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聞夏朝人養(yǎng)龍傳說,正經史書如《史記》和《左傳》都有類似記載,傳的有鼻子有眼。夏朝人到底有沒有吃龍?或者說他們到底養(yǎng)了什么東西,后被世人傳為養(yǎng)龍?
夏朝人吃龍的故事 ①'孔甲畜龍'典故 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龍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懼而遷去。 ——司馬遷·史記·夏本紀 《史記》載,夏后氏孔甲,一日見野外天降二龍,一雌一雄。此乃天帝恩賜,大吉之兆,可是孔甲不會養(yǎng)龍('食'為飼養(yǎng))。有人名劉累,此人曾從豢龍氏那里學過馴龍術,于是便為孔甲養(yǎng)龍??准踪n其'御龍氏'。 誰料這劉累比紙上談兵的趙括強不了多少,雌龍被他鼓搗死了……劉累抖個機靈,就做成龍肉端給孔甲吃了。孔甲不知是龍肉,直呼好吃,好吃,讓他繼續(xù)做起來,不要停。劉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另一條也殺了…… 很快,孔甲發(fā)現沒有龍肉吃了,兩條龍也沒了,就派人找劉累。劉累機靈的很,心知大禍臨頭,早就悄悄溜之大吉了…… 以上是《史記》所載,另見于《左傳》、《路史》、《呂氏春秋》等古籍,大同小異。
②夏朝養(yǎng)龍傳說 當舜之時,人來效獻龍,求能食之。高陽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 ——路史·后紀 故帝舜氏世有蓄龍,及有夏,孔甲……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說舜帝時天下臣服,四方進貢各種奇珍異獸,其中就有龍。有人叫董父,好龍,通曉龍習性,懂龍馴養(yǎng)之術。舜帝就讓他養(yǎng)龍,并賜'豢龍氏'。所以上文說舜帝世代有龍養(yǎng)。 后來到孔甲時代,因順服天帝,獲賜雌雄二龍。后面故事就是劉累把二龍弄沒了…… 孔甲為夏朝十四任君主。舜帝常有龍養(yǎng),來到孔甲時代,一無龍可養(yǎng)(天帝賜龍),二孔甲不懂養(yǎng)龍??梢娍准讜r期龍已經很稀有了。 天帝所賜雌雄二龍已被吃掉了,所以就有了說法 '最后兩條龍被夏朝人吃了'。
孔甲到底養(yǎng)的是什么東西? 龍形象無非三類,自然動物、圖騰文化、其他象征。夏朝人把龍養(yǎng)在家,還能吃掉,看來那是還沒強大到飛升的龍。 神化的龍只是圖騰,動物化的龍存在嗎?遠古太久遠,有很多傳說,有很多文物資料,司馬遷也搞不清,大概就依葫蘆畫瓢錄在史記。 類似演繹文化又如神龜,但龜現實存在,神龍呢?假如孔甲真的養(yǎng)過'龍',原型是什么?
①夏朝文物的龍圖案 臨汾陶寺遺址文物 彩繪龍紋陶盤和鼉鼓。 經考古家確定,該遺址年代約在公元前2300年??准咨淠甏辉敚瑩茷榍?700年前后夏朝君主??梢源_定的是,這兩件文物所處時期恰好在舜帝和孔甲之間…… 彩繪龍紋陶盤丨古代祭祀禮器,上有龍形圖案。龍體型碩大,嘴修長,大而方,口生鋸齒獠牙,酷似鱷魚嘴巴。盡管藝術形象會再經加工,但皮膚更像鱷魚而非我們熟悉的龍。 鼉鼓丨樂器,也屬禮器,此鼓以鱷魚皮為外蒙皮,鼓的支架為鱷魚的骨板。
②甲骨文字形 盡管文字要把實物抽象化,但是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龍字依然保留幾個特點: 大嘴,長尾,有爪,修長身型都和鱷魚很像。 細節(jié):鱷魚趴地休息時會習慣性張嘴巴,還有頭部凸起疙瘩,這些在甲骨文上都有體現。尤其部分寫法字形往一邊彎曲,還有寬度和長度比例,這形象和鱷魚體態(tài)太像了。
③周易描述 《周易》曾經對龍形象有過一番刻畫: 龍生血盆大口,生活于水域。 '血盆大口'能用來形容龍嘴嗎?龍是神物,是圖騰,與君王為伍!龍多有能耐,海陸空三棲,為什么強調'生活于水域'?但是,這兩點和鱷魚完全符合。 兩件文物、周易描述、甲骨文字形,龍的形象都指向鱷魚。遠古時期北方曾生活著鱷魚,古人用鱷魚皮蒙鼓,技術嫻熟,可見一斑。 所以,夏朝人養(yǎng)龍之說,大概率養(yǎng)的是鱷魚。所謂'夏朝人吃了最后兩條龍',若果有其事,孔甲和劉累養(yǎng)的也是鱷魚。
小編結語 龍,鱗蟲之長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古人把動物分'五蟲',龍為'鱗蟲'之首。很明顯,水域霸主就是鱷魚,如果我們概念里的龍不存在,那么鱷魚算得上'鱗蟲'之首。 野外水域中的鱷魚,這個生著碩大腦袋、滿嘴獠牙的龐然大物一定會讓古人望而生畏,古人認為鱷魚為'鱗蟲之長'說的過去。 唯一可與鱷魚匹敵的'鱗蟲'只有蟒蛇,很可惜,它有專屬古稱'長蟲',而且蟒蛇只是喜近水澤,而不像《周易》說的'生活于水域'。 很多古籍文獻表明,龍最原始的樣子或是鱷魚,但鱷魚注定無法保住自己'龍'形象。 龍是三棲神物,鱷魚那體型在天上飛不尷尬嗎?所以要拉長,變成蛇身;鱷魚性兇猛,如何和仁厚君王捆綁?加上鹿角和人須;形象不夠親近民間,整個牛頭和驢嘴……
龍形象一直演變,形象如此繁多,又有無數衍生文化,原因只有一個: 時代需求。 變,但有規(guī)律。元素或來自圖騰,或祈福,或人們身邊的動物。圖騰這東西首先關乎心理和情感,不然如何成為古代統(tǒng)治手段?好聽點,加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向心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