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理讓人知道,心理讓人做到,由此對于知情意的含義就要奔著有效做到來思考。 認知上給出很多解釋,如認識自己無知,目的為了做到,要有辯證思維和底線思維,這樣思考的意圖是讓個體接受當下自己水平,尤其是最差情形,然后努力挖掘積極資源,朝向有利于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出發(fā)。 舉個例子。 在你正在為某個事情忙碌時候,又需要再處理其他事情,分身無術之下,這就使得自己惱火,這時候需要處理的是情緒。 一種可能就是與人家懟起來,發(fā)泄自己不滿意,語氣不好,話語嘮叨,充滿抱怨不耐煩,這就是情緒方式表達自己訴求,事后會覺得情緒失控,沒有做到心理健康需要的情緒穩(wěn)定。 我們來看看如何處理這個情緒失控問題。 還有一種應對方式,聽到不樂意的事情,當然會激活憤怒情緒,這是主觀感受無法避免,“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不僅有感情還有情緒存在,這就說遇到不如意事情,瞬間升騰起來負性情緒很正常,沒有這個負性情緒才是不正常的。 接下來,如何表達情緒才是要做的事情。這就要看到情緒背后的本質是欲望沒有被滿足! 聽到不如意事情,不符合自己看法,為何會有情緒?因為不如意、不符合看法,這些是沒有滿足自己欲望,因為自己欲望是如意與合我心意。 既然現實中的人際互動出現沖突,說明雙方都有滿足各自欲望的需要,怎么辦?這就需要延遲滿足! 因此,情緒管理的關鍵在于延遲滿足自己欲望,我覺得這也是“情緒穩(wěn)定”的心理學含義,屬于可操作性的定義。 上面這個例子就是如此,聽到不合自己心意的看法,允許有情緒出現,但是要迅速想到這是自己的欲望沒有滿足,那就暫時接受不能滿足,接受可以延遲滿足,同時要用語言而非強烈情緒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比如可以說“手頭事情忙不完,這個事情沒法同時處理,看看有其他什么辦法不”。 可能由于強烈負性情緒,讓自己這個語言表達帶有情緒,不要緊,能夠說出訴求就可以,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我們要有自知之明,接受自己個體特性,用胡適話說,“別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步有一步的歡喜”。 情緒后面是沒有滿足的欲望,我們不是扼殺欲望,也不是消除欲望,而是面對和接受欲望。欲望無錯,我們要做的不過是延遲欲望的滿足而已。 心理健康需要認知合理,這里的認知當然也包含人人皆有的欲望,承認欲望存在也是認知合理的表現,只不過欲望引發(fā)情緒時候,采取延遲滿足欲望的認知和方式,也正是情緒穩(wěn)定的關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