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海公園,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那里有巍峨的白塔,水面開闊,春天百花盛開,爭齊斗艷,夏有荷花別樣紅。其實,在北海公園的北岸還有精美的皇家建筑,很值得游覽。 北海公園南北東西門都有入口,西門距離西北岸的皇家建筑較近,所以這次我從西門入園。 沿著岸邊往西北方向走,岸邊春風(fēng)拂柳,纖細(xì)的楊柳已發(fā)出嫩芽,春風(fēng)吹過,柳枝舞動著嫵媚的身姿,真的是美麗動人。一路上梅花、蓮翹、玉蘭花、櫻花都已竟相開放,大約步行20分鐘就看到了一個高大的石碑,皇家建筑景區(qū)就在眼前。 萬佛樓石碑,乾隆皇帝為祝其母80壽辰而建萬佛樓(現(xiàn)為遺址區(qū))。萬佛樓石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五(公元1770年)。石碑四面分別用漢、滿、蒙、藏文鐫刻乾隆御制《萬佛樓落成贍禮詩》。石碑原在萬佛樓前,1987年移立于此。 萬佛樓石碑的基石 萬佛樓在極樂世界后,并與極樂世界統(tǒng)稱小西天。前為普慶門。 小西天位于北海公園的西北角,緊鄰湖邊。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成于清乾隆三十五(1770年)。是乾隆皇帝為母親孝圣皇太后壽誕所建。 4月中旬,丁香花開放。 小西天的主建筑是極樂世界殿??偯娣e達(dá)1200平方米,其橫梁跨度13.5米,中國最大的方亭式宮殿建筑。殿四面窗扉、楠扇細(xì)鏤花紋,殿內(nèi)高處懸掛金殿匾,上書“極樂世界”為乾隆御筆。上方為金光燦燦的八角穹隆團(tuán)龍藻井,十分莊嚴(yán)。殿四面環(huán)水,有橋可通,東西南北各有琉璃漢白玉砌成的牌樓一座,四角各有一座小方亭,正南面有一道月牙河,上架一座雕欄漢白玉石橋,整體建筑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殿內(nèi)原有南海普陀泥塑一座,山上布有二百二十六尊羅漢佛像,山下繪滿海水,以象征佛界普陀勝境,故有“羅漢山”和“海島”之稱。 正南面的月牙河 月牙河上的漢白玉小橋 四周的小方樓 4月中旬梨花落,花瓣落滿池。 周圍有矮墻環(huán)繞,四面建有琉璃磚漢白玉石砌成的高大的山頂拱門的牌樓,十分壯觀。南面中間的拱門上鑲著白玉石的匾額,鐫刻著“水德功證”,“背面刻著“現(xiàn)歡喜園”。 東面的牌樓 北面的牌樓 西面的小方樓和牌樓 殿內(nèi)的極樂世界,彩泥塑像栩栩如生。 極樂世界內(nèi)的彩泥塑像 小西天是重檐四角大方亭。黃琉璃瓦覆蓋,綠琉璃瓦剪邊,攢尖鎏金寶頂,從遠(yuǎn)處就可以看到金光閃閃的亭頂。整個建氣勢磅磅礴,雄偉壯觀,成為北京最大的名亭建筑,還是亞洲最大的古代名亭。 夜幕下的極樂世界 繞過小西天東牌樓向前左轉(zhuǎn)便是萬佛樓景區(qū)。 萬佛樓在極樂世界后,并與極樂世界統(tǒng)稱小西天。前為普慶門,為三座黃琉璃瓦頂隨墻門。入門南北各有牌坊一座,黃琉璃瓦頂,南面牌坊南向額為“大千輪置”,北向額為“滿萬曇霏”,北面牌坊南向額為“聚諸福德”,北向額為“現(xiàn)大吉祥”。中為萬佛樓,七間,樓高三層,頂層為歇山調(diào)大脊,各層皆為黃琉璃瓦綠剪邊瓦頂,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為慶祝其母孝圣憲皇后八十壽辰而建。而王公大臣紛紛鑄佛先獻(xiàn)壽,統(tǒng)計近萬,故而名為“萬佛樓”。萬佛樓前左面樹寶幡竿,右面立石幢,幢北面鐫刻乾隆“御制庚寅萬佛樓瞻禮詩”,幢東西南三面,刻清字、蒙古字、西番字。樓之東為寶積樓,鬟輝樓。 199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此處淪為日軍司令部,樓中金佛盡被掠奪,后此處漸荒廢,1953年,北海公園利用萬佛樓區(qū)域開辦露天電影,岀于安全考慮,拆除了搖搖欲墜的“大千駐輪”牌樓。