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yī)案145』郭某,女,病歷號071081。 『分析』 一診時病家的脈證表現(xiàn):頸項強不適,咳嗽,頭暈,口苦干,多汗出,時有發(fā)燒,有脅痛惡心,少腹脹。 1、口苦干、脅痛惡心、頭暈——少陽病為主,兼有太陰問題,考慮小柴胡湯證; 2、頸項強不適、汗出——太陽病中風證,考慮桂枝加葛根湯證; 3、時有發(fā)熱——如果溫度不太高,這還是少陽、太陽問題;如果溫度高,兼有陽明熱證; 3、咳嗽——如果沒痰或者痰比較少,則是少陽問題或者太陽病加杏仁、厚樸即可;如果痰多,則牽扯水毒疾病,可以考慮茯苓杏仁甘草湯證、半夏厚樸湯證; 綜合而言,太陽少陽問題是肯定的,還可能存在陽明熱證、水毒,具體治療藥物有所差異。 胡老此時選擇的是柴胡桂枝湯合半夏厚樸湯,加生石膏、陳皮,據(jù)此推測,病家是太陽少陽問題,同時還有陽明熱證、水毒。 《傷寒論》原文中,柴胡桂枝湯的藥物劑量是小柴胡湯、桂枝湯各一半的劑量,胡老此時使用的是原方劑量,這點需要注意。 二診時發(fā)熱、汗出、惡心等情況消失了,還有咳、頭脹、心下灼熱、反酸、噯氣等。 發(fā)熱、汗出、惡心等消失,說明外在的太陽少陽病沒了,陽明熱證也好了,病家有明顯的心下灼熱、反酸、噯氣,這偏向于太陰陽明合病,考慮是半夏瀉心湯證。 胡老此時在一診處方的基礎上添加旋復花、蒼術、吳茱萸,增加陳皮劑量,外證消失而接著使用柴胡桂枝湯,可能不妥。 三診時心下痛、少腹脹、脈沉細,這屬于太陰病,脈證偏少,具體的方證不好確定。 胡老此時選擇的是吳茱萸湯合半夏厚樸湯、旋復花湯,如此選擇的原因不明了。 |
|
|
來自: 本能學堂a昨年 > 《胡希恕醫(y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