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不要和事實對抗 人生的痛苦其實有兩層,深層次的就是與身俱來的死亡恐懼。你現(xiàn)在的情緒皆是源自那里,我稱之為“真恐懼”;淺層次的就是“假恐懼”:對真恐懼的恐懼,就是不肯面對真恐懼,不愿意接受此世的事實:有形有相的一切都是有缺憾的,都是無常的,都是會消亡的。 比如,想要身體的長生不老。這個夢人類已經(jīng)做了幾千年了,到現(xiàn)在也沒有人實現(xiàn)過。 比如,想要事事圓滿魚與熊掌兼得。可惜在這個世界里,每樣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沒有任何一件事物能夠完全讓你稱心如意。 比如,想要一個人滿足你的所有要求。那怎么可能?任何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任何人的表現(xiàn)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比如,想要改變過去的事情,嘴里總是念著:如果當初如何如何就好了。這個問題可以講一下。 時間機器是人為了改變現(xiàn)在幻想出的一種東西,原理是:過去是現(xiàn)在的成因,把過去改變了,現(xiàn)在就會跟著改變了。但是這句話忽略了一個事實:每一個因就相當于一個整體,不可能再分成幾部分。也就是說,每一刻世界的樣子,就是一個因。所有人的行為都是緊密聯(lián)系密不可分的,都是因的組成部分。 比如,你賣了一只股票,結(jié)果第二天就漲了,于是你后悔莫及。但是,要知道你的交易也是屬于后來出現(xiàn)上漲的原因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哪怕你只買賣了一手。也就是說,如果你不賣,可能后面就不會漲。所以如果你乘時間機器回到過去,更改了自己的買賣,后面的結(jié)果是不是上漲就難說了,反而可能會出現(xiàn)下跌??傊?,不會是你現(xiàn)在看到的樣子。 所以,感到懊悔其實是認同了錯誤的認知: 可以改變部分原因仍然帶來相同的結(jié)果。 這和不勞而獲有異曲同工之處。不勞而獲相當于這個認知:我不做出改變,就能得到不同的結(jié)果。 沒有人能更改事實。你可以忽視它,掩蓋它,否定它,但決不可能改變它。因為事實就是相當于已經(jīng)發(fā)生了的事情,而在這個世界里,過去的事情是無法更改的。所以對抗事實只能帶來痛苦。 和事實對抗的表現(xiàn)常見的有: 1 害怕犯錯,千方百計美化事實。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況出現(xiàn),當別人向你詢問某件事,了解某種情況時,你不是坦率說明你知道的,而會先思考怎么說對自己最有利。 比如下面的對話,常常發(fā)生在我和學員之間。 我:請問,你這個行為的動機是什么? 學員:我不應該這樣做。 我:請問你這個行為的動機是什么? 學員:行為動機應該是出于平等心。 我:我沒有說你這個行為是對是錯。請問,你的行為動機是什么? 學員:為了......為了幫助他吧? 我:請問,你是否在行為之前停留一下,感受行為的動機? 學員:那天他很著急,所以我就...... 我:請直接回答我的問題,你是否在行為之前停留一下,感受行為的動機? 學員:我不是有意的,我就是...... 我:請只回答是或不是,你當時停下來感受了嗎? 學員:......沒......有。 我:你為什么不直接回答? 學員:我害怕你批評我。 我:我為什么要批評你?我只是在問你行為的動機,幫你看到問題的原因。所以我需要事實情況,我為什么要批評你? 學員:我沒有停一下,是做錯了。做錯了就會被批評。 我:請記住,行為對錯的標準是依據(jù)你的需求而定。錯不錯,要由你的需求說了算,和我無關(guān)。我能做的,永遠只有一件事:幫你看到真相。 害怕犯錯誤,害怕承受犯錯誤帶來的痛苦,所以不愿意承認事實。但是不承認你就能舒服了嗎?其實承認了你反倒會感到輕松。就像那些逃犯在被抓之后,不約而同地說“終于可以好好地睡一覺了”。與謊言相伴的日子,沒有好日子。 2 不是用事實作為行為依據(jù),而是根據(jù)自己的感受,或者外人的表現(xiàn)。 人們常犯的錯誤就是把自己的感受當做好壞對錯的標準。讓自己感到舒服的就是好事,正確的事;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就是壞事,錯誤的事。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這個舒服的感受,是此刻的還是將來的? 