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白郎中:中醫(yī)醫(yī)案/醫(yī)話/學中醫(yī)學臨床的參考文章 
 老中醫(yī)幾十年的頭痛治驗秘方 作者 郭永來 一、頭痛治驗方一則 表哥鄭培傳,年三十余,患頭痛,時愈時發(fā),單方、草藥、西藥,俱屢服無效。我介紹他去找我的老師關云武老中醫(yī),關老用銀翹散加減方、救腦湯等方與服二十余劑,服時不疼,停藥則又痛。后又延至每天都疼,其苦難言。痛近一年,時近春節(jié)。因求我診治,意在暫度春節(jié)而后圖。 余細思之,關師所用之藥方,皆以散風為主,施之外感則佳,此頭痛已近一年,實非外感。素體不壯,又擔任會記工作,每日操勞憂慮,當屬血虛肝陽上亢之證,故治當以養(yǎng)血平肝為主。 處方:柴胡25克、當歸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川芎15克、白蒺藜10克、石決明20克、菊花10克、陳皮10克、明天麻10克、甘草10克。三劑。 