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SE: 患者18歲女性,反復心悸月余入院。動態(tài)心電圖室早45501次。
心電圖最初印象:I導正向,aVL aVR均負向,V1 LBBB QS型,胸導移行區(qū)V2-V3,考慮可能為RVOT后間隔,但移行偏早,且室早恒定負荷高,LVOT同樣需要考慮,既往文獻報導此類PVC于R-LCC交界處消融。 術中 RVOT標測未見明顯提前區(qū)域,靠近HIS附近逐漸提前,但詳細標測均未見理想靶點(提前15ms,單極下降支無頓挫或有r),最早點位于HIS遠端,可見明顯H波。于該點附近嘗試消融,25W,5s可見“快結”,終止消融。
左側逆行標測LVOT及左室間隔。于RCC標測到下圖所示電位,單極形態(tài)良好,提前30ms,起搏無法奪獲。造影位于RCC竇底。遂于該處30W消融。消融即刻早搏消失。消融后觀察30min,異丙靜滴均未見早搏再發(fā)。
文獻回顧: 2017年溫附二林加鋒團隊曾針對V1 QS形態(tài)的VOT發(fā)表相關病例回顧(Lin et al. 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2017) 17:124)。
可以看到,大部分V1 QS或qrS形態(tài)VOT室早仍可在RVOT消融。該團隊同時還給予了標測流程(移行指數(shù)為胸導室早移行導聯(lián)-竇律移行導聯(lián)),如下所示:
文獻中專門指出,假如標測發(fā)現(xiàn)靶點離HIS 5mm以內,則放棄消融。本例患者初始考慮VOT室早,但標測后靶點整體距離HIS非常近(不論右側或左側)。2019年Atsushi等(Journal of Arrhythmia. 2019;35:252–261.)發(fā)表了一篇關于HIS旁室早心電圖特征及消融的文章。 作者將HIS旁室早按最終消融點離最清晰HIS電位的距離分為10mm以內和10-20mm兩類。該作者發(fā)現(xiàn),離HIS越近的室早,12導QRS軸向與竇律越相符。
有意思的是,QRS寬度與距離無明顯相關性。該文章共計14例患者,均于右側消融成功。
文章總結了HIS旁室早心電圖特征: 1、 I導aVL R波; 2、 LBBB圖形,V1 QS形; 3、 V5 V6 高R波 本例心電圖aVL QS形態(tài),初始不考慮HIS附近,但回顧后發(fā)現(xiàn),患者竇性下aVL也為負向,整體QRS軸向與竇性基本一致,測量右側靶點及最終靶點距離HIS 10mm以內。 小結: HIS旁區(qū)域室早因房室傳導阻滯風險高而消融困難。常要求精確標測,給予的放電消融機會少。HIS旁室早部位類似于前間隔或中間隔旁道,此類旁道常建議左側RCC/NCC瓣上瓣下及左側中間隔標測,本中心HIS旁室早?;谠摾砟?,右側標測不理想或初試放電“結性”反應明顯時,常常進行左側間隔的精細標測,部分患者可在左側安全消融HIS旁室早。 |
|
|
來自: 昵稱69125444 > 《精彩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