形勢和戰(zhàn)爭需要進行調整。 1945年9月根據“向北發(fā)展,向南防御”的戰(zhàn)略方針,10月25日,山東分局、華中局在臨沂合并為華東局,饒漱石任書記,陳毅、黎玉任副書記。 其中粟裕在1947年2月任華東局常務委員,這個就是黨內任職了,至于華東野戰(zhàn)軍無論是分成內外兵團還是東西兵團,粟裕都是在華東局常委里雷打不動的,他前面的將領我都在前面寫了,至于有沒有后來居上的,并沒有。 從軍事組織上來說,華東軍區(qū)于1947年1月成立,是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qū)、華中軍區(qū)合編而成。 華東軍區(qū)由華東局領導,司令員陳毅,政委饒漱石,華東軍區(qū)是華東局的軍事部門。 地方軍區(qū)和野戰(zhàn)軍完全是兩個概念。 在華東野戰(zhàn)軍成立之前,山東野戰(zhàn)軍司令員是陳毅,華中野戰(zhàn)軍司令是粟裕,山東、華中野戰(zhàn)部隊合編成立華東野戰(zhàn)軍,至此,華野誕生,粟裕任負責戰(zhàn)役指揮的副司令員(也只有他有這個指揮能力),在1949年6月三野與華東軍區(qū)合并之前,其本人在華東軍區(qū)沒有任職。 但是他在黨中央派出的黨組織機構——華東局里擔任常委。 ![]() 畢竟粟裕是不世出的戰(zhàn)將,在軍區(qū)配合地方工作只能限制他奔跑的速度,所以為何粟裕日后能夠被授權指揮華野,這也是原因之一。 華東野戰(zhàn)軍直屬于中央軍委,和華東軍區(qū)的隸屬關系完全是兩回事,班子人員可以有交集,但是隸屬關系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不管是歷史民科拿出“華東野戰(zhàn)軍由華東軍區(qū)行政管轄”的電報百般分析,看到的也就是鬧出了斷章取義的大笑話,進而得出野戰(zhàn)軍歸軍區(qū)管轄的荒誕結果。 華野行政上屬華東軍區(qū),但是由中央軍委做出決定和指揮,至于行政管轄,僅僅是方便華東方面做出人事調整及工作安排,所以說民科還是吃了沒文化的虧。 西線兵團的戰(zhàn)略任務1947年華野分兵,分為內線和外線兵團,也就是東西兵團,外線兵團就是西線兵團又稱為粟裕兵團,內線兵團稱為東線兵團,也就是山東兵團或者是許譚兵團。 關于這兩個兵團,民科出爐了相當多的理論文章,內容包括粟裕只是兵團級司令甚至是縱隊司令,我沒明白這個腦回路是怎么產生的,西線兵團由華野機關和華野領導人兼任,粟裕是司令,莫非分出來西線兵團粟裕就降職了?華野本身還存在的好嘛! 另外內線兵團就是山東兵團了,內線作戰(zhàn),終極任務就是保衛(wèi)山東,華東局主要機關跟隨東兵團,華野機關跟隨西兵團,兩個兵團的職能一眼就能看出來,就不細說了。 東西兵團截止到1948年3月4日,此后是四大兵團,第一兵團粟裕,第二兵團山東,第三兵團陳唐,第四兵團韋陳。 ![]() 粟裕兵團在當時還需要承擔相當大的戰(zhàn)略任務——1948年中原野戰(zhàn)軍成立并且配合中野經營中原解放區(qū)。 中原野戰(zhàn)軍由劉鄧大軍和陳賡兵團組成,中原野戰(zhàn)軍的成立,其目的就是服從中央經營中原的戰(zhàn)略決定,陳毅任中原局第二書記,這個職務高于劉伯承,因為需要華野和中野相互協(xié)調、相互聯(lián)絡。 陳毅仍兼華東野戰(zhàn)軍司令員及政治委員,粟裕仍任副司令員, 陳離職期間所兼軍政職務由粟裕代理。同時,中原野戰(zhàn)軍與西線兵團合璧,西線兵團配合中野(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開展行動。 上述安排來自于中央軍委的決定。 也就是說,西線兵團作為華野精華需要與中野完成經營中原的戰(zhàn)略任務。 可是關于中央軍委做出的這個決定,很多民科突然之間仿佛發(fā)現了新大陸——粟裕指揮的西線兵團歸中野指揮,那么西線兵團就是中野的部隊了,那么粟裕也就是兵團級別的將領了。 別笑,這種論斷不是存在一天兩天了,總的方向就是透露著不服。 其實這個是沒有搞清楚我黨的組織關系鬧出的笑話,西線兵團在晉冀魯豫局及中原地區(qū)的作戰(zhàn),需要接受當地中原局的領導(不是指揮),有些事是需要向中原局匯報的。 前面我說過,因為形勢需要,有些組織機構調整是雙跨的,西線兵團依舊還要向華東局匯報,而且晉冀魯豫地區(qū)的整軍運動也由華東局負責。 當時粟裕指揮9個縱隊,名稱叫兵團而已,西線兵團可以說是一個泛稱。 西線兵團是粟裕任司令員兼政委,這是47年8月到48年3月,在之后,因為中央讓粟裕率1、4、6縱下江南(后來的一兵團),所以華野重新調整,設四大兵團,原西線兵團劃分為一兵團和三兵團。