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高朝簡歷】 尹高朝,湖北麻城人。大學法學和管理學雙學歷。民商法碩士、政治學博士學位。全國知名傳記作家。黨史、軍史學者。人民文藝家協(xié)會理事、副會長。長期致力于紅色歷史文化的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先后寫作并有多種著述面世。主要著作有:《毛澤東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師》《毛澤東和他的老師》《周恩來和他的老師》《開國領(lǐng)袖和他的老師》《公安部長羅瑞卿》《羅瑞卿警壇風云錄》《赤子毛岸英》《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與黃石》《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與黃岡》;《從大別山走出的共和國將星》系列叢書10部、《國是論衡》叢書11部、《從政鏡鑒》叢書10部、大學教科書《防暴對策學》等共60余部,計2500余萬字。部分作品多次獲各種獎項。《毛澤東和他的24位老師》曾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神州欄目全書連載,《公安部長羅瑞卿》《赤子毛岸英》還改編拍攝成電視劇,在央視熱播。 到處尋新聞,新聞就在眼前;到處找勞動模范,勞模就在身邊。這里要介紹的是一個數(shù)十年如一日寫紅色記實、講紅色故事的學者,一位篤學不倦、礪志研修、潛心寫作、著述等身的“紅色作家”和學問家。他的名字,我們或許并不陌生——尹高朝。 十年磨礪 矢志向?qū)W 尹高朝,原籍湖北省麻城市夫子河鎮(zhèn)人,20世紀70年代國家恢復高制度后走出大山。最初的學歷,是當時的省中專湖北省公安學校,參加公安工作后他常常感覺知識不夠用,并思量著找機會再次進修,深化自己。1989年,他在原單位領(lǐng)導的支持下,以而立之年再次跨進了大學的校門,成為武漢市公安干部學院的一名學員。他異常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遨游在知識的海洋里。當時,他感覺學習內(nèi)容“吃不飽”,又申請到武漢大學攻讀第二學歷——法學專業(yè)。前者在漢口古田四路,后者在武昌珞珈山,雖然每個星期天要碾轉(zhuǎn)乘四五個小時的公交車,來回奔波,但他不以為苦,反倒以此為樂。經(jīng)過三年的努力,終于修完學分,同時拿到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公安管理專業(yè)和武漢大學法學專業(yè)的大學畢業(yè)證書,完成了院校深造、科班攻讀的初步目標,為知識的騰飛插上了翅膀。取得大學雙學歷后,尹高朝又進軍北京,先攻民商法學碩士研究生,再讀政治學博士。為了維持生計,長久發(fā)力,他邊干邊學,以工養(yǎng)文,以商促學,在又一個長達十年的學習和工作中,逐步實現(xiàn)了從一名警察和國家干部(時語)向一名學者的轉(zhuǎn)型…… 與此同時,尹高朝還在平時擠時間抓空檔看書學習,博覽群書。那幾年,他讀過的書頗多、頗雜——既有國學方面的,如《四庫全書》《古文觀止》等;史學方面,如《史記》《資自通鑒》等;傳紀類,如毛澤東傳》《秦始皇》《劉邦》《成吉思汗》等等,可謂海量。
警察工作之余,尹高朝正在刻苦學習,博覽群書 行萬里路 著一部書 書本在默默堆砌成山,知識也在悄悄的升華。讀的書多了,尹高朝萌發(fā)了寫書之念。 象許許多多的中國老百姓一樣,尹高朝景仰作為偉大政治家、卓越思想家和杰出軍事家的歷史巨人毛澤東,更膺服他那戰(zhàn)略家的睿智、哲學家的精深和理論家的才情。在那段時日里,常常有這樣一些問題縈繞在心頭:毛澤東為什么能從一個普普通通的農(nóng)家子弟脫穎而出,最終成為領(lǐng)導中國人民走向獨立與富強的偉大領(lǐng)袖?成為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中高高聳立的脊梁?成為一位舉世矚目的歷史巨人?他有限的人生為什么能成就那么大的功業(yè)?…… 這些神秘的謎團,吸引著好奇的青年去叩問、去探索、去追尋。他曾花費兩年時間,在那些關(guān)于偉人出身、家世、成長的書海中苦苦探尋著他登上偉人“星座”的奧秘。最終,把目光投向了毛澤東的青少年時期——作為莘莘學子孜孜求學的時期。