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對食物的偏嗜,多半有記憶與習慣的導引,小時吃過,種下了因,忘卻不易。而此種記憶與故鄉(xiāng)脫不開干系,在生養(yǎng)你的地方開花,于異地結出果子來。知堂曾說過,“故鄉(xiāng)對于我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情分”,勿管顯意還是潛意,我亦有同感,“我的故鄉(xiāng)不止一個,我住過的地方都是故鄉(xiāng)”。不過就飲食上,最早的那一個故鄉(xiāng)在記憶中是有先導的優(yōu)勢的,即使如今極少吃到幼時的食物,記憶的溝渠仍是隱隱回旋著若干。聊且摘取一些,也算是紙上的紀念罷。 “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莊前阿婆呼阿翁,相攜兒女去匆匆......”這地踏菜說的真是地皮菜了。它的另一種叫法,地耳,地踏菇,地木耳等。清顧仲《養(yǎng)小錄》中“餐芳譜”中提及此物:“春夏生雨中,雨后采,姜醋熟食,日出即枯?!?/span>小時候住的小城,雖不能套用“環(huán)滁皆山也”,但高地看去,或遠或近總是山占據了多數。領居家小伙伴一起玩耍的空地上,幾近荒蕪,幸好有若干不起眼的地皮菜和發(fā)菜,撿不勝撿。原來干巴巴的他們,在雨水的浸潤下,一個個都膨脹起來。帶來籃子、袋子挑挑揀揀,滿了即可打道回府。炒食,熗蔥花,多半佐以雞蛋,盛盤,略有土味,為故鄉(xiāng)特色之佳肴。《本草綱目》有云:“背面性溫,食之不渴;南面性熱,食之煩渴;西面性涼,皆地氣使然也?!辈恢_否,而各食地域的民眾,為自己的日常生活發(fā)明特色飲食的方式,卻是再自然不過了。只是多年后,在異鄉(xiāng)餐館的菜單上,偶見有地皮菜與雞蛋合炒,味道大略如先,有些快慰,亦有稍許悵然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