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濟光緒背上福,廋金體字銅鎏金。 人工雕刻文深峻,筆線有型如刀鋒。徑如折十似機制,首見吸睛愛煞人。
 未見子錢存世上,此錢也不多見人。
 獨有此種錢制在,莫非圣意不允準(zhǔn)。
 幸好未鑄行用錢,丑幣才有今時輝。
 
     實物直徑40.2-40.5mm,厚2.6-2.7mm,重21.89克,穿9.5-10.0mm,材質(zhì),黃銅鎏金幣。
 
      光緒末年銀元銅板已盛行天下,方孔錢的命運已注定是被機制幣代替。然而此時卻出現(xiàn)了一批制作極其精美的方孔錢,如寶津、寶晉、寶濟、寶奉等局都鑄制了小平、折平、折十等試樣錢。
 此幣由大清寶濟局背上福銅鎏金折十錢是其中佼佼者。此錢銅色紫紅,制作規(guī)整,錢文楷書,端莊勁秀,氣度非凡。
 鎏金雖僅殘存一部分,但從幣文線條和地章上可見片片金羽,可證明當(dāng)年該錢金光流霞,美不勝收。
 
      該錢系手雕而成。幣文采用宋帝廋金體,筆畫纖細有力,筆鋒如刀,不失皇家風(fēng)范!然卻不見子錢傳世。只能推測它是未被皇帝批準(zhǔn)而被廢棄的錢樣,并沒有投入錢幣制作。   
       分析被廢的原因主要是在清末,大清錢幣已逐漸淘汰方孔錢而改鑄無孔錢和銀幣,再鑄方孔制已無意義。其次的原因可能是錢文“寶”字過于瘦長而對面的“通”字又太方正,給人視覺造成一個右寬左窄比例失當(dāng)?shù)腻e覺。令審核者感覺不爽。好在沒被批準(zhǔn)鑄造行用錢,反而使它留轉(zhuǎn)到今日身價倍增。真是: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
 
 文末補    大清寶濟鑄錢局介紹
 山東寶濟局,山東省的鑄錢局,局址在今濟南。雍正年間改為寶濟局,鑄造雍正通寶背滿文寶濟二字。雍正七年開始鑄錢,存世量和寶河局相接近。鑄工沒有寶河局好,不是字口粘連就是邊郭有問題,反正難得如意好品相。寶濟局銅質(zhì)一般,多有顯得青白青白的銅質(zhì),也有很黃的小黃魚。
 
            2022年4學(xué)校22日撰稿于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