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申月;來源:哲學人生網(wǎng)(ID:zxrsnet) 人生在世,免不了和人打交道,太過計較和過于隱忍都不是絕佳的處世之道。 古往今來,有人精于算計,卻聰明反被聰明誤;而有些人因過于遲鈍白白錯失了機會,最終一事無成。 如何才能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做到真正的處世精明? 在清朝乾隆年間,鄭板橋留下四字傳世名言:難得糊涂。道出了為人處世的精妙之處。
會裝糊涂是為人的善良 揣著明白裝糊涂,是一種能換位思考、體諒別人的善良。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身邊的人做了丟面子的事,旁人一眼看破但最好不要說破。因為場合時機不對,逞一時口快,既會讓人下不來臺,嚴重時還會傷了兩人之間的感情。 有個書生家里很窮,窮苦潦倒時,家里只剩一條完整的棉褲,他和妻子誰出門誰穿。 某天,書生巧遇了他的兩個朋友。這兩人昨天剛見到書生的妻子,正準備寒暄幾句。剛走近,其中一個穿著白衣的朋友打量了一眼書生,直接開口問道: “你這褲子看著眼熟,昨天見令正好像穿著一樣的……” 話沒說完,另外一人便急忙打斷:“昨天是你我二人認錯人了”。白衣男子還想解釋,便被對方拉走了。 路上白衣男子用責備的語氣問對方:“好久不見,怎么不讓我多聊幾句,有難處我們可以幫啊。” 對方嘆了口氣:“他需要幫助會自己開口,你當面這么問他,萬一是他有意隱瞞,之后就很難坦然相處了?!?/span> 正所謂“水深不語,人穩(wěn)不言”。 在處事過程中,聰明人是不會在尚未摸清對方底細的情況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也是一種修養(yǎng)和情商。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要切記“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
與其糾纏不休,不如看清本質(zhì)。 人際交往中有許多臺面下的“潛規(guī)則”。領悟了糊涂的智慧,不為一時得失鬧心,也不會因為瑣事煩惱,活得簡單,未嘗不是一種福氣。 孔子被人稱為“圣人”,但他也教人行“糊涂”事。 孔子在東游列國途中,遇到了這樣一件事:有兩個樵夫在路邊爭執(zhí),誰也不肯讓誰。 孔子見狀上前詢問,原來兩人是在爭論一道算數(shù)題。一個樵夫說三七等于二十一,另外一個堅持說等于二十。 兩人見到孔子,便讓他來評理,并打賭輸?shù)娜艘芽沉艘惶斓牟袼徒o另一方。 孔子最后的決定讓人大為不解,他讓說三七等于二十一的樵夫把辛苦砍的柴交給咬定三七等于二十的樵夫。 賭輸了的樵夫很生氣,并指責孔子:“你算什么圣人,這是連小孩子都懂得的算術?!?/span> 孔子坦然笑之:“既然你已經(jīng)知道自己的想法是真理,又何必跟一個不值得的人計較呢?” 聰明的人會將錯誤攬到自己身上,然后尋找適當?shù)臅r機還自己一個清白,才是一種高明的處世方法。
難得糊涂是種境界 與其做愚蠢的聰明人,不如做聰明的笨人。 那些真正精明的人,往往精明得不露痕跡。他們表面上看起來有點兒“笨”,卻能成就一番大事,我們稱贊其為大智若愚。 當然,一個人要做到這些,不僅需要有一定的修養(yǎng),還需要有一定的度量,這也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經(jīng)歷來提升的。 糊涂是一種通透的睿智。![]() 《菜根譚》有云 :
人與人之間相處,需要的是理解、包容和不計較。尤其面對親人和朋友,在處理事情時不妨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有過不去的坎也就邁過去了。 過分地精打細算,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聰明是一種天賦,但聰明的人未必幸福;糊涂是一種選擇,偶然糊涂做人輕松。 人的一生,莫過于一撇一捺之間。歲月斑駁,與其較真,徒增諸多煩憂,倒不如難得糊涂,想得開,放得下,朝前看,方能自在坦然。點個在看,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短暫的生命中,聰明做事,糊涂做人。
作者:哲學君·申月,來源:哲學人生網(wǎng)(ID:zxrsnet)哲學人生網(wǎng),數(shù)百萬人關注的微信大號,反思人生的問題,感悟生活的哲理,追求心靈的自由,享受智慧的快樂。一心問禪經(jīng)授權發(fā)布。 |
|
|
來自: 新用戶95657716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