1959年萬佛樓改為倉庫;1965年因破舊不堪,當(dāng)時財力匱乏,且又不被重視,而被當(dāng)作危房拆除,據(jù)說遺留下的部分青白石料在1970年被用于天安門的第二期翻修工程。1987年萬佛樓前西側(cè)的乾隆御制“萬佛樓成瞻禮詩碑”移至極樂世界建筑群萬年;2010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萬佛樓遺址進(jìn)行考古挖掘, 萬佛樓,今只存普慶門、寶積樓和妙湘亭,曾經(jīng)雄偉氣派的萬佛樓,我們只能從老照片中尋覽它的風(fēng)姿。 2019年9月26日首次開放。 萬佛樓老照片 露天陳設(shè)器物座,用于擺放青銅器、奇石、銅香爐等。 萬福樓前東側(cè)幡桿之夾桿石,是藏傳佛教寺院布局中的特色標(biāo)志。 此件夾桿石,二龍,足五爪,與云海之間戲珠,具有典型的清乾隆時期風(fēng)格。夾桿石的作用在于可以使幡桿根基更加穩(wěn)固。 寶積樓,為萬佛樓的東配樓,兩層五開間,占地218平方米。據(jù)同治、光緒年間內(nèi)務(wù)府《陳設(shè)檔》記載,寶積樓與鬢輝樓共供奉佛像約一萬六千尊。 萬佛樓景區(qū)西側(cè)有座妙相亭,為保護(hù)一座佛塔而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亭的底平面呈“亞”字形,由48根直徑50多厘米的紅漆圓柱支撐。上面為八角形重檐攢尖頂,灰筒瓦,綠剪邊,綠琉璃寶頂,此亭雕梁畫棟,裝璜富麗,結(jié)構(gòu)精美巧妙。亭內(nèi)有座佛塔,位于亭的中心,此塔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全部用漢白玉石雕筑,塔高6.88米,石塔基座是十六角形的須彌座,下枋上雕有海浪和假山石,上枋上雕有纏枝西番蓮,須彌座的束腰部分雕雙龍戲珠和云文圖案,塔身的每面各雕一位羅漢像,每位羅漢像上方鐫刻著乾隆皇帝親筆題寫的《御作貫休畫十六應(yīng)真像贊》。塔身上有塔檐,檐下雕有騰龍,眼角各雕有獅子頭,塔檐頂上有一層須彌座,上面雕有雙龍戲珠和寶相花等圖案。須彌座上方又有一層檐,外形象一頂唐僧的毗盧帽。塔檐頂上的塔剎是一座小型的覆缽式塔。佛塔上的16尊羅漢像石刻為石刻藝術(shù)中的珍品。因亭內(nèi)十六尊羅漢像儀態(tài)古樸、莊嚴(yán),故被稱為“妙相亭”。 石塔上的十六羅漢像是五代時禪月大師貫休所畫,真跡原藏于杭州孤山的圣因寺內(nèi)。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在第二次南巡時看到了這十六羅漢像,他根據(jù)梵經(jīng)改正了畫上原題的羅漢名,并題寫贊文。后來杭州孤山圣因寺主持僧明水募資,將五代時貫休和尚所畫的十六羅漢像臨摹成石刻,乾隆詔令建塔,把十六羅漢像鑲于塔身。 走岀萬佛樓景區(qū),緊鄰的就是闡福寺。闡福寺位于北海公園西北角,前身是明代的“太素殿”,是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1458年修建的一座避暑行宮,清廷入住中原后,歷代皇帝也在此避暑滬逍遙。清乾隆七年(1742年),曾作為先蠶壇的蠶館,清孝莊皇后死后曾在此祭奠。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尊生母之愿,下令改為喇嘛寺,要求仿河北省正定縣隆興寺規(guī)模模,踢名闡福寺。 闡福寺,是淸代皇帝進(jìn)行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 闡福寺包括牌樓、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佛殿等。如今牌樓已經(jīng)無存了,但上面所嵌的乾隆御筆福田石刻卻保留了下來,現(xiàn)陳列在大佛殿遺址展廳內(nèi)。 闡福寺坐北朝南,山門前曾有四柱九樓牌坊一座(已無存),綠琉璃瓦頂,山門三間,歇山調(diào)大脊,黃琉璃瓦綠剪邊。山門內(nèi)為天王殿,歇山頂黃琉璃瓦綠剪邊,殿后額為“宗乘圓鏡”,聯(lián)為“妙華普觀無窮境;慧日常懸自在天”。東西有鐘鼓樓,二層三間,上檐為歇山頂,上下檐均為黃琉璃瓦綠剪邊頂。 