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嵐爾, 趙鳴芳 《傷寒論》 成書于東漢末年, 作者是我國著名的醫(yī)學家張仲景,《傷寒論》 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中醫(yī)臨床醫(yī)學經(jīng)典著作, 該書確立了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 由于《傷寒論》 成書于距今1 800多年前的東漢末年, 其文字含義與現(xiàn)今多有不同, 寫作方式、文法也與當今迥異。 要學好《傷寒論》, 更好掌握書上所述內(nèi)容, 準確理解書中詞語的真正含義十分必要。 筆者在讀以明代趙開美刻本為底本的《傷寒論》中第141條:“病在陽, 應(yīng)以汗解之, 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 其熱被劫不得去, 彌更益煩, 肉上粟起, 意欲飲水反不渴者, 服文蛤散; 若不差者, 與五苓散。寒實結(jié)胸, 無熱證者, 與三物小陷胸湯, 白散亦可服” 。 時, 參看歷代注家對此條文的注解, 發(fā)現(xiàn)眾多注家對本條文中“彌更益煩” 的注解的正確性讓人懷疑。 筆者就此嘗試對本條文中“彌更益煩” 進行更為準確合理的解讀。 歷代醫(yī)家對“彌更益煩” 的解讀 最早全文注解《傷寒論》 的是金朝的醫(yī)家成無己, 他在《注解傷寒論》 中解讀:“病在陽, 為邪在表也, 法當汗出而解, 反以冷水潠之, 灌洗, 熱被寒水,外不得出, 則反攻其里。 彌更益煩, 肉上粟起, 水寒之氣客于皮膚也”[1] 。 尤在涇在《傷寒貫珠集》 中解讀:“病在陽者, 邪在表也, 當以藥取汗, 而反以冷水潠之, 或灌濯之, 其熱得寒, 被劫而不得竟去, 于是熱伏水內(nèi), 而彌更益煩, 水居熱外, 而肉上粟起”[2] 。 清代吳謙等在《御纂醫(yī)宗金鑒》 中解讀:“病在陽,謂病發(fā)于陽而身熱也。 此應(yīng)以汗解之, 而反以冷水潠之灌之, 則身熱雖被劫而暫卻, 然終不得去, 故熱煩益甚也”[3] 。 清代唐容川在《傷寒論淺注補正》 中解讀:“潠之是外澆冷水, 灌之是內(nèi)飲冷水, 其熱被外之冷卻, 則不得出, 被內(nèi)之冷卻, 又不得入, 遂止于肌肉之間, 進退兩難, 故彌更益煩”[4] 。 程昭寰在《傷寒心悟》 中解讀:“病在陽, 是指病在表。 應(yīng)以汗解之, 用發(fā)汗解表, 原屬正治。 但醫(yī)生誤用'水療’ 方法或以冷水噴淋, 或以冷水洗浴, 企圖通過物理降溫以退熱, 結(jié)果反而使邪熱閉伏于內(nèi), 不得外散, 而發(fā)熱煩躁倍增。 彌、 更、 益三疊字。 彌是立即, 更是更加,益是甚也, 即是說立即加重”[5] 。 胡希恕在《胡希恕傷寒論講座》 中解讀:“'彌更益煩, 肉上粟起’ , 前面大青龍湯證講了不汗出而煩燥者, 此汗不得出故更煩了”[6] 。 質(zhì)疑 從以上眾多醫(yī)家對本條文中“彌更益煩” 的注解, 我們可知大多數(shù)注家僅隨文就義把“彌更益煩”簡單解讀為“更加煩躁” , 或者根本并不做解釋, 仍舊以“彌更益煩” 四字出現(xiàn)。 少數(shù)注家如程昭寰把“彌更益煩” 解釋為彌、 更、 益疊用, 最終還是解釋為更加煩躁。 且程昭寰創(chuàng)新性地把“彌” 解釋為“立即”,“更” 解釋為“更加”, 事實真的這樣嗎? 筆者帶著疑問, 查閱有關(guān)資料, 發(fā)現(xiàn)“彌” 有以下幾個含義:“①遍布, 滿。 ②廣大。 ③終極, 盡。 ④遠。 ⑤久長。 ⑥縫合, 補救。 ⑦更加, 越來越。 ⑧姓。⑨止息, 消除。 ⑩收斂 [7]1053 ” 。 并沒有程昭寰所說的“立即” 的含義。 把“彌更益煩” 簡單解釋為“更加煩躁” 是否正確呢? 把“益煩” 解釋為“更加煩躁”無可厚非, 那么是否可以把“彌、 更、 益” 3個字作為疊詞, 都解釋為“更加” ? 