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以德弈強。 譯文:用仁德與強者博弈。 釋評:和更強的強者博弈,仁德的重要才會顯現(xiàn)出來。實力可以不是最強的,仁德的修為卻是不可缺少的。對手是一個卑劣之徒,自己當(dāng)是正義的代表。仁德也是一種實力,它能彌補實力的不足。實力在殘暴中削弱,仁德在博弈中體現(xiàn),只求獲勝而不講仁德,這樣做會失敗得更快。 原文:不敗不悟焉。 譯文:不經(jīng)歷失敗就不會醒悟。 釋評:失敗之人如果多些悟性,就離強者不遠(yuǎn)了。強者都是從失敗中走出來的,把失敗變成一種財富,這是強者高于常人的特殊之處。悟性是最重要的,理性不是必須的,理性讓人循規(guī)蹈矩,悟性使人很快發(fā)生巨變。由弱到強不能以時間長短來判定,若是沒有醒悟,多久也會無果。 原文:人弈堪止。 譯文:人與人之間的博弈應(yīng)該停止。 釋評:博弈消損人力和物力,對博弈的雙方都是一種負(fù)擔(dān),應(yīng)該停止。這是良好的愿望,也是人們的期求。封建官場的博弈多是無謂之爭,完全是出于私心,如果停止了這些,受益最多的是民眾。罷斗是人們希望看到的,苦斗是為官者還在進行的,理想和現(xiàn)實差距甚大,對善斗者要堅決打擊。 原文:自弈無休。 譯文:自我博弈不可休止。 釋評:強者的對手少了,自我就成了最大的敵人。能戰(zhàn)勝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能以己為敵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內(nèi)心的膨脹不易被自己發(fā)現(xiàn),否定自己不易為自己所接受,人性的弱點一旦顯現(xiàn)出來,自我控制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與他人博弈總有怨怪之聲,與自己斗爭能得到所有人敬重。 原文:不弈不強。 譯文:不經(jīng)過博弈就不會強大。 釋評:強者都是博弈中的勝者,不經(jīng)過博弈的考驗,強者的地位得不到承認(rèn)。自封的強者是不存在的,他們滿足于口頭的勝利,一經(jīng)交戰(zhàn)就會現(xiàn)出原形。敢于博弈是成為強者的第一步,不怕失敗是強者必備的素質(zhì),如果過于在乎個人顏面,不愿冒險,那么其人就是外強中干,不可稱雄。 原文:辭利莫求。 譯文:不要求取言辭的銳利。 釋評:在言辭上不可爭勝,能言善辯只是一種技能,人們不該過重地依賴它。言辭不能讓敵人屈服,敵人也不是畏懼人言的,和其博弈,還是要靠實力相拼。求取一時的痛快,不如暫作忍讓,相信言辭之能,不如相信實戰(zhàn)之功。如果沒有實力做后盾,那么任何言辭都是空乏的。 原文:以力弈弱。 譯文:用實力與弱者博弈。 釋評:博弈志在求勝,越簡單越好。強者的實力強大,弱者無法與其抗衡,用實力較量當(dāng)是最可取的。勝之不武的想法會使強者不能發(fā)起直接攻擊,這對弱者是最有利的;弱者極力爭取在實力以外較量,這對強者是最不祥的。姑息養(yǎng)奸是強者易犯的錯誤,忍辱負(fù)重是弱者常用的計謀。 原文:奉之害本矣。 譯文:奉承強者會危害其根本。 釋評:任何強者都是有弱點的,怨恨可以不懼,奉承卻無人能擋。能讓強者自弱的是自我滿足,能讓強者自誤的是自以為是,對強者的外部攻擊難以奏效,尋求突破就要從誘發(fā)強者的內(nèi)變著手了。奉承不會令強者更強,它只會使強者更狂;陶醉于奉承之中,就是行走在刀尖之上。 原文:怨之無傷。 譯文:怨恨強者不會傷害他。 釋評:對強者的怨恨有時是不需要理由的,特別在意他人感想的人是成不了強者的。強者和弱者的對立無處不在,他們之間的差別渭涇分明。怨恨傷害不了強者,傷害的只是弱者自己。強者從不會因弱者的怨恨而收斂自己的行為,這不是他們做事的出發(fā)點。弱者多情,強者寡善。 原文:人敬勿迷焉。 譯文:不要迷戀他人的尊敬。 釋評:人們能尊敬強者,也能詆毀強者。尊敬如果不發(fā)自內(nèi)心,那么就是不真誠的,絕不可信之。強者讓人尊敬的理由多是因為他的實力,一旦實力不在,人們馬上就會換了一副面孔。不以真心待人,得到的只是表面趨從;不知受敬的根源,總有一天會受辱。人敬是偽,人忌是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