進(jìn)入闡福寺大門后,左右兩邊是鐘樓和鼓樓,但這里的鐘、鼓樓與一般的寺廟是有區(qū)別的,闡福寺的鐘鼓樓是兩層三室,上檐是歇山頂,顯示皇家廟寺的與眾不同。 這座是鐘樓。 鼓樓 進(jìn)入山門看到的是天王殿,單檐歇山的屋頂,綠黃色的琉璃瓦,綠剪邊。 天王殿后面的匾額為“宗乘圓鏡”,聯(lián)為“妙華普觀無窮境;慧日常懸自在天”。 大佛殿前東配殿 大佛殿的西配殿 闡福寺的正殿叫大佛殿(已無存),這是遺址。大佛殿供奉著六面千手千眼佛,其佛身是由整株金絲楠木雕刻而成,上面鑲嵌各色珍寶。相傳慈禧太后每遇年節(jié),常到此拈香拜佛??上У氖?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其正殿大佛身上的珍寶被日法俄軍盜挖一空。1919年,由袁世凱衛(wèi)隊改建的消防隊在大殿內(nèi)做飯引起大火,大佛殿、后殿八方亭全部燒毀。 大佛殿的老照片 大佛殿遺址后,是現(xiàn)代的建筑,是闡福寺大佛殿展室,東西有廂房。 東西廂房與玉蘭花相映襯 歷史上,閘福寺大殿與萬佛樓遙相呼應(yīng),構(gòu)成了北海北岸一道壯麗的風(fēng)景。這里是禮佛場所,又是皇家園林。既有寺廟的莊嚴(yán),又有園林的雅致。它們與瓊島白塔隔池相望,讓整座北海置身于佛國世界之中。如今闡福寺、萬佛樓遺址對外開放,人們可以更近距離地觸摸到那段歷史。 走出闡福寺,對面就是五龍亭。 五龍亭建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清代屢有修葺。此處原是明代太素殿的舊址,清代順治八年(1651年)拆除太素殿,改建為五座亭子。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將木制弧形橋改為石橋,并安裝了青石欄板、柱子。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欄板、柱子遭八國聯(lián)軍破壞,(1974年)照原樣予以恢復(fù)。 五龍亭伸入水中,五亭俱為方形,并且按照前后的方位錯落分布。 五龍亭,中間亭子最大,稱龍澤亭,為皇帝休息時所用。屋頂為重檐攢尖頂,下方上圓,寓意“天圓地方”,象征著皇帝的權(quán)力是至高無上的;右邊兩亭為“澄祥”、“滋香”,澄樣亭為重檐,滋香亭為單檐;左邊兩亭為“誦瑞”、“浮翠”,與左邊相同。整組建筑以左右對稱的方式安排,且不同建筑的設(shè)置也充分顯示了皇權(quán)等級的區(qū)分。 五龍亭皆為綠琉璃瓦頂,黃瓦剪邊,檐下梁枋施小點金旋子彩畫,絢麗多彩,金碧輝煌。龍澤、滋香、浮翠三亭石岸下有單孔石橋一座,通向北岸,每座亭正面檐下各懸華帶匾一方。 龍澤亭 龍澤亭的藻井 這是另外四個亭的藻井 玉亭之間由橋與白玉石欄桿相連呈S形,如同巨龍,古稱龍亭。 當(dāng)年,中間龍澤亭專供帝后們釣魚、賞月、觀焰火,其余四亭是文武官員陪釣之地,。清人詩日:液池西北五龍亭,小艇穿花月滿汀,酒渴正思呑碧海,閑尋陸羽話茶經(jīng)。 原是帝后釣魚賞月游樂的地方,如今是人們眺望白塔及北海湖光山色和休息的地方,亭子里有唱歌跳舞的老人和蹦跳的孩子,歡歌笑語,情意盎然。 鐵影壁為元代遺物,呈棕褐色,由中性火山塊礫巖雕成,因顏色和質(zhì)地似鐵,故稱鐵影壁。壁高1.89米,長3.56米,兩面淺雕云紋異獸,刻工古樸渾厚。鐵影壁原是建德門今德勝門外一古廟前的照壁。明初,此壁被移到德勝門內(nèi)護(hù)國德勝庵前,今鐵影壁胡同內(nèi)。民國三十六年(1947)壁身移至北海公園。1986年北海公園從鐵影胡同找回基,從而使這一文物得以復(fù)原。 穿過五龍亭繼續(xù)向前走,來到了快雪堂。 快雪堂依山而建 快雪堂位于北海公園北側(cè),在闡福寺的東側(cè)。大門掩映在高大樹木之間,不是十分引人注目。始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北高南低,隨山就勢而建,古樸而幽靜,占地2900平方米,為庭院式格局。庭院獨有的重檐垂花門、景窗、臥角廊和抄手游廊與各大殿相連。 做為帝王行宮原本只有一座兩進(jìn)園,分別為澄觀堂、浴蘭軒。