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經(jīng)在演講中,提過自己遇到的一件趣事。 有一回她剛上電梯,看到一個小男孩進門就對她喊: “奶奶,你還沒按去哪層呢!” 她沖孩子笑笑說:“謝謝你,奶奶知道了。” 李玫瑾教授說,從這一句話,就能知道這個小男孩不光是媽媽在帶,家里爸爸、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一定有參與育兒。   因為這個孩子話多而且不認生,說明平時他身邊一定有很多人,經(jīng)常跟他說話。話多的孩子,多數(shù)都是這種情況。 相反,那些始終低著頭,不愛說話的孩子,大多數(shù)是因為語言輸入的不夠,所以,表達不出來。 01 
 麻省理工學院曾發(fā)布過一則研究報告,報告中提到: “在同齡人中,愛說話的孩子比不愛說話的孩子智商高出不少。” 這項研究成果一經(jīng)發(fā)布,就引起了激烈討論。 不少佛系父母認為孩子話多話少都是他們的天性,早說晚說、說多說少都應(yīng)該順其自然。 事實上,孩子的語言能力不僅關(guān)乎他們的自我表達,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能力、邏輯思維和書面寫作能力也會受到影響。 “大腦中的布洛卡區(qū)和韋尼克區(qū),分別負責組織和理解語言。在學習和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大腦中相應(yīng)的區(qū)域也會被激活?!?/p>   02 
 細心觀察,國外學校其實非常重視演講、辯論這些語言表達的鍛煉,很多西方學校采取的教學形式都是討論模式,學生參與性很強,無形中鍛煉了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而且,幾乎所有學校都有辯論隊,還有各種選舉,從小就鍛煉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   相反,我們孩子這樣的鍛煉機會比較少,除了幼兒時期有些小主持人班、口才班,進入小學以后往往就一直在刷題,很少有當眾表達、演講的機會。 孩子經(jīng)常見了生人不敢講話?在學校不敢向老師提問?說話思維混亂邏輯不清,總是答非所問? 表達吃力的孩子,其實挺“吃虧”的,詞不達意時很難表達自己的需求。還有些孩子,干脆選擇了沉默,久而久之成了孩子群里的“小透明”,毫無存在感,自信心也很難建立。 03 21世紀最缺什么人才—會講“故事”的人 隨著語言表達能力重要性的日益增強,它已成為孩子語文學習的重要培養(yǎng)目標之一。去年相關(guān)文件中也提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