城南莊會議后,不下江南了,一兵團留下來,故三兵團歸建,由華野司令部統(tǒng)一指揮。所以這時候把一、三兵團又稱為西兵團。 所以48年3月之后,西兵團是一個俗稱。官方說法是華東野戰(zhàn)軍主力。 我相信任何智商正常且閱讀能力沒有問題的人都能看出軍委及華野在上述安排的真實意思,無外乎就是兵團區(qū)別使用,兵團首長雙跨隸屬而已,可是到了民科嘴里,就剩下了讓人摸不清頭腦的歷史發(fā)明。 這一段時間是華野比較特殊的時期,整個華東中原戰(zhàn)場也需要這樣的安排,中原戰(zhàn)場調兵遣將也是為了后期決戰(zhàn)做準備。 在中原野戰(zhàn)軍成立之前,華野西兵團已經進入到晉冀魯豫解放區(qū)內,所以為方便作戰(zhàn)以及后勤補給,來了晉冀魯豫,那么華野就不存在了?怎么可能,就像當年中央紅軍去了四川會師成功,那就不存在中央紅軍了? ![]()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華野西兵團與中野是合作關系,因為粟裕始終沒有兼任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以及中野的任何職務,如果雙方有隸屬關系,那么根本不需要軍委這個層面通過中原局來進行做決定以及通知,中原局或者是野戰(zhàn)軍自己下命令就可以了。 況且粟裕劃歸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這個方案也沒有實施。 粟裕是豫皖蘇軍區(qū)司令員,豫皖蘇地區(qū)是西兵團拿下來的,在1948年3月劃歸中原局,6月粟裕任軍區(qū)司令員,前面說了,地方軍區(qū)配合野戰(zhàn)軍開展工作,這也就是粟裕任軍區(qū)司令員的一個原因,不過其實粟裕實際上沒有到任,轉頭粟裕就去山東了。 ![]() 粟裕去了山東不久及決戰(zhàn)序幕拉開,濟南戰(zhàn)役打響,這時候華野兵合一處,活捉王耀武。 1948年9月10日,中央軍委對于發(fā)起濟南戰(zhàn)役負責攻城的許世友指示如下:
再往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蔣軍經歷了80萬人全軍覆沒的慘案。 歷史民科發(fā)明真多其實關于粟裕大將的履歷和經歷,各類權威文獻都寫得很清楚,也很好懂,放在軍事愛好者這個圈子里,算是一件眾所周知的事情,不過有些人也是蠻有意思的,通過剪輯歷史報告自己的全新發(fā)現,或者是一葉障目一般地解讀歷史。 其實說實話,任何圈子想突破某個理論或者研究那都是圈子里最為頂尖的人才才能辦到的事情,守著幾本所有人都能看到的資料號稱還原歷史真相,那純屬就是造謠了,另外還原歷史真相是針對歷史虛無主義做出的事情,對于歷史真相再“還原”,那不成造謠了么。 這就像當年挺火的“公式相聲”,號稱全新突破,結果自己不尷尬,尷尬的是別人。 其實關于粟裕大將的討論遠遠不止于此,沒辦法,有魅力的人總是要伴隨著話題,粟裕煢煢孑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沉默寡言,社交方面不是很高調,所以話都留給別人說去了;其次他心里對人的分類也許是不分男女老幼,只有會打仗和不會打仗兩種人,所以他圈子小也就太小了。 ![]() 圈子小,說話少,事跡多,就留給了人們巨大的想象空間,如果說一代戰(zhàn)神如果還是個話癆可能再有點社牛,脾氣再不好點,那么恐怕也沒誰敢在日后這么大放厥詞。 粟裕當軍人當得比較純粹,按現在的話說就是一門心思只搞一件事情,其實這樣的人很多,但是有成績的絕對是鳳毛麟角,當天賦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是完全可以代替任何事的。 為什么說粟裕天賦極高呢? 當年葉帥看望粟裕,告別時稱粟為 “打了一輩子仗的老將軍”。 粟裕說:我只是把主席和中央的指示和具體情況結合起來,起了個聯(lián)絡員的作用。 葉帥說:那就不簡單了! 好像什么都沒說,又好像什么都說了,這是悟性的問題,也是對于粟裕的肯定。 粟裕大將逝世的時候,他的訃告是這么寫的:
聯(lián)系到粟裕大將的戎馬一生,有些感動。 1984年4月1日至1984年6月2日,遵照粟裕生前意愿,赴山東、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 西、河南,粟裕同志曾經戰(zhàn)斗過的土地上,撒下了他的骨灰,實現了粟裕與長眠在戰(zhàn)場的戰(zhàn)友永遠在一起的心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