后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帝收到臣下進(jìn)獻(xiàn)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貼)愛不釋手。乾隆便命人將諸多名人書法刻于石上,并親書快雪堂記。 為收藏48方書法石刻,在兩進(jìn)院的基礎(chǔ)上,增建了快雪堂,就此這座行宮變成了三進(jìn)院落。 快雪堂大門上有末代皇帝溥儀的御弟溥杰題寫的快雪堂書法博物館匾額 快雪堂歷近幾百年依然風(fēng)韻不減,門上雕刻還是那么的油潤精美,發(fā)出青銅一樣的光澤,特別是扁框里的蝙蝠造型非常獨特優(yōu)美! 快雪堂三進(jìn)院落,從前到后分別為澄觀堂、浴蘭軒、快雪堂。這組建筑是根據(jù)地勢南低北高隨山就勢而建,古樸幽靜,庭院式建筑,有重檐垂花門、景窗;有回廊、臥角廊、抄手廊與各大殿相連,院落三季有花果,四季常青綠,精巧別致,玲瓏剔透。 快雪堂東西兩側(cè)的游廊內(nèi)嵌有晉代至元代二十位書法家八十篇墨跡石刻,四十八方,其中王義之的《快雪時晴貼》與乾隆皇帝的《快雪堂記》最為著名。 院內(nèi)蒼松、翠柏、游廊彩繪,最有看點的自然是這四十八方精美石刻。 二進(jìn)院落的主體建筑浴蘭軒,則是乾隆皇帝在祈福大典前沐浴更衣用膳和休息的場所。 4月19日再次來到快雪堂,浴闌軒前的牡丹花已盛開。 第三進(jìn)院落是乾隆帝特批增建的大殿一一快雪堂。大殿用珍貴的金絲楠木修建,沒有油漆,保持了原木本色。由于歲月滄桑,顏色發(fā)站暗,顯得愈發(fā)莊重古樸。大殿前疊高約5米的大型太湖石為山,狀若浮云,石的一面刻有乾隆御筆“云起”兩字,另一面刻有乾隆詩作一首《云起峰歌》?!吧健敝杏叙吠ㄟ^。院內(nèi)樹木高大,四季常青,綠草茵茵,環(huán)境清幽。 丁香飄香映雪堂 這里民國時期曾為“松坡(蔡鍔)圖書館”,梁啟超任館長,所以這里處處有林徽因和粱思成戀愛的足跡和故事,而徐志摩和陸小曼的婚禮也在此舉行。 金絲楠木制作 院內(nèi)的假山有兩塊高大而奇特的太湖石,小的一塊高約4米,大的一塊高約5米,一塊玲瓏,一塊剔透,乾隆皇帝親筆題寫了“云起”二字鐫刻在石的南面中部,并特做了一首《云起峰歌》。在歌中他將此石比做翻騰涌起的浮云,人稱云起石。 云起石 《云起風(fēng)歌》: 移石動云根,植石看云起。 石實云之主,云以石為侶。 滃滃蔚蔚出竅間,云固忙矣石乃閑。 云以無心為離合,石以無心為出納。 出納何不知,離合涉有為。 因悟賈島句,不及王維詩。 快雪堂有回廊、臥角廊、抄手廊與大殿相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庭院式格局。鑲嵌在游廊墻壁上有晉代至元代二十位書法家八十篇墨跡石刻四十八方,其中王羲之快雪時晴貼與乾隆皇帝所做的快雪堂記最為著名。 清代大書法家馬德昭的一筆福、一筆壽、一筆虎。 藏字畫:克己復(fù)禮,修身正心。獨占鰲頭。 風(fēng)竹:莫嫌孤葉淡,終究不凋零。 雨竹: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 快雪堂外梅花香 來北海公園一定要來快雪堂親眼目睹快雪時晴帖,這里是藝術(shù)的殿堂,書法的瑰寶。 快雪堂后山的右邊就是九龍壁。九龍壁是影壁,傳統(tǒng)建筑中用于遮擋視線的墻壁,北海的九龍壁兩面有龍,升降各異,為琉璃磚燒制的紅黃藍(lán)白青綠紫18條七色蟠龍,加上壁上壁頂共有大小蟠龍635條。飛騰戲珠于波濤云際之中,在陽光照射下栩栩如生。中國現(xiàn)存三座古代九龍壁,唯獨這座是雙面壁,最具特色。 九龍壁原大圓鏡智寶殿的影壁,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壁高5.96米,厚1.60米,長25.52米。底座為青白玉石臺基,為城磚而砌。 3月份和同學(xué)游北海公園 從小西天開始,一直到九龍壁,邊看邊走邊拍,用時半天,收獲不小。下次來再去西天梵境看看。 寫個游記目的是游時走馬觀花,閑時閱它。 謝謝欣賞! 歷史資料來自網(wǎng)絡(luò)。 更新于 20小時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