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唐·杜牧 今天是2022年4月5日, 壬寅虎年三月初五,星期二 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 《歷書》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span> 清明節(jié)與清明在同一天,中國人的節(jié)日里,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的,只有清明。 ![]() 清明來歷 清明節(jié)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雖然作為節(jié)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jié)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 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 “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 《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span> 清明,不僅緣于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凈,也緣于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于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 約在唐代時,清明節(jié)融合了上巳節(jié)踏青的內(nèi)容,由于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順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也是轉換心情的一種方式。 唐代大詩人王維有詩云:“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宋代沿續(xù)了前代的寒食清明習俗,清明節(jié)成為了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唐代時,寒食清明放假四天,后來沿續(xù)到七天。宋代時規(guī)定放假七天??梢娗迕鞴?jié)歷來被人重視。 至此,清明節(jié)成為融合“節(jié)氣”與“節(jié)俗”的綜合節(jié)日,既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也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之一,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 清明三侯 一候桐始華 此時桐樹開始開花。純白的桐花迎風開放花開花謝、幾許年華。 ![]() 二候田鼠化為鴽 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喜愛陽氣的鴽鳥開始出來活動。 田鼠為至陰之物,鴽鳥為至陽之物。 田鼠化為鴽,意指陰氣潛藏而陽氣漸盛。 ![]() 三候虹始見 虹為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 ![]() 清明習俗 祭祀 杜牧詩云: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在這一天,我們?yōu)橄热藪吣梗仁嵌Y敬祖先,不忘前人的偉大奉獻;也是慎終追遠,寄托后人的無限哀思。 ![]() 踏春 高田二麥接山青,傍水低田綠未耕。桃杏滿村春似錦,踏歌椎鼓過清明。 清明時節(jié),除了掃墓。另一項重大活動就是踏春了。四月春回大地,各地春色正好,我們既要緬懷先人,更要把握當下。 ![]() 插柳 諺語云:“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白首?!?/span> 在古人的觀念中,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因此,清明插柳戴柳,主要是為了辟邪之用。 ![]() 放風箏 四月,春暖花開。 人們會把自己的疾病和苦難寫在風箏上,待風箏飛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隨風而去。 所以,放風箏除了是一種娛樂活動外,更有祛除晦氣之意。 ![]() 植樹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 在清明節(jié)時,人們多喜種松樹柏樹于墓前,以寄托思念,讓逝去的親人有一個歸宿,讓在世的人有思念的寄托。 ![]() 清明食物 青團 清明時節(jié),江南一帶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 青團,用艾草汁或者是漿麥草的汁,拌進糯米粉里,再包裹進豆沙餡兒,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 ![]() 清明果 安徽、江西等我國南方省份多在清明節(jié)吃清明果。 清明果和青團相似,但略有不同。其一,清明果多為餃子型。其二,清明果里面的餡多為五香干、筍干等,是咸的;青團則是以豆沙甜口餡為主。其三,清明果通常用鼠曲草,而青團喜歡用艾草。 ![]() 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艾粄是清明節(jié)客家人必備的傳統(tǒng)小食。和青團的原料一樣,也用糯米,艾草汁。形狀上略有不同,多會壓成扁圓狀。 ![]() 子推蒸餅 俗稱蒸餅,是山西地方的傳統(tǒng)食品,據(jù)說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子推蒸餅,相傳是寒食節(jié)流傳下來的一種熟食,人們?yōu)榱思o念忠誠堅貞的介子推,就在他死的這一天,不舉煙火,也不進熱食,所以這一天便被稱為寒食節(jié)了。 ![]() 螺螄 清明前后,螺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鞭r(nóng)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 ![]() 粽子 看到粽子,你是不是不禁會懷疑是不是跑錯了場? 然則并沒有,要知道,最開始吃粽子不是端午,而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 現(xiàn)在,塘棲、長興、吳江一帶仍盛行清明吃粽子的風俗。俗話說“清明粽子穩(wěn)牢牢”,“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 桃花粥 除了上面幾種流傳至今的清明傳統(tǒng)美食,古人還會在清明節(jié)以新鮮之桃花瓣煮粥,熬成一碗桃花粥。 唐馮贄《云仙雜記》詩云:“洛陽人家,寒食裝萬花輿,煮桃花粥?!?/span> ![]() 清明,人間天上共安康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清明祭掃,更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習俗。 在中國人的生命里,祭祖,是為了記住。記住你的姓,記住你的名字。記住你從何而來,記住你又為何而出發(fā)。唯有記住過去,我們才能看清明日的去向。 我們在祖先的墳前除草祭掃,放上供品,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捧花,低聲細訴對親人的思念。 中國人祭祖,或許相信的不是鬼神靈魂,而是相信親人對我們的愛,是不會消失的,他們只是換了個地方,活在我們心里。 ![]() ![]() 點擊上方關注【詩詞天地視頻號】 清明節(jié)真正的意義,除了勿忘,還有珍惜。 珍惜當下的大好時光,珍惜眼前的親朋好友,珍惜自己的一切擁有。 好好活著,好好活下去,才是對故人最好的祭奠。 將思念化作動力,更加輕松地前行;把牽掛作為根基,化作聲聲的鼓勵;讓別離成為過去,讓未來變得可期。 生活還得繼續(xù),哀思過后,且歌且行,迎接春天,繼續(xù)自己的人生之旅。 做好自己想做該做的事,少留遺憾,才有意義。 細雨紛紛,煙柳垂淚,行人斷魂,是對逝者的緬懷; 萬物生長,惠風和暢,天清地明,是對生者的祝福; 萬物有靈,春發(fā)幾枝,惟愿人間天上共安康。 ![]()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span>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看開當下,心向美好,便可重獲新生。 清明節(jié),點亮【在看】,讓我們?yōu)樘焯玫挠H人送去一盞明燈,愿他們從此沒有傷悲,也愿你我不負當下,幸福余生。 |
|
|
來自: 老井文摘 > 《節(jié)氣、節(ji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