很明顯,此刻讓你感到舒服的,不一定是好事。比如吸毒。真正對你有益的做法,往往是此刻令你不舒服的。比如堅持鍛煉就會身體強健,但是沒人能否定鍛煉是很辛苦的。這就是“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話的體現(xiàn)。白吃的午餐,現(xiàn)在讓你感到舒服,過后可能會讓你付出更大的代價,那時候你還是無法舒服的。 這個世界永遠是苦樂參半的。先甜后苦,還是先苦后甜,也是你的選擇。 所以,此刻的舒服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舒服,是否能夠作為好壞對錯的標準,是不確定的,不是事實,自然不能作為行為的依據(jù)。 還有一個錯誤就是:用別人的表現(xiàn)作為自己行為的依據(jù)。 不是總有人這樣講嗎:他怎么對我,我就怎么對他。這里的問題仍然是:你對他的判斷,是符合事實的嗎?確定不會出錯嗎? 判斷一個人的行為要依據(jù)行為動機,不能依據(jù)行為表現(xiàn)。但行為動機是屬于內(nèi)在層面的,是無形無相的,是他人無法看到的。所以如何確定你的判斷就是對的呢?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好心當作驢肝肺”這樣的話不都是從生活中總結(jié)出來的嗎? 3 把自己看到的、認為的,不加以驗證就等同于事實。 這就是自以為是,是即指事實。你看到的,不確定是全面的;你認為的,如果沒有經(jīng)過實踐本來就不是事實。把它們作為行為的依據(jù),自然可能還是錯的。 上述都是對抗事實的表現(xiàn)。和事實對抗,也許一時半會能感到自得,因為事實不會說話,你就認為自己是對的,它也不會反駁。但最后你一定會輸?shù)靡粩⊥康兀腿缤e言總會有被揭穿的一天,同時維持謊言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常講的“活在當下”,就是指以事實做為行為依據(jù),而不是你的認知。如果把“世界是真實的”作為前提,“活在當下”就相當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具體的事情上和有效的思考上,而不是無謂的思考,即:思考的內(nèi)容與目前做的事情無關(guān),與自己的需求無關(guān)。 比如,做事就專注于此刻的做法,而不去想什么“這樣做會有什么結(jié)果”“如果結(jié)果不好會怎樣怎樣”......結(jié)果應該是你早就有預設(shè)了才開始做的,做了之后再思考就沒有意義了。就好比你確定了一個目的地開始前進,走著走著又想“我是不是應該到那里去”“那個地方好不好”......那還不如先停下來想清楚再走。 比如,時?;叵脒^去感到懊悔,整天念叨“如果當初......”。你想再多當初的事情也無法更改了,只會給自己添堵。難道你想要的就是讓自己難受嗎?如果你確定就是想感受那股難受勁,那也可以。 確定的需求可以相當于事實。所以,如果你確定要通過思考獲得某種感受,比如做白日夢可以讓自己覺得舒服;用假設(shè)的說法滿足自己的領(lǐng)導欲,“要是我當總理,我會......”;玩各種思維游戲可以獲得樂趣......只要你確定那是你的需求,那么那些思考就是有效的;如果你不確定,那些思考就是無謂的,對你的實際生活沒有任何幫助。 一切應該從事實出發(fā),但現(xiàn)在有一個問題是: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是事實?!拔掖_定不知道什么是事實”,這也是一個事實。既然不知道,那就首先要去認清事實。認清事實有兩種做法: 外在層面用行為去實踐,所以才有不撞南墻不回頭,不到黃河不死心的說法。發(fā)現(xiàn)南墻確實撞不倒,黃河原來就是這個樣子,你就踏實了。 內(nèi)在層面通過接納感受直接去看潛意識,潛意識的認知都是對事實正確的認知。這樣做可以幫你節(jié)省無數(shù)的光陰。 總之,你現(xiàn)在活在虛假的虛假中,所以承受著雙倍的痛苦: 此世本來就是萬般皆苦,世事無常,已經(jīng)是痛苦的;你還要否認這些,以為自己能好過一點,其實只會更痛苦。 所以想要擺脫痛苦,第一步要看清虛假中的相對真實,承認自己活在虛假中,消除虛假的痛苦,即和事實對抗的痛苦。等你甘愿承認上面所言的事實了,你的日子就能好過一半了。 然后再借相對真實走向真實,化解真實的痛苦:與身俱來的死亡恐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