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兒本是心上的話,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子拿上頭割下,不死嘛就這個唱法。唱上“一氣子”,心里就舒坦啦。那股子知冷知熱的勁兒,從心尖尖上過了一茬,憂傷沒啦,歡著吶。
第一篇:秋陽歌聲 (一)《上去個高山望平川》 (二)《阿哥的白牡丹》 (三)《花兒與少年》 (四)《牡丹花與放羊娃》 (五)《折牡丹》 (六)《割韭菜》 (七)《在那遙遠(yuǎn)的地方》 (八)《蕎麥花》 (九)《情哥哥》 (十)《眼淚花兒把心淹了》
(一)上去高山望平川, 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看起是容易摘起難, 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阿哥的白牡丹呀, 摘不到想找的花兒枉然。 (二)白牡丹白來者嬈人哩 阿哥的白牡丹呀 紅牡丹紅成個 想我的花兒嘛 火哩吔 尕妹的身邊里有人哩 阿哥的白牡丹呀 沒人是我陪著 想我的花兒嘛 坐哩 尕妹是牡丹者 哥摘哩 我摘哩 阿哥的白牡丹呀 阿哥是綠葉者 想我的花兒嘛 配呀哩 (三)春季里(么就)到了(者),迎春花兒開,迎春花兒開,年輕輕的(個)女兒家踩呀么踩青來呀,小呀啊哥哥!小呀啊哥哥呀,小呀阿哥哥呀,手挽著手過來。迎春花(么就)開放(者),千里香,千里香,女兒家的(個)心上呀起了波浪呀,小呀阿哥哥!小呀啊哥哥呀,小呀啊哥哥呀扯不斷情絲長。 (四)賀蘭山上飄過來一朵云霞 絢麗多姿如詩如畫 落在黃河岸邊生了根 長成了水靈靈的牡丹花 六盤山上跑下來一只神鹿 勇敢矯健善良豁達(dá) 走進(jìn)荒原大漠不想回 變成了憨敦敦的放羊娃 尕妹子就是牡丹花 美麗得賽過那朵云霞 你唱起歌來能醉死個人 兩只毛眼睛最會拉話話 二阿哥雖是放羊娃 哪一點兒都不比別人差 你放得羊群大得像云海 一顆笨心眼兒勤勞到了家 (五)正月里到了炸茶里 把牡丹花長著石峽里 把把兒短了著咋拿哩 二月里到了龍?zhí)ь^ 把牡丹花長著洞里頭 身子兒尕了著跟不著 三月到了三月三 把牡丹花長著風(fēng)火灣 當(dāng)中里家閃出個青龍來 四月里到了四月八 把牡丹花長著刺底下 早起折去哈露水大 后晌里折去哈刺玫扎 (六)正月到了蒼木開 親戚朋友里拜年 宰給個雞兒你不吃 端起院中的綠韭菜 第一道韭菜沒割下 墻頭上撩進(jìn)個土塊來 第二道韭菜剛割下 墻頭上跳進(jìn)學(xué)生來 你拉來我扯里 一把拉著麻頭里呀 麻頭的桿桿象牙的床 麻頭的葉葉遮不哈涼 想吃個蘿卜拔上了吃 想吃個蔥葉揪上了吃 養(yǎng)哈個娃娃沒名字 外奶奶起給了個割韭菜 (八)唱起你的時候我想起了家 又是細(xì)雨清涼涼的下 漂泊的心中溫馨的牽掛 我那小小兒的蕎麥花 想起你的時候我常含淚花 心頭涌上滾燙燙的話 親切切的臉龐笑紅了晚霞 我那花眼眼的蕎麥花 你總是清凌凌的笑啊 笑成我憨墩墩的夢啊 你那淡藍(lán)藍(lán)的身影 裝滿我的海角天涯
第二篇:秋陽說花兒 (一) 花兒與少年 “花兒”又稱“少年”,是流傳在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回族地區(qū)的一種民歌,是一種高腔山歌。在“花兒”對唱中,男方稱女方為“花兒”,女方稱男方為“少年”,這種對人的昵稱逐漸成為回族山歌的名稱,亦統(tǒng)稱為“花兒”。 “花兒”按傳唱地區(qū)劃分,又分為 “青海花兒”、“河州花兒”和“寧夏花兒”,其源泉則源于臨夏河州。 “花兒”內(nèi)容豐富,多為情歌,也有表現(xiàn)回族人民生活的。