終于尋找到這樣的答案:毛澤東偉大的一生,確實是從他那不同凡響的青少年時期開始的,他之所以成長為劃時代的巨人,除了與生俱來的自身特質(zhì)和后天的革命斗爭實踐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那便是在長達十余年的求學生涯中,為數(shù)眾多的老師對他的教導、培養(yǎng)以及對他品格的精心塑造。再聯(lián)想到自己當老師、做學生的經(jīng)歷,尹高朝便有了這樣的感悟——無論是尋常百姓,還是聲名顯赫的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和大學問家,都是依靠教育、依賴老師,把他從混沌引向光明。于是,一種謳歌老師——偉人之師的強烈愿望便萌發(fā)了,這便有了《毛澤東的老師們》的構(gòu)思。 他積極準備著,首先是走出去?!睹珴蓶|的老師們》一書,真正開始寫作的時間是1992年。這是一個充滿著艱辛的創(chuàng)作過程。手頭的資料是有限的。系統(tǒng)地記述毛澤東和他的老師們交往關(guān)系的著作,國內(nèi)外還是空白,可供借鑒的史料實在不多。尹高朝打算走出去,到毛澤東的生身之地去尋找材料、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于是便開始了三下湖南、兩赴北京的萬里行程。 1992年4月18日,一個乍暖還寒的日子。尹高朝搭乘一輛去廣東的貨車,踏上了第一次去湖南的旅程。這次湖南之行,一共呆了半個月,主要是去了長沙、湘潭和湘鄉(xiāng)三個地方,在上屋場、棠佳閣、東山學校、湖南省立第一師范……這些毛澤東早年生活和學習過的地方,踏尋偉人的人生履跡,進行實地調(diào)查采訪。令人遺憾的是,由于采訪的對象和內(nèi)容距今年代久遠,大量資料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湮滅,最后不得不懷揣一顆沉甸甸的心,登上了北上的列車,赴北京展開了為期四十天的資料查閱工作。從北京回來后,他利用半年的業(yè)余時間,完成了40萬字的初稿。 次年,也就是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之際,尹高朝擬定對書稿進行修改和充實,在省市委宣傳部領(lǐng)導的過問和關(guān)心下,單位給了他一段時間的創(chuàng)作假。于是,在那個炎熱的夏天,尹高朝又第二次到了湖南。這一次,他在那塊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奔波了一個多月,毛澤東部分老師的故里——長沙、湘潭、韶山、湘鄉(xiāng)、寧鄉(xiāng)、新化、安化、平江、瀏陽、岳陽等市縣,留下了他的匆匆步履,三湘大地灑下了他辛勞的汗水。 在那些日子里,尹高朝的腦海中一直有著這樣的念頭:自己的幾番遠行,不只是為了撰寫一本書,而是以獨有的方式,為挖掘和搶救毛澤東從師求學生活的珍貴史料,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這期間,尹高朝艱辛備嘗。湘中多山地,許多地方交通不便,以步代車是平常事。餓了,就啃幾個干饅頭;渴了,就喝幾口山泉水。在前往毛澤東當年的國文老師袁仲謙先生故里采訪的那一次,因山路陡峭摩托車翻車,險些回不來了…… 古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尹高朝這次采訪活動,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與熱忱幫助,如湖南省湘潭市等近十個地市的黨委宣傳部門、政協(xié)文史部門、湖南韶山管理局、湖南長沙“毛澤東同志青年時期革命活動陳列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長沙市博物館、湘潭市圖書館、東山學校、韶山學校等單位的有關(guān)領(lǐng)導和同志們,給采訪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一些在湖南乃至全國知名度頗高的毛澤東思想研究專家,或賜教或贈送書籍、資料和圖片;在采寫當中,他還有幸結(jié)識了毛澤東老師們的一些后嗣和親屬,書中不少口述材料及文字資料,便是由他們無私提供的。這次采訪和第一次湖南之行不同,可以說是滿載而歸。在此后一段不太長的時間內(nèi),尹高朝憑藉采訪得來的翔實資料,一氣呵成,完成了57萬字的書稿,較為準確和完整地記述了毛澤東從蒙館讀經(jīng)到北大旁聽這十多年間艱苦曲折的求學生活,實錄了他與24位老師之間非同尋常的交往關(guān)系,反映了老師們對偉人素質(zhì)的塑造定型而嘔心瀝血的全過程。 潛心研思 碩果累累 十年磨劍終成鋒,一朝破竹勢如虹。 