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在吉林大學就讀的女兒打來電話,請我“贊助”2000元錢,原因是她要到四川省一個偏遠的山村小學去支教。 我支持女兒,且由衷為她驕傲。在我眼中,從小到大,女兒一直有一種樸素的情結(jié)。 女兒4歲時,我?guī)チ司嗉?0公里外的新疆庫爾勒。在繁華的街區(qū),不論我做什么,她都用那雙又黑又亮的大眼睛注視著我。見我拿出身上的零錢,給了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女兒牽著我的手好奇地問:“爸爸,你為什么給他錢呢?你認識他嗎?” “我不認識他,但他需要幫忙。孩子,我應(yīng)該幫幫他。”我回答。 我曾多次幫助過這樣的人,女兒每次都看在眼里。有一天,還是在那座城市里,女兒用她的小手,把一張1元錢的鈔票遞給了一位行乞的殘疾人:“叔叔,這錢是給您的!” 中午,遇到一位賣報紙的老人,我隨手買了一份晚報。女兒俯在我的耳邊說:“爸爸,你看完可不要扔!” “為什么?” “咱們把報紙再還給那位老奶奶,這樣她還可以再賣一次,就能多掙點錢了?!蔽衣牶笠魂圀@奇,女兒卻望著我笑。 初中后,女兒從來不丟棄自己用過的課本,要么送給連隊的小學生,要么把這些書寄給貧困山區(qū)的孩子們。雖說我們當時的家庭條件不太好,可她從未抱怨過自己沒幾件新衣服。 女兒在快樂中一天天長大。2013年,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了吉林大學。 去年夏天,學校計劃安排一批志愿者到西部地區(qū)去支教。于是,女兒和3位同學結(jié)伴去了四川省青川縣瓦礫鄉(xiāng)小學,她每天為孩子們上歷史、語文和英語課。 女兒把自己支教生活的場景用手機拍了下來,通過網(wǎng)絡(luò)傳給我。原來,那所學校僅有兩位老師,學生都是來自十幾里外的小山村,且全部是留守兒童。由于正值雨季,每天清晨,女兒要和老師們一起接送學生。他們走過一段崎嶇的山路,再幫助孩子們渡過一條小河,以確保他們的安全。傍晚時,女兒負責把幾位學生送回家。那些日子,為了接送學生,她的雙腳泡在水里,踩在一塊塊堅硬的石頭上,磨起了不少血泡。 看到這些,我的眼里噙滿淚水。女兒打電話安慰我:“爸爸,我在這兒挺好的,不會有事的。再過20天我就回去看您,別擔心,您照顧好自己就行?!?/p> 聽著女兒安慰的話語,電話的另一端,我依然在為女兒擔憂,眼前驟然浮現(xiàn)出她4歲時的模樣。于是,我就把當年的故事講給她聽。 女兒說:“親愛的爸爸,我對當年的事記憶猶新。您應(yīng)該知道,當年的1元錢可能會影響我一輩子?!?/p> 從小到大,善良純真的女兒有一種樸素的情結(jié)。她的那份愛心,一直是我的驕傲。 (作者單位:第二師三十七團黨建工作辦公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