筆者通過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在《千金翼方》 和《外臺秘要》 中, 關(guān)于本條條文, 兩個作者都主張去掉“彌更” 二字而不錄。 為什么會這樣? 回歸《傷寒論》 的成書背景, 在1 800多年前張仲景生活的時代, 惜字如金, 在竹子或木板或石材上雕刻文字, 多刻1個字都算得上是耗財損命的。 而且, 漢朝時期, 文辭精煉, 能用1個字表述就不會用2個字。所以張仲景不可能連用3個字(彌、 更、 益) 僅表述相同的意思。 并且, 在《傷寒論》 中除此處之外, 再也找不到同義連用的現(xiàn)象了。 筆者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更” 在古漢語中有以下含義:“①改變, 更換。 ②交替, 輪換。 ③經(jīng)歷。 ④抵償。⑤古代的夜間計時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 每更約兩小時。 ⑥復, 再。 ⑦又, 另。 ⑧反。 ⑨更加”[7]464 。 結(jié)合時代背景, 漢代夜間計時方式為“打更制”,“夜間時間的劃分, 開始時分為甲乙丙丁戊五個部份, 稱五夜即五個更次……五夜(五更) 制, 在漢代通行, 宮廷巡夜警衛(wèi)交接班, 都以五夜來劃分安排”[8] 。 因此, 將條文結(jié)合時代背景, 筆者認為“彌更益煩” 中的“更” 應(yīng)當解釋為“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 而并非“更加” 之意。“彌” 則自然而然解釋為“終極, 盡”,“彌更” 即是五更末, 也就是現(xiàn)今時間清晨4、 5點鐘。“彌更益煩” 就是病人在清晨4、 5點鐘時變得更加煩躁。 總結(jié) 總之, 《千金翼方》 、《 外臺秘要》 之所以主張去掉“彌更” 二字, 是因為作者沒有正確理解“彌更” 二字的正確含義, 而錯認為“彌”“更” 與“益” 同義, 而作者又深知這不符合漢朝精煉的寫作特點, 故而舍去“彌更” 二字。 而其他注家則因為沒有回歸到《傷寒論》 的成書背景, 沒有考慮到古代的生活方式、 計時方法及寫作特點, 故而僅隨文就義把“彌更” 解釋為“更加”。 意義 正確解讀“彌更益煩” 具有重大意義。 1. 正確地解讀“彌更” 二字, 可以更好地解讀本條文?!皬浉?即清晨4、 5點鐘, 人體陽氣隨外界陽氣升發(fā)而逐漸旺盛, 有力與邪抗爭, 也就是《黃帝內(nèi)經(jīng)》所說的“正邪交爭”, 故而變得更加煩躁, 此義與《傷寒論》 條文第61條:“下之后, 復發(fā)汗, 晝?nèi)諢┰瓴坏妹?,夜而安靜” 類似, 此條之所以會“夜而安靜” 而“晝?nèi)諢┰辍保?因為夜間人體陽氣虛, 無力與邪抗爭, 邪氣獨盛, 故而安靜。 晝?nèi)贞枤馍l(fā)旺盛, 有力與邪抗爭, 故而表現(xiàn)“晝?nèi)諢┰辍??!皬浉鏌保?清晨人體借助自然界逐漸升發(fā)之陽氣而與邪抗爭, 說明機體仍有驅(qū)邪外出的趨勢, 這可以幫助理解病因、 病機。 2. 正確理解“彌更益煩” , 使《傷寒論》 文字依舊精煉, 不違背漢朝文字精煉的特色, 更讓人信服。 3. 正確理解“彌更益煩”, 再一次證明了張仲景《傷寒論》 中的“時間醫(yī)學思想” 。 從《傷寒論》 中隨處可見“時間醫(yī)學思想” 的體現(xiàn), 如“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陽明病欲解時, 從申至戌上” 等六經(jīng)病欲解時, 判斷疾病發(fā)展的時間思想“言夜半手足當溫, 其腳即伸” 中的“夜半” 等, 都體現(xiàn)了張仲景的“時間醫(yī)學思想”。 4. 正確解讀“彌更益煩” , 提醒我們, 要學好《傷寒論》 必須要有好的古文功底, 弄通本義的能力, 不可輕易放過任何1個字, 要學會獨立思考, 緊密聯(lián)系實際, 要有質(zhì)疑精神, 不可盲從, 只有真正搞明白了《傷寒論》 中此舉的原本含義, 才會更準確的理解它的醫(yī)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