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癥在20世紀40年代,還是一個鮮為人知的疾病,到了20世紀80 年代已盡人皆知,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生命的常見病、多發(fā)病。 據(jù)有關資料講,1995年全世界患癌人數(shù)已高達1750萬人,每年死于癌 癥者達幾百萬人。 如何治療癌癥?一般是外科手術加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或綜合性 治療。能不能用中藥治療?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可以與西醫(yī)結合, 起輔助治療作用,因為中醫(yī)藥可以扶助正氣增強免疫系統(tǒng)功能,從而 延長生命;另一種認為中藥不能治愈癌癥。 筆者自幼酷愛中醫(yī)藥,臨床遇到不少癌癥患者,深感癌癥對人類 健康威脅之大,遂不斷涉諸古籍及現(xiàn)代有關文獻,仍找不到有效方劑, 后得到柏岳同道介紹的一治療瘡瘍腫毒的特效驗方,用于癌癥治療, 收桴鼓之效。其方藥簡而平,無一偏頗克伐之品,補脾益氣之品為主 要成分。 1986年,馬姓某男,胃癌,服此方兩個月,腫瘤消失,至今已15 年仍健在。自此,截至2000年末,筆者共治療癌癥49例,計:肺癌13 例、肝癌6例、胃癌5例、食道癌4例、淋巴癌4例、骨癌3例、乳腺癌6 例、前列腺、子宮、喉、胰腺、結腸、腮腺、膽管、腦腫瘤各1例( 其中乳腺3例、子宮1例、咽喉1例,西醫(yī)確診為占位性病變,在未作 進一步定性前即經(jīng)服藥消失,腦瘤1例已定性為良性)。 以上49例,臨床治愈13例,顯效23例,有效7例,無效6例,總有 效率為87.7%。 療效判定標準:腫瘤消失,或未作復查,但臨床癥狀消失,生活 工作正常,觀察5~20年無復發(fā)者,判為臨床治愈;治療后腫瘤縮小, 臨床癥狀消失或部分消失,超過醫(yī)院預計生存期2個月者,判為顯效 (其中生存1~4年者12例);藥后癥狀改善,超過醫(yī)院預計生存期或 死于合并癥者,判為有效。 上述中醫(yī)藥治癌的臨床實踐說明,中醫(yī)藥是可以治愈癌癥的,而 且在某些癌癥的治愈率和遠期效果上,不低于西醫(yī)手術切除和放化療。 問題在于其治則和組方用藥值得深入研究探討。 目前中醫(yī)中藥治療癌癥的書刊方藥數(shù)以萬計,典型案例也比比皆 是。報道中都涉及到治則和療效,在比較中可以看出,療效的差距主 要由于治療原則和處方用藥的不同。 對中醫(yī)學術,只能先繼承,而后始能談到發(fā)揚。中醫(yī)是實踐科學, 理、法、方、藥首先來自古人,其次源于后世諸家的實踐。 癌———古無此病名,但絕不等于古無此病。大約生于體內(nèi)的, 相當于中醫(yī)的積聚、癥瘕、痃癖諸疾;生于體表的,屬外科瘡瘍之類, 如:外科四大癥之乳巖、腎巖、舌菌、失榮等癥。中醫(yī)理論當奉《黃 帝內(nèi)經(jīng)》為圭臬。 “積聚”一名,出自《靈樞·五變》,稱腫瘤形成的病因病機是 身體虛弱之人,首先是脾胃不好,脾胃功能差,容易遭到邪氣的侵襲, 久而久之乃釀成大患。 金代大醫(yī)學家張元素對積聚的成因及治療的立論是:“蓋積聚癥 瘕,必由元氣不足,不能運化流行而致之,欲其消散,必借脾胃氣旺, 能漸漸消磨開散,以收平復之功。如一味克消,則脾胃愈弱,后元氣 愈虧,故見故者不去,新者復生矣!戒之哉!”這段論述,是主張治 療積聚,當以扶正為主。而扶正,應強調(diào)注重胃氣,要從強健脾胃功 能入手。 關于外科四大癥的乳巖、腎巖、舌菌、失榮諸疾的成因,諸家多 責之于飲食和內(nèi)因“七情”外因“六氣”,惟清·陳士鐸非之。他在 《洞天奧旨》里說:“……但天地六氣無歲不有,人之七情何時不發(fā), 乃有有病,有無病者何也?蓋氣血旺,則外邪不能感,氣血衰,而內(nèi) 正不能拒,此所以六氣之傷,傷于氣血之虧;七情之傷,亦傷于氣血 之乏也。”陳氏的理論,也是本于《內(nèi)經(jīng)》,認為癌的成因,根本在 于一個虛字,至于飲食、七情、六氣只是外因而已。 以上論述,說明先圣后賢,對癌癥的認識是一致的,病因在于虛; 治療立法在于補,重點在于補養(yǎng)脾胃,尤其不能損傷元氣。 元氣稟受于先天,賴后天榮養(yǎng)而滋生。它發(fā)源于腎,藏于丹田, 借三焦之道,通達全身,推動五臟六腑等一切器官組織的活動,為生 命動力的源泉。按現(xiàn)代科學講,它囊括了人體許多重要生理功能。如: 內(nèi)分泌、代謝、免疫……中醫(yī)治病講“整體觀念”,講究陰陽平衡, 即注重生理功能的平衡。前人總結說:“善治病者,調(diào)陰陽而已?!?br> 所以國外學者認為,中國醫(yī)學是“平衡醫(yī)學”?,F(xiàn)代醫(yī)學的新進展,“ 免疫生態(tài)療法”就是這一理論。它實際上落后于中醫(yī)學2300年。因這 一理論早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就已提出,而且是中醫(yī)學的精華所在。 人體健康無病,要靠免疫功能旺盛和生理功能的平衡,所謂“平 則無病”就是這個道理。如果為了治病,所用藥物破壞了這些功能, 就等于是“但治其病,不顧其命”,其結果可能是病沒有治好反而把 命丟了。 明·王履說:“治虛邪者,當顧正氣,正氣存,則不致有害。世 未有正氣復而邪不退者,亦未有正氣竭而命不傾者。”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創(chuàng)“補土派”,他認為“內(nèi)傷脾胃,百 病由生”。脾胃為后天之本,在五行屬土,土為萬物之母,常得沖和 之氣,以養(yǎng)五臟六腑之氣血。如脾胃有損,則五臟六腑之資源匱乏, 且分別清濁之功失權,勢必造成整體功能的衰敗紊亂。特別重要的是 后天元氣,生發(fā)于脾胃。如脾胃功能差,則元氣不足。故治療癌癥, 必從強健脾胃入手。 綜上所述,筆者體會癌癥的病因病機,在于脾胃功能弱。治療立 法當主張扶正,反對克伐。扶正,應側重于脾胃。 著名科學家楊振寧博士曾說過,中國人要拿諾貝爾獎的肯定在中 醫(yī)領域。愿我中醫(yī)界仁人志士共同努力,爭取在不太長的時間內(nèi),能 向世人宣布:癌———這個人類健康大敵,已為中國人、中醫(yī)學所征 服。 本版所刊方劑,請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 ——摘自《健康報》 |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89.實用偏方秘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