歌詞多即興創(chuàng)作,十分口語化,且不避俚語俗詞?!盎▋骸蓖怀龅奶攸c就是以生動,形象的比興起句,文字優(yōu)美,格律謹(jǐn)嚴(yán)。它的音樂主調(diào)多,旋律、節(jié)奏、唱腔都有著獨特的風(fēng)格。 由于“花兒”最早產(chǎn)生于山間田野,歌手們在空曠幽美的環(huán)境中無拘無束,放聲高歌,所以它的曲調(diào)多高昂、奔放、粗獷、悠揚,表現(xiàn)了回族人民對幸福生活和純真愛情的追求和渴望。 在回族聚居的臨夏地區(qū),幾百年以來,每年在固定的時間,人們都要聚集于山清水秀、風(fēng)景秀麗的山間舉行傳統(tǒng)的“花兒”會。每年的蓮花山“花兒”會和松鳴巖“花兒”會久負(fù)盛名。 春夏之交,樹木蔥綠,山花爛漫。屆時,歌手云集,對歌聯(lián)歡,盛況空前。花兒流行范圍廣泛,曲調(diào)繁多,流派眾多。
(二) 花兒,心靈的植被 蒼茫的大西北斗轉(zhuǎn)星移,一曲曲花兒和一簇簇山丹丹花兒一起,擠擠挨挨,水靈靈,潑辣辣,在四季風(fēng)中顫抖著,盛開著,四散傳播著,輕快明媚的曲調(diào)伴隨飛散的流云響徹山間。 流淚的漢子吼著山,多情的婆姨望眼欲穿。一道道溝來一道道山,花兒是西北人心靈上的一種植被。如果說江南富庶之地容易誕生綿密柔美的江南民歌,廣袤蒼涼的西北大地則是適合花兒生長的天然土壤。缺衣少食的苦難生活,是“苦情花兒”的根。 “你唱的花兒我聽過,一句句傷心著呢;我唱的花兒你沒聽過,一句句揪心著呢……”“白麻紙糊下的窗梁子,風(fēng)吹著嘩啦啦響呢;想起阿哥的模樣子,清眼淚不由地淌呢……”——山花兒《清眼淚》。 原生的地道的花兒,都是由老百姓自編自唱,你一句我一句傳唱開來?!盎▋罕臼切纳系脑挘怀怯刹坏米约?;刀子拿上頭割下,不死嘛就這個唱法。”唱上“一氣子”,心里舒坦了,通俗直白的唱詞和那股子知冷知熱的勁兒,像是從心尖尖上過了一遍,抹去生活的憂傷。 人們高興時唱,不高興時也唱。他們用花兒來唱“苦”,訴說內(nèi)心的歡樂和憂傷,吼出苦悶和辛酸,錘煉出中國西部蒼涼婉轉(zhuǎn)的花兒文化。大山的褶皺里,人們傳唱著一曲曲原生態(tài)的山花兒,仿佛月光在心海中流淌,春風(fēng)吹進(jìn)了骨髓。 高興的時候抒發(fā)一下,憂愁的時候釋放一下,明明還有那么多發(fā)愁的事,吼一曲花兒,好像也沒那么愁了。
(三) 王洛賓與花兒 “走咧走咧,越喲的遠(yuǎn)了,眼淚花兒漂滿了,哎喲的喲,眼淚的花兒把心淹哈了。走咧走咧,越喲的遠(yuǎn)了,褡褳的鍋盔輕哈了,哎嗨的喲,心上的愁悵就重哈了……” 1938年的一天,一向干旱少雨的六盤山下起了連綿大雨,途經(jīng)此地的王洛賓住進(jìn)六盤山腳下一個車馬店。在滂沱的雨聲中,他聽到了穿云裂石的歌聲——店主五朵梅在唱六盤山花兒《眼淚花兒把心淹了》。她質(zhì)樸而有力量感的歌聲把王洛賓先生都唱呆了,被山花兒迷住了,深深地愛上了民歌。 王洛賓從這首花兒的旋律中聽到了黃土高原那樣的溝壑縱橫和遼闊蒼涼。它的旋律流暢而利落,歌詞灑脫又赤裸,直往人的心里鉆。五朵梅唱出的花兒親切、生動、優(yōu)美,有時熱情奔放,有時憂傷斷腸,歌詞直抒胸臆,是赤裸裸的愛情詩,同時又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好記,歌中不乏風(fēng)趣、幽默、詼諧、夸張的特色,以比興的手法塑造形象,以小見大,寓意深長,如同中國畫的白描,寥寥數(shù)筆就把一個形象樹立起來。 一曲花兒讓“西部歌王”王洛賓情定西部,他陶醉于這些優(yōu)美的山間野曲,漫游在中國西部民歌的浩瀚原野,成就了他一生的音樂夢想與藝術(shù)追求。 