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代最熱心于音樂、歌舞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他多情多義,對于音樂癡醉而沉迷,以至沉溺其中,幾乎不能自拔,歡樂系之,悲憤系之,感嘆系之,生命系之。 李隆基最喜歡演奏的樂器是笛子和羯鼓,尤其對羯鼓更覺適意。 據(jù)說,李隆基性情豪邁,因而不喜歡柔慢輕盈的琴聲,琴聲從容不迫遠不如羯鼓令人歡 快而振奮。 有一次,李隆基命人彈琴,曲未終就有點不耐煩了,吩咐打發(fā)樂人走,并喝令內(nèi)官:“快叫花奴(寧王之子),拿羯鼓來,為我解穢!” 看來李隆基對于琴已經(jīng)如對穢物一般的厭惡了。 李隆基執(zhí)政時,宰相宋璟也喜好羯鼓,君臣有時在議政之余談起羯鼓的質(zhì)量和擊法。  宋璟形容擊鼓:“頭如青山峰,手如白雨點。山峰意為不動,雨點意為碎急?!?/p> 教坊藝人呂元真擊鼓最絕,頭上放一個水碗,曲終而水不傾動。 李隆基在藩邸時就聞知呂元真的技藝,多次派人召他演奏,而呂元真卻自恃才高,多次拒絕這未來天子的邀請。 李隆基心中銜恨,報復(fù)的手法是令呂元真終身沒有職位,而呂的同事則均受爵命。 內(nèi)廷歌舞場中,李隆基經(jīng)常是樂隊中的一位成員。  當教坊女藝人謝阿蠻舞蹈李隆基創(chuàng)作的《凌波曲》時,往往是寧王吹玉笛,李隆基擊羯鼓,楊貴妃彈琵琶,馬仙期擊方響,李龜年吹篳篥,張野狐彈箜篌,賀懷智擊板。 賞花宴上花酒飄香,李隆基曾一旁吹笛,為楊貴妃甜潤的歌聲伴奏。 當時牡丹盛開,李隆基和貴妃在興慶池東沉香亭前賞花觀玩,乘興即召來梨園弟子中的十幾位高手,以歌詠花。 楊貴妃的歌聲很柔美,時稱宮中第一歌者的李龜年手持檀板,在樂人的吹奏下正要一展歌喉,李隆基止住他,說:“賞名花,對妃子,哪能用舊樂詞?” 遂命李龜年持金花箋,宣翰林學(xué)士李白呈獻新詞。 李白便寫了《清平樂》三首,李龜年奉上,李隆基命梨園弟子調(diào)弦配曲,催李龜年演唱。 楊貴妃含笑手持玻璃七寶杯,酌西涼州葡萄美酒,情意飽滿,出而領(lǐng)唱。 李隆基無限高興,立即拿過玉笛吹奏。貴妃邊飲邊歌,酒酣歌酣, 柔情百轉(zhuǎn)。李隆基伴奏著也不忘調(diào)情,每次曲盡將終,便故意拖長笛聲以媚之。 笛子是李隆基制曲的工具,他經(jīng)常是按笛創(chuàng)作新曲。 一次坐朝時,高力士發(fā)現(xiàn)李隆基不停地用手指上下不斷地按腹,有些奇怪。下朝以后,高力士問李隆基: “陛下總用手指按著肚子,是不是圣體欠安?”  李隆基回答說:“不是,昨天夜里我做了一個夢,夢中游玩月宮,月宮中的仙子讓我聽上清樂曲,清越婉轉(zhuǎn),悠揚動聽,真正是人間聞所未聞。我聽得沉醉了,聽完合奏以后,仙子送我回宮,奏曲凄楚動人,余音在耳。我回宮后,用玉笛演奏,竟奏出了全曲,坐朝的時候,怕忘記了,便懷揣玉笛,時以手反指上下尋,不是不安?!?/p> 高力士請求聆聽李隆基此曲,李隆基欣然吹奏。吹罷,高力士問其名,李隆基笑說:“曲名 《紫云回》”。 李隆基喜好仙術(shù),他制曲據(jù)說常受夢中神仙的啟示,抑或說是神仙傳授。 《紫云回》是如此,《凌波曲》也是如此。 李隆基在東都洛陽時,白天做夢,夢見一位女子容貌秀麗,頭梳交心譬,身穿大袖寬衣,翩翩來到御床前下拜。 李隆基問她:“你是何人?”該女回答:“我是陛下凌波池中的龍女,衛(wèi)宮護駕,我實有功,如今陛下洞曉鈞天樂曲,乞賜一曲,以光族類?!?/p>  于是,李隆基奏了一支新曲,龍女再拜而去,醒來后,李隆基記下夢中的新作,名《凌波曲》。 唐代最輝煌的舞曲《霓裳羽衣曲》也是李隆基神奇般的創(chuàng)作出來的,其過程十分玄妙。 據(jù)說,李隆基登上三鄉(xiāng)驛,望女山,忽感光陰易逝,人生短促,神心向往著極樂無憂的神仙生活?;貋硪院螅盥』鶕?jù)這種感受,創(chuàng)作了《霓裳羽衣曲》。 還有一種傳說是,被李隆基請到宮中向他傳授神仙術(shù)的大師羅公遠,在天寶初年某個八月十五日夜晚宮中賞月之際,對李隆基說:“陛下愿從臣作月中漫游嗎?” 說著,取過一個桂樹枝,向空中擲去,化成了一座白銀似的天橋,羅公遠請求李隆基與他一道登臨此橋。 