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劇院的成功和與一批杰出的劇作家保持長期、固定、親密的合作是分不開的。建院之初,北京人藝就受到了郭沫若、老舍、曹禺為代表的文學家、劇作家的作品孕育滋養(yǎng),北京人藝也因排演郭沫若、老舍、曹禺三位先生的劇作而著名,在10年間確立了現(xiàn)實主義的、具有獨特韻味的演劇風格。這三位先生可以說是北京人藝的老師,他們不僅為人藝提供了經(jīng)典的劇作,還時常與演員傾心交流,幫助他們更深刻地理解生活。
(位于人藝戲劇博物館序廳的“郭老曹”浮雕) 郭沫若——北京人藝話劇民族化探索的助力者
郭沫若才華橫溢,生平創(chuàng)作了十多部歷史劇。他的歷史劇充滿浪漫主義、富有詩情;不過于追求生活細節(jié)而以突出思想、激情為特點。 1956年,針對話劇舞臺上普遍存在的概念化表演、擠情緒等現(xiàn)象,北京人藝決定開始進行話劇民族化的探索試驗。所謂話劇民族化,簡而言之就是使話劇這種純粹的舶來品能夠有機地吸收中國戲曲中的精華,使之呈現(xiàn)出民族特色和中國樣式。經(jīng)過深思熟慮,總導演焦菊隱選中郭沫若創(chuàng)作的《虎符》作為試驗的首個劇目,從而開創(chuàng)了北京人藝與郭老的合作之路。
1957年1月到7月,《虎符》在首都劇場共演出了73場,其虛實結合的表演、充滿詩意的臺詞、小橋流水的布景,得到了郭老和戲劇專家的一致認可?!痘⒎飞涎莺?,不甘止步的焦先生又選擇了一部郭老的劇本《高漸離》,希望在音樂方面進一步探索,郭老被他的執(zhí)著精神所感動,決定再為北京人藝寫一個既是古裝又有音樂的新劇本,這就是《蔡文姬》。1959年2月,郭老以天賦的才情僅用了7天創(chuàng)作完成劇本,當他把劇本交到導演焦菊隱手上時,焦先生興奮地說:您寫的劇本正是我想要的劇本。焦菊隱帶領朱琳、刁光覃、藍天野等一批骨干演員僅用了40多天就將該劇搬上舞臺,使它成為北京人藝向建國十周年獻禮的八大劇目之一,這也標志著話劇民族化的探索進入了成熟階段。
(郭沫若在北京人藝給《蔡文姬》的演員說戲) 之后的1962年,北京人藝又排演了郭老的《武則天》。1978年郭老去世前不久,北京人藝從他的諸多題字中提取、合成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幾個字,將它們刻在一塊楠木的木牌上,這一院牌在人藝的劇院門口懸掛了20多年。 老舍——北京人藝風格的奠基人
對于老舍先生,曹禺曾經(jīng)這樣講: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生命,一部分是由老舍先生的心血灌溉的。1951年“老人藝”因上演老舍的《龍須溝》而出名。北京人藝建院后,又馬上排演了《龍須溝》。1981年,當《茶館》作為中國首部走出國門的話劇登上歐洲舞臺的時候,震動了西方的戲劇界。
我們懷念老舍先生,并不是僅僅因為他為劇院留下了幾部劇本,更主要是他的文學風格奠定了北京人藝的風格,他的作品影響一批藝術家。北京人藝的藝術風格,用西方評論界的話,三點概況:“現(xiàn)實主義、民族化、完美的整體感?!边@些風格尤其在老舍的《龍須溝》《駱駝祥子》《茶館》中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
(1963年4月,老舍先生在北京人藝排練廳看《茶館》排練以后與導演、演員交談,前排由左至右:于是之、英若誠、童超、夏淳、老舍、焦菊隱。) 老舍先生愛熱鬧、講話幽默,又愛朗讀,那些年,他時常散步到北京人藝,給大家一邊朗誦新創(chuàng)作的劇本,示范劇中人物的音容笑貌動作舉止,其生動的演繹激起演員們的創(chuàng)作激情。同時他也會虛心聽取大家對劇本的意見和建議,回去不厭其煩地修改,曾經(jīng)一部《春華秋實》,他在家修改了十幾遍;人藝的藝術家無論導演和演員,也常常在排練之余來到丹柿小院,和老舍先生討論創(chuàng)作細節(jié),因而得來一部又一部令觀眾叫好的作品。北京人藝的老一輩藝術家對老舍先生懷有深厚的感情,視他為長輩、知己、摯友。 曹禺——北京人藝首任院長
曹禺是北京人藝首任院長。1952年6月12日北京人藝宣告成立,曹禺時年42歲,一直任職到他辭世,達44年之久。盡管他的社會兼職很多,但他最鐘愛的、最看重的是“北京人藝院長”這個職務。他的作品和人品像兩塊基石,奠定了人藝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之前,建立這樣一座專業(yè)化的話劇院團是他們所不敢想的。因此,作為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曹禺帶著巨大的熱情和他們各自的藝術經(jīng)驗在一起勾畫北京人藝美好的藍圖。建院之后,因為有近水樓臺之勢,北京人藝除了演出《雷雨》《日出》《北京人》《家》等曹禺先生的舊作之外,曹禺還在各種雜事紛擾中,費盡心力為劇院新創(chuàng)作了《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三個戲。
從50年代到90年代,他為幾代演員講述他劇本中的人物,喚起演員對人物的創(chuàng)作欲望和深切的愛與同情;同時,他親自登門向郭沫若、老舍、田漢等名家約稿,以自己的影響力和與諸位大家的友情為北京人藝組織來高水平的劇本,比如《茶館》,就是曹禺、焦菊隱在聽了老舍先生讀完一個叫《秦氏三兄弟》的劇本后,特別喜歡其中描寫清末茶館的一幕戲,在他們的建議下,老舍先生用三個月時間完成的劇本,上演后一炮打響。同時,他以他的胸襟和包容,全力支持焦菊隱、林兆華等導演,充分肯定他們的想法與作為,鼓勵他們在舞臺上不斷創(chuàng)新,實現(xiàn)自己的藝術理想。 北京人藝所取得的每一點成就、每一點進步,都與曹禺的辛勤澆灌分不開。曹禺是這樣熱愛北京人藝,他曾寫道:“戲演完了,人散了,我甚至愛那空空的舞臺……” ![]() “郭老曹”的作品鑄就了北京人藝的風格,他們的劇目反復上演,久經(jīng)不衰,培養(yǎng)出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工作者,因此,北京人藝也被稱為“郭老曹”劇院。 來源: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