翻天覆地的時代里,王洛賓先生那一次在寧夏六盤山采風(fēng)時收集的大多數(shù)花兒都已經(jīng)在輾轉(zhuǎn)奔波的旅途中失傳,這首《眼淚花兒把心淹了》也是迄今為止,現(xiàn)存唯一的“五朵梅”的作品。 很多年后,王洛賓先生在他的回憶性散文《萬朵“花兒”永世飄香》中承認(rèn)這次寧夏采風(fēng)之旅無形之中改變了他對于音樂藝術(shù)的追求。這首在六盤山的客棧里偶然聽到的花兒,使得他“逐漸放棄了對西洋音樂的向往,投入了民歌的海洋”。 促使他改變了遠(yuǎn)赴歐洲的計劃,留在中國。 那么,作為我國民族音樂學(xué)的先驅(qū)和泰斗,王洛賓先生為何如此推崇和贊賞花兒呢?原因之一就在于花兒的“土”以及這一份“土”背后所代表的文化與生活。 花兒同西方的歌劇相比,它的演唱沒有運用太多的“科學(xué)發(fā)聲技巧”,它的歌詞也沒有經(jīng)過文人墨客的精雕細(xì)琢?;▋菏歉灿卩l(xiāng)土的藝術(shù),它是粗獷的原生態(tài),是天然去雕飾的真實。 (四) 歌王的青?;▋?/span> 從寧夏到甘肅,再到青海,王洛賓不停地用生命撥動著他創(chuàng)作的琴弦。有人稱他西北歌王,有人稱他傳歌者。他深入了解當(dāng)?shù)厝说娘L(fēng)俗習(xí)慣,埋首于故紙堆讀寫并傳承著民間的歌謠。 他不畏寒苦,不追名逐微利;白眼朝天,萬事雞蟲,看穿了浮世的淺薄與功利。他在荒野中張揚人性的柔美,寒泉淡食,甘之如飴,在世界的檻外,微醺的樽邊獨自冷笑,亦或是長歌當(dāng)哭,這就是貫穿千古的余韻。 最著名的就是《在那遙遠(yuǎn)的地方》這首歌,采用了民歌中鮮見的七聲階調(diào)式,既有哈薩克民歌的音色,又有青海花兒的風(fēng)格,加入哈薩克民歌和藏族的元素,更加豐富了花兒的藝術(shù)表達(dá)。 王洛賓這位傳歌人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的作品富有浪漫和傳奇,更具生命的結(jié)晶,總使人久久不能忘懷。半個多世紀(jì)以前,青海草原上就流傳著一首一鞭子打出來的歌。 那時,跟王洛賓一起拍攝《祖國萬歲》影片的當(dāng)?shù)毓媚?/strong>卓瑪正是花季少女。她頭發(fā)梳成了十多條小辮披在身后,兩只大眼睛閃射著大膽而熾烈的光芒。那時金銀灘上有個說法:“草原上最美的花兒是格?;?,青海湖畔最美的姑娘是薩耶卓瑪?!眱扇说挠颜x從這時候萌芽。 拍攝電影結(jié)束后的第二年,王洛賓又從西寧來到了金銀灘草原采風(fēng),收集、挖掘、整理民歌曲調(diào)。這段時間,王洛賓和卓瑪天不亮就騎著馬出門,到了天黑的時候才匆匆趕回住所。雖然夜已深了,但王洛賓仍借著昏暗的酥油燈整理搜集來的曲譜。有時候,卓瑪還給王洛賓請來草原上最好的歌手,當(dāng)面給他演唱各種民間曲調(diào)。 在農(nóng)歷七月下旬,王洛賓還和卓瑪趕到青海湖邊觀看了一年一度的祭海儀式。在這個莊嚴(yán)隆重的祭海儀式上,各族牧民表演了他們精湛的歌舞,使王洛賓大開眼界,他的藝術(shù)層次也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兩匹馬歡快疾走,馬蹄聲像一首動聽的歌,王洛賓似乎巳經(jīng)溶入到了這綠色中,甚至準(zhǔn)備去巴黎留學(xué)已經(jīng)成為遙遠(yuǎn)的過去。與美麗的卓瑪姑娘并肩疾行在草原上,有著一種無法形容的美好的感覺,此時此刻,王洛賓覺得就像在夢里一樣。 在藏語中,“薩耶”有保佑之意,“卓瑪”是仙女的意思。不知道薩耶卓瑪是否真是仙女,但在她的那一皮鞭下,王洛賓寫出了《在那遙遠(yuǎn)的地方》這首傳世之作,確實為他以后成為“西部歌王”打下了基礎(chǔ)。 這次采風(fēng)歷時三個月,王洛賓和卓瑪走遍了金銀灘草原的各個角落,結(jié)下了深情厚誼。