繼《毛澤東的老師》之后,尹高朝在周恩來誕辰110周年之際,又推出了一部新作——《周恩來的老師考》。其間,他曾一上遼沈、二下淮安、三赴津門,實地走訪偉人周恩來生活、學習的履跡,憑借如蟬之聯(lián)、如珠之串的史料,歷經(jīng)半年埋頭寫作,終于完成了這部有著較高史學價值的長篇著作。之后,又與《毛澤東和他的老師》《開國領(lǐng)袖和他的老師》形成姊妹篇,并由中央文獻出版社于2011年1月以“偉人之師”系列叢書成功推出。這套叢書記述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開國領(lǐng)袖的求學生活,實錄了他們與眾多老師之間非同尋常的交往關(guān)系,反映了老師們對偉人素質(zhì)的塑造定型而嘔心瀝血的過程,從而宣示了這樣的一些觀念——書本,給偉人插上了理想的翅膀;老師,教偉人們做一個大寫的人;教育,賦予了他們獨特迷人的人格魅力。迄今為止,這套叢書印刷十幾次,印數(shù)達100多萬冊。 “世界上的確有一種人,從不強調(diào)自己生命的意義,悄無聲息卻認真而用力地活著?!币叱褪沁@樣“認真而用力地活著”的人。此后,他厚積薄發(fā),一發(fā)而不可收,陸續(xù)在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紅旗出版社等一些黨史類頂級出版社正式出版發(fā)行了《毛澤東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師》《公安部長羅瑞卿》《羅瑞卿警壇風云錄》《赤子毛岸英》《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與黃石》《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與黃岡》……其中,《毛澤東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師》《毛澤東和他的老師》還先后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神州欄目全書連載,《公安部長羅瑞卿》《赤子毛岸英》拍攝成電視劇在央視熱播,引起較大的轟動。 此外,他還深耕于大別山紅色文化的沃土,耗費10年之功,纂寫了反映大別山為中心的共和國開國將領(lǐng)軍事生涯和壯麗人生的大型軍事史叢書《從大別山走出的共和國將星》(全10卷,520萬字)。為了寫好這部大書,尹高朝以堅韌的毅力,10年調(diào)查搜集資料,兩年日夜寫作,完成重達78斤的書稿,然后經(jīng)歷5年時間的層層報批,終通過原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國軍事科學院、國家新聞出版總局等權(quán)威部門的審批,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9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隆重公開出版發(fā)行,從而在全國廣大部隊官兵中掀起了一場“追著”、“評著”和“藏著”的熱潮。
? 《從大別山走出的共和國將星》,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 心如良田,勤耕有福。這些年來,尹高朝為了尋求學問上的“真經(jīng)”,潛心書齋,宵衣旰食,刻苦寫作,已至佳境。誠如求是雜志社高級編審高晨野先生在《眾里尋他千百度——尹高朝印象記》一文中所寫的那樣:“清代國學大師王維國在《人間詞話》中一段妙論——他采擷宋詞中三個精句,用來形容讀書治學的三種境界,以為古今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須經(jīng)過這樣的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此為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三境界也。作為高朝同志的摯友,我見證了他為尋求藝術(shù)上的真經(jīng),所經(jīng)歷的由淡到苦,由苦到甜的全過程,我為之驕傲,為之感佩。” 近年來,尹高朝又三上陜北、四赴甘寧,進行實地尋訪,完成《陜北十三年》,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納入出版計劃,并呈送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審批;還完成了《百姓父母官》的創(chuàng)作,亦在送審之中。 