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眼草:菊科,魚眼草屬一年生草本 ![]() 別名:口瘡葉、饅頭草、地莧菜,傣名叫“帕滾姆”;貴州稱胡椒草。 ![]() 云南、四川、貴州、陜西南部、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浙江、福建與臺(tái)灣有產(chǎn) ![]() 廣布于亞洲與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 ![]() 生山坡、山谷陰處或陽(yáng)處,或山坡林下,或平川耕地、荒地或水溝邊。 ![]() 有消炎止瀉的功效,治小兒消化不良。 ![]() 【《中國(guó)植物志》 第74卷 (1985) 】一年生草本,直立或鋪散,高12-50厘米。 ![]() 莖通常粗壯,少有纖細(xì)的,不分枝或分枝自基部而鋪散,或分枝自中部而斜升,基部徑2-5毫米;莖枝被白色長(zhǎng)或短絨毛,上部及接花序處的毛較密,或果期脫毛或近無毛。 ![]() 葉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中部莖葉長(zhǎng)3-12厘米,寬2-4.5厘米,大頭羽裂,頂裂片寬大,寬達(dá)4.5厘米,側(cè)裂片1-2對(duì),通常對(duì)生而少有偏斜的,基部漸狹成具翅的長(zhǎng)或短柄,柄長(zhǎng)1-3.5厘米。自中部向上或向下的葉漸小同形;基部葉通常不裂,常卵形。全部葉邊緣重粗鋸齒或缺刻狀,少有規(guī)則圓鋸齒的,葉兩面被稀疏的短柔毛,下面沿脈的毛較密,或稀毛或無毛。中下部葉的葉腋通常有不發(fā)育的葉簇或小枝;葉簇或小枝被較密的絨毛。 ![]() 頭狀花序小,球形,直徑3-5毫米,生枝端,多數(shù)頭狀花序在枝端或莖頂排列成疏松或緊密的傘房狀花序或傘房狀圓錐花序;花序梗纖細(xì),或長(zhǎng)達(dá)3厘米或長(zhǎng)達(dá)2毫米??偘?-2層,膜質(zhì),長(zhǎng)圓形或長(zhǎng)圓狀披針形,稍不等長(zhǎng),長(zhǎng)約1毫米,頂端急尖,微鋸齒狀撕裂。外圍雌花多層,紫色,花冠極細(xì),線形,長(zhǎng)0.5毫米,頂端通常2齒;中央兩性花黃綠色,少數(shù),長(zhǎng)0.5毫米,管部短,狹細(xì),檐部長(zhǎng)鐘狀,頂端4-5齒。 ![]() 瘦果壓扁,倒披針形,邊緣脈狀加厚。無冠毛,或兩性花瘦果頂端有1-2個(gè)細(xì)毛狀冠毛。 ![]() 花果期全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