采風(fēng)結(jié)束了,王洛賓返回西寧。何時能再次回到金銀灘,再次同卓瑪縱馬馳騁,遨游草原,也就成為王洛賓深埋在心中的愿望。幾年后,薩耶卓瑪突患急病,歌中的女神就這樣離開了人世,成了歌王心中永遠(yuǎn)的女神。 藏族詩人格桑多杰先生聽了王洛賓講述的這段故事之后,產(chǎn)生了創(chuàng)作靈感。當(dāng)即賦詩一首贈送給王洛賓,名為《伊雅阿熱啰》: 心中有一片多情的牧場,秋云間寬敞,春雨里花香。你是哪方的雪鄉(xiāng),你是哪方的湖光,歲月把你珍藏,去找春燕的夢鄉(xiāng)——伊雅阿熱啰。心中有一位尊愛的卓瑪, 朝云間牧羊,月光下吟唱。你是哪方的草原,你是哪方的姑娘, 歲月把你珍藏,尋找遙遠(yuǎn)的帳房——伊雅阿熱啰。 王洛賓從詩人手中接過詩詞,立即為詩人的詩詞譜曲,他用濃郁的藏族民歌旋律,將這首《伊雅阿熱啰》一氣呵成。透過王洛賓蒼老而深情的歌聲,人們仿佛又回到五十年前的金銀灘草原,見到了美麗調(diào)皮的卓瑪姑娘。后來,歌曲《伊雅阿熱啰》被稱為是《在那遙遠(yuǎn)的地方》的姊妹篇,開始在民間傳唱。
(五) 寧夏特色的花兒 寧夏花兒源于河州,有其獨特之處,四處飄散,吸收著周邊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qū)花兒的養(yǎng)分,在流傳演化中相互影響各有借鑒,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 寧夏花兒的語言采用了不少阿拉伯,波斯等外來語匯,同時大量使用地區(qū)色彩很濃的方言,土語。以“尕”字為例,本是小的意思,回族“花兒”多用此字,如“尕妹子”,“尕花兒”,“尕臉兒”,“尕畦里”,“尕牡丹”,“尕馬兒”,“尕勺子”等等。唱,讀都覺格外親切。 “花兒”是“漫歌”的形式,她是一種具有濃烈高原特色的民歌。她的風(fēng)格質(zhì)樸、曲調(diào)優(yōu)美,感情強(qiáng)烈、抒發(fā)明快。是回族老百姓表達(dá)自己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之情的不二選擇。無論是在盤山的羊腸小道上、牧羊的山坡上,還是在拔草的麥田里、打谷的禾場上,以及在送媳婦回娘家的驢背上、農(nóng)家小院的炕頭上,都能聽到或男或女、或雙或單、或領(lǐng)或合的花兒歌聲。 在西北地區(qū),中衛(wèi)市海原縣地區(qū)的花兒很出名。與銀川的花兒相比,海原花兒唱起來更加高亢、激昂,時而聲音嘹亮,時而委婉細(xì)膩,是回族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shù)形式之一。 整花的完整長篇為你娓娓道來一段段動人故事,自由的散花變化自由,不時顯示出演唱者的多才機(jī)智,兩人對唱時,你方唱罷我來接,你一句,我一段,精彩對接迭起,常常讓聽眾聽得如癡如醉。演唱花兒的人被稱為“漫花兒”或“漫少年”。
(六) 老百姓的花兒 花兒人的相處,自帶著泥土氣息,花兒朋友是咱的親哥熱妹。“出去個大門,我往樹上看呀,花喜鵲兒盤窩呀,我把我的大眼睛哈想著哎。掀起個門簾往里邊看呀,我就往里邊看呀,白牡丹睡著呀,我把大眼睛喲想著勒。” 清早,農(nóng)夫們吆喝著牲口,唱著古老的花兒。用花兒的調(diào)子唱開了:“哎,尕牛兒犁地滿塬轉(zhuǎn),一架地犁給了兩天;尕媳婦打哈的荷包蛋,我一頓吃給了兩碗?!?/strong> 對面地里立刻接了“話茬”:“哎,大山跟里的狼扯羊,肚肚兒拉到個嶺上;想吃個荷包蛋沒指望,難心著喝了點拌湯。”正是這些苦中作樂的故事,淬煉出花兒的凄美與豪邁。 