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跑得好,不是基于天天跑,更不是基于天天玩命跑。” 最近有多位跑友問到如何設置課表的問題。 應該說,這是一個比較個性化的事情。因為它的先決條件,是你打算用多少時間來用于運動,其中跑步占多大比例。 有的人在不明確“自己要什么”(即達到什么目的),和“自己有什么”(即自己的時間安排,和身體條件)的前提下,問“請問我該怎么設置課表”,態(tài)度足夠謙遜,答案實在難找。 不確立“自己要什么”,和“自己有什么”的前提下,問解決方案。我們可以舉個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假如你問人家,該買什么車。得到的推薦,可能是小轎車,也可能有人給你推薦房車,或者越野車,價格方面,可能推薦10萬以內的,也可能推薦500萬的。所以,肯定沒有答案。 既然如此,我用自己的實際,舉例來說明吧。 一、太多,太頻繁,太強,是公認的不合理課表 這個標題本身,就不想多說了。凡是持不同觀點的人,認為活著就要跑的朋友,請你立刻關閉閱讀此文,并且對我取消關注。我特別不愿意花時間在事情的基本前提上展開爭論。 基于標題的理念,課表必然是這樣的: 舒張有度的; 各強度區(qū)間都會涉及到的; 每堂課的內容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 最重要的一點——是自己的體力所承擔得起的。 說到最后一點,前兩天有一位跑友說的話,我認為很對:高運動量和傷害,只不過是個時間問題。 在制定課表時,其實有個很通俗易懂的“真理”: 高強度,則短時間;長時間,則低強度。 不必天天跑,坊間說的跑一休一,是比較安全穩(wěn)妥的方法。如果有余力,實在想跑,可以在休日穿插放松跑。 1、即使完全不考慮受傷需要恢復的問題,就以運動疲勞需要恢復來說。一般地講,運動本身也是一個給肌肉組織微創(chuàng)傷的過程,隨后是修復過程,這樣方能促進身體組織的發(fā)展,以及讓身體從運動疲勞中得以恢復。 如果進行一場比較盡力的跑步,24小時或以上的恢復,是對身體的修補或者疲勞的恢復最基本的門檻。 2、跑休日,不跑步,不等于不鍛煉。我一貫主張,力量練習——尤其是核心力量練習——本身就是跑步的一部分。所以,把跑步和其他運動岔開,不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課表舉例 前提: 每周10小時運動,其中跑步5小時,針對該5個小時來做跑步課表。 從這個前提,可以看出,跑步占整個運動時間的50%。我從來不會把一切運動時間,都用來跑步。 每周有一天不安排運動內容,其余六天中的其中三天跑休日,由力量、伸展、騎行等來組成。 這樣設置思路就簡單了,變成:每周4天跑步,跑5個小時。距離50公里為底線。 課表實例: 周一:休息日。可以隨機安排輕松活動。 周二:間歇跑。間歇的類型可以根據(jù)個人體力不同分配。理論上來說,這需要在執(zhí)行中動態(tài)調整的。但是那樣就不好舉例了。 常見的間歇跑法: 5-6分鐘@心率4-5區(qū),和2-3分鐘@心率3區(qū)的間歇,重復4-6次。 體力好,多重復幾次。原則上不持續(xù)超過10公里。 跑前要充分熱身,跑后冷身加拉伸。 間歇跑內涵非常豐富,對于有速度追求的跑者,建議聽取教練的意見,有的教練會用速度區(qū)間來作為目標,而不是心率。 周三:核心、拉伸。內容,自主。時間:1小時。 周四:中度跑。心率3區(qū)1小時跑。 周五:力量練習。內容:自主。時間:1小時或以心率為基準計算的300大卡。力量練習時心率不高,達到300大卡還是不容易的。 周六:長時間慢跑。2小時2區(qū)為基準??梢赃m當延長。 周日:中度跑。心率2區(qū)30分鐘,3區(qū)30分鐘。 所有跑步后都接15-20分鐘認真拉伸。 統(tǒng)一說明: 1、所有課表都需要熱身和冷身,最后加拉伸。 2、為了安全起見,在舒展熱身后,可以在每個課表的前面再加10分鐘慢跑,充分熱身。 3、如果結束時不是以冷身(心率1-2區(qū)5-10分鐘)結束,反而以沖刺結束,那么盡量在結束后,徒步10-15分鐘走回家?;丶液罄臁?br> 4、因為周六日連續(xù)兩天休息,所以一周的全休日放在了周一。 雖然課表是5小時,但是考慮到每次開跑后都額外有熱身,冷身的過程,實際上一定大于5小時,和50公里。 三、不要機械地理解,更不要盲目照搬 跑四休三,是指跑步而言,那個“休三”,其實是可以用于其他練習,譬如,練核心,力量,騎行。 從上述課表可以看出,雖然跑步的時間是5-6個小時,但周度的運動時間,在10-12小時,跑步是運動總時間的一半或稍高。 