慷慨贈與 播灑書香 治學之路是異常艱難的,但它帶給尹高朝深邃的思索、無窮的感悟和巨大的啟迪,面對收獲的鮮花與掌聲,他依舊淡然如故:“人生在世,經(jīng)一番挫折,長一番見識;容一些橫逆,增一些氣度;省一分欺瞞,多一分道義;學一點退讓,得一點和諧;加一絲留意,知一些物情。”人生哲學,已然透悟;洞事察物,漸臻佳境。 功成名就的尹高朝先生,看重知識,樂于紅色文化的傳播,卻視身外之物為草芥。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書,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偉大的思想、光輝的智慧,總是以書的形式流傳久遠、輻射四方,轉(zhuǎn)化為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質(zhì)力量的。書又是人的朋友,更是青少年的朋友,她是哺乳青少年心靈的母乳,啟迪智慧的鑰匙,一本好書,對青少年的成長乃至他們一生,都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青少年的心靈是一塊等待開墾的神奇土地,而作書的人恰似那拋灑種子的人。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得到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得到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會得到命運的收獲。我愿做一個辛勤的播種者?!?/span> 唯其如此,尹高朝先生幾十年如一日,身體力行堅持寫好書,把精品呈獻給深愛他的讀者。同時,他還無償給許多單位贈送價值可觀的圖書,特別是向一些大學慷慨贈書。他專程驅(qū)車母校湖北警官學院,把五萬余元的書籍送給校圖書館;他應黃岡職業(yè)學院所請,把近三萬元的個人作品無償贈送;他曾經(jīng)工作過的地方——黃石市圖書館、大冶市圖書館、陽新縣圖書館,還有故鄉(xiāng)黃岡市圖書館、麻城市圖書館等,他贈送了價值十多萬元的書籍,麻城市圖書館還設(shè)專柜,陳列他的個人作品;在2019年農(nóng)民豐收節(jié)之際,他給家鄉(xiāng)麻城市夫子河鎮(zhèn)各村“農(nóng)家書屋”捐贈了十五萬元的紅色圖書,還給蔡濟黃紀念館送書題詩陳列,“先驅(qū)熱血染神州,主義成真壯志酬,鄉(xiāng)梓后昆承大業(yè),揚帆滄海立潮頭”;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90周年的紀念日前夕,他給黃石市軍分區(qū)、黃石市武警支隊各贈一萬余元的《從大別山走出的共和國將星》,黃石市軍分區(qū)已將這批書作為官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和“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讀物。尹高朝慷慨解囊的捐贈行動,在“學習湖北、書香湖北”全民讀書活動中播灑了縷縷清香…… 牢記初心,不忘使命,前進路上,永無止境。作為一個農(nóng)家子弟,尹高朝最初的“初心”是能夠做點事、成點事,一生不要虛度;作為一位純粹的學者,尹高朝的“初心”就是寫好紅色歷史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這些,他都做到了,還做得十分出色。青澀守得兩鬢白,水滴石穿萬仞開。潛心研修數(shù)十載,他并沒有停歇,而是像一個勤苦耕種的老牛一樣,繼續(xù)默默前行。唯其靜,能致遠;唯其堅,能永年。幾十年來,不管世界怎么變幻,人心多么浮躁,他靜心做學問,不受干擾和影響;無論前路漫漫,各種壓力山大,仍不能動其講好紅色故事的志向,矢志不渝,一往無前。目前,他正在琢磨影視劇的創(chuàng)作,并應中央黨校之邀,準備把原創(chuàng)作品《陜北十三年》寫成大型電視劇,搬上屏幕。 “莫道書生清苦意,比來食淡更精神”。愿尹高朝先生恪守高潔淡泊之風,與時俱進,為人類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來。我們期待著,他又在新的土地里深耕出茂盛的莊稼,長成累累果實…… 【作者簡介】 陶忠輝,《湖北日報》高級記者。曾任中共黃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現(xiàn)任《新聞前哨》總編輯。 你“在看”我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