一輩子追著花兒跑,一輩子離不開花兒的寧夏人真的不在少數(shù)。唱花兒的人,自稱為“花兒人”?;▋菏撬麄冃撵`的慰藉和情緒的出口,歌者與歌曲互為鏡像,他們互相懂得?;▋鹤尭枵咄浧D難與痛苦,給他們勇氣和力量。 寧夏同心縣預(yù)旺鎮(zhèn)龔家灣包頭水是個流行花兒的村莊,從剛會說話的孩子到耄耋老人沒有不會唱花兒的,有時候鄰居借東西、拉家常,都是“漫”著花兒來說。 男女老少都愛唱花兒,田間地頭唱,山野崖畔唱,鄉(xiāng)間小道唱,門口炕頭唱。娃娃們喜歡唱《王哥放羊》《四季歌》《花兒與少年》。每天,他們在山里燒罷洋芋吃罷饃饃,就開始了“演唱會”。 雖然歷經(jīng)風(fēng)霜,寧夏花兒仍然展現(xiàn)出頑強(qiáng)的生命力。經(jīng)受了時間的打磨與考驗,歲月蹉跎,寧夏花兒愈開愈艷。正如當(dāng)年感動王洛賓的那首寧夏花兒,現(xiàn)在及將來仍能感動很多人。
(七) 《山海情》的花兒 前些日子看了一部電視劇叫《山海情》,它就像一首原生態(tài)的寧夏花兒,真誠而坦蕩,它最打動我們的一個情節(jié),也和寧夏花兒有關(guān)。那個情節(jié)是支教老師初來乍到西海固,他聽說寧夏花兒特別好聽,便和藹地詢問班上的孩子們,有誰想上臺唱一下。沒想到,臺下的孩子們都踴躍舉手,表示自己愿意唱花兒給老師聽。 一個叫金花的小姑娘唱了一首《割韭菜》,歌詞是:五月十三、娃娃舅舅來啦。娘打發(fā)女娃子割韭菜呀。蓮花朵朵開呀。嗨喲,花兒點點開呀。舅舅來,我得快快的呀。女娃子打扮得乖乖的呀。蓮花朵朵開呀。 金花唱完,一個叫馬慶的小男孩又上臺唱了一首《綠韭菜》。他戴著鮮艷的紅領(lǐng)巾,笑瞇瞇地唱著:院子里長的是綠韭菜呀,不要割呀。你叫它綠綠的長著。嗨喲,不要割呀。你叫它綠綠的長著。六盤山上的山丹花呀,香味長呀,長長久久地飄散。 最后,女主角水花的女兒曉燕,她穿著黃衣服上臺給大家唱了一首媽媽從小口口相傳、教給她的歌。她認(rèn)真地唱著:走咧走咧,走遠(yuǎn)咧,越走越遠(yuǎn)咧。 很多年前,曉燕的媽媽水花也唱過這首歌,那時候的水花還很年輕,歲月的風(fēng)霜也還沒有爬上她的眼角。水花一邊唱著這首歌,一邊咬緊牙齒、使出全身的勁兒拉板車、帶著丈夫和女兒往閩寧鎮(zhèn)走,越走越遠(yuǎn),走向了水花一心思慕的新生活。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花兒的傳承就好像《山海情》中的母親水花教女兒曉燕唱歌那樣,是口口相傳的,因此它在表演形式上較多地保留了自身的特色且形成了較多的變體或亞類。 《山海情》中出現(xiàn)的花兒以及王洛賓先生當(dāng)年聽“五朵梅”唱的花兒,都屬于寧夏花兒。當(dāng)我們在《山海情》中聽到那些直白赤裸、爆裂生猛的花兒之時,第一反應(yīng)是覺得它很“俗”、很“土”,而且是土到掉渣的那種土。 寧夏花兒的“土味”,恰恰映襯以及符合了《山海情》這部“扶貧劇”的品格與氣質(zhì)。這是一個發(fā)生在黃土高原的故事,劇中的主要角色,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民。《山海情》的土,恰似一彎清流。它就像劇中那反復(fù)響起的寧夏花兒一樣,用生活的質(zhì)樸與真實,感染了每一位“被生活所困”的觀眾的心。 看完《山海情》后,最直觀的感受是:寧夏花兒真的太“土”了。可是花兒的“土”,正是它獨特藝術(shù)價值之所在。就是這一份從土地中生長出來的土味,打動了當(dāng)年的王洛賓先生,打動了今天無數(shù)位觀眾的心?;▋旱淖畲篦攘Γ褪恰巴痢?。因為它越土,也就越真實。
(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