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nbsp; “不間于”是說人們對于這件事沒有異議?!靶⒃臻h子騫!”,孔子引用他人對閔子騫的評價,然后給出自己的評價“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遍h子騫是孝子,典故《鞭打蘆花》或能體現(xiàn)其孝:繼母給親子用棉花做棉襖,而用蘆花做閔子騫做棉襖。父親無意中得知此事,決定休妻,被閔子騫攔住,對其父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所以才會有“人們對其父母、兄弟說閔子騫是孝子沒有異議?!蓖ǔR粋€人被繼母如此對待,往往會是先向父親告狀,而閔子騫卻恰恰相反。為什么他會如此呢?這就是閔子騫的思維角度與普通人不同。 所謂思維角度就是格局和尺度。假如一個人將自己的格局和尺度定義為“我”,那么他評價世界上的人好不好,不是看他人對社會的貢獻,而是看他人對“我”好不好。樊登老師的這個定義非常好。不同的格局帶來不同的視角,賦予我們不同的角色。如果每個人的格局都能夠跳出“我”的范圍,那么每個人都是“賢者”。其貢獻可以是一個村、一個縣、一個市,甚至一個國家、整個世界! 活到老、學(xué)到老。雖然現(xiàn)代社會無法再教育世人像閔子騫那樣行孝道,但起碼我們可以學(xué)習(xí)擁有他那樣的格局。 ![]() |
|
|
來自: 幸運阿木 > 《學(xué)習(x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