行至數(shù)十里,眼前出現(xiàn)了美麗壯觀的宮室。羅公遠告訴李隆基,這就是月宮。 這時,有仙女數(shù)百人在廣庭上歌舞,李隆基被美妙的音樂吸引,走上前問:“這是什么曲子?” 對方回答:“是《霓裳羽衣曲》”。 李隆基將曲調(diào)密記心中,回到皇宮,銀橋神秘地消失。 自此,《霓裳羽衣曲》被李隆基由天上帶到了人間。 這個美妙的故事可能是創(chuàng)作時的夢境,也可能是浪漫的李隆基自己編造的。 《霓裳羽衣曲》完成數(shù)年后,西涼府都督楊敬述進獻了一支印度《婆羅門》曲。 李隆基覺得此曲與《霓裳羽衣曲》有相合之處,正是夢寐以求。于是,將《婆羅門》曲揉進了《霓裳羽衣曲》中,成了一部完美的舞曲。 楊貴妃入宮以后,對該曲進行了再創(chuàng)作,并配上舞蹈。 由于貴妃入宮時是以女道的身份,因此,舞蹈的服飾、道具用上了道教的羽服、幡節(jié)。此舞就成了楊貴妃的最得意之作,楊貴妃以此認為成就蓋過了趙飛燕。 《霓裳羽衣舞》確實是唐代宮廷樂舞的杰作,由于此曲失傳已久,因而它的美妙之處無從形容。 唐詩人白居易有幸在此樂舞出現(xiàn)約一百年以后于憲宗朝觀賞它,便興奮地寫下了《霓裳羽衣歌》,現(xiàn)節(jié)錄如下: 我昔元和侍憲皇,曾陪內(nèi)宴宴昭陽。 千歌百舞不可數(shù),就中最愛霓裳舞。 舞時寒食春風天,玉鉤欄下香桉前。 桉前舞者顏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 散序六奏未動衣,陽臺宿云慵不飛。 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 飄然轉(zhuǎn)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 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裾時云欲生。 煙蛾斂略不勝態(tài),風袖低昂如有情。 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 繁音急節(jié)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 翔鸞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 李隆基做了四十年的太平天子,其音樂歌舞天賦在中國的帝王群中是獨一無二的。 他的創(chuàng)作名曲雖有些玄妙,似是神授,實際上是他天才的創(chuàng)作欲望在夢境化作了真實,就是說是他自己天才地創(chuàng)作的。 《羯鼓錄》中記載說: 玄宗洞曉音律,天資聰穎,凡是管弦,都能極盡其妙,制作曲調(diào)也是隨意就成,沒有約束,曲調(diào)音律都極合節(jié)拍。玄宗的音律造詣之高,即便是古代的著名樂師夔和師曠也比不過他。 夔、師曠是古代的音樂家,這應(yīng)該說是很中肯的。  然而,歌舞升平日久,懈政之下招致烽煙四起,王朝危在旦夕。 李隆基準備奔蜀,路途遙遙,心亂如麻。李隆基自忖歡歌樂舞不可復(fù)得,再一次登樓置酒,命樂人彈唱,樂工彈唱,樂工彈琵琶,美人歌《水調(diào)》,唱盡歌罷,李隆基準備離去,又戀戀不舍,徘徊于歌樓酒席間,感慨不已。 李隆基忽然問詢旁人,樓下是否還有擅長歌《水調(diào)》曲子的?這時一個少年領(lǐng)悟其意,自薦獻歌一曲,便唱道: 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 不見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 此曲唱出了李隆基此時的心境。李隆基潸然淚下,感嘆詞作者李嶠為真才子,不待曲終,便凄然離去。 逃奔蜀地的路上,貴妃被賜自盡,李隆基懷念愛妃,寫下一曲《雨霖鈴》,命張野狐記下來。 這也是他給自己曾經(jīng)的愛人楊貴妃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 
|  | 
來自: 歷史與健康 > 《連環(huán)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