表面看,每日都在訓練,但是,與每日都在跑步不同,由于運動參與的肌肉部位不同,因此,不同的身體部位,也是輪休的。有時候,輕重交叉、科目交叉,其實是一種很好的主動式休息和放松。 我們不主張的,是那種每天千篇一律的高強度跑步,那一定是不該被鼓吹的,至于跑步與力量練習相間隔,強度跑步與低有氧放松跑間隔,都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按照這樣交叉練習的原則,實際上就是主動地進行休息與恢復。 有的人說,這樣每天都在運動是不是好,有沒有必要安排一天完全不運動? 我覺得如果生活需要,一周中有一天不運動完全可以。 有陪同家人的需要,在跑休日,原來安排的力量或者騎行等運動,也完全可以服從于家庭需要,而把運動項目改變——譬如,陪同家人徒步3個小時,來取代騎行2小時,都沒有問題。用不著糾結這兩者的消耗是不是一樣。要是這樣糾結,也就……算了。 完全沒有必要為了跑步本身而跑步。能與家人一起去運動(哪怕不是你原定的運動形式),都是可以的。 那種為了自己運動而把家人忽略的行為,我認為是沒有意義的。如果白天陪同家人把課表耽誤了,對于力量之類的課表日,就算晚上在客廳,甚至在房間里,也都可以完成。 所以,是否需要在某一天不安排課表,完全順從生活的需要。不要把自己個人的運動愛好,擺到家庭、家人之上。 四、防疫正當時,須高度警惕 3月初以來的本輪疫情,勢頭迅猛,傳播迅速,無癥狀比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隱蔽性強。疫情的新聞,每天占據(jù)著新聞的重頭位置。 有鑒于其“傳播快,無癥狀比例高”的特點,強烈建議跑友減少或避免在城市街道上跑步,而盡量到人少的區(qū)域,例如郊外公園等場地跑步。 如果實在不能避免要在城市街道上跑步,寧可選擇慢跑以方便佩戴口罩。畢竟在大強度快跑時,佩戴口罩不現(xiàn)實。 老威現(xiàn)在暫時完全規(guī)避在市區(qū)道路上跑步,而是盡量安排時間到郊區(qū)公園,圍著公園外圈的騎行道(比公園里面人還要少許多),沿途幾乎碰不到人。而且盡量靠左側跑,即使偶爾會有遇到人的情況,也早早跑上人行便道,這樣即使與對面來的人、自行車處在同一個平面上,橫向相距也至少有5-6米遠,相對來說,就安全很多。同時,適當捂住口鼻或者屏住一下呼吸,都是必要的。
即便如此,也盡量減少路跑次數(shù)。把被縮減次數(shù)的訓練量,合理分配到其他日子去。 所謂合理分配,譬如跑四改成跑三——即用3天時間把原來4天的距離(時間)跑完,這是合理的。但是4天改成2天,即原來的時間/距離翻倍,可能就不合適。 總之,特殊時期,特殊情況下,需要我們開動腦筋,去合理應對。 如果實在沒有條件到人極度稀少的場合去跑步,短期內不得已改成其他形式的訓練,也是可以的。不過有一個現(xiàn)實要面對:當訓練量降低之后,體能會很快同步下降。這點必須有思想準備。RQ平臺的訂閱用戶,對此點應該不陌生。如果對跑力和體能的概念理解不深,可能也不是一兩句話說得清楚的。所以,這個話題就不展開了。 五、心率設備依然是執(zhí)行課表的優(yōu)先武器 課表得以良好執(zhí)行的前提,是對強度的衡量。從前述課表舉例中,對課表的描述,幾乎都是以心率來說明強度的——老威還是愿意再一次老生常談:脫離強度來談計劃,談訓練量,都是瞎鬼扯! 所以,那些對運動中觀察強度持無所謂態(tài)度的人,請看完本文就把它忘記,不必在意。也請不要就“我是否一定要佩戴有心率的手表”之類的話題繼續(xù)提出詢問?!彝ㄆ荚谡f課表的邏輯是時間和強度,你再來問“強度檢測是否必須”,那我覺得你不僅沒有閱讀文章的興趣,也說明沒有閱讀文章的能力。實際上,根據(jù)每個人提出的問題,我基本都想象得出來,你閱讀文章時候的態(tài)度,以及你的閱讀理解能力。 有的時候,用速度來作為強度的標志。上文已經(jīng)說到,我自己的課表基本以心率為基準。對于有速度追求的人來說,教練恐怕多會給出基于速度的課表。 有時候,用功率來作為觀察強度的工具,也是合理的,譬如在跑坡時,由于道路條件不同,速度和心率之間已經(jīng)沒有平路上那種強對應關系了。這時候維持均勻的功率,依然是維持強度不變的指標,盡管這時候速度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說到功率,比較普及的設備中,Garmin和Polar都有功率的功能。我反復比較,兩者會有數(shù)據(jù)上的差別(類似250/225這樣的差異),但都很穩(wěn)定。換言之,如果自己用一個設備,用它來觀察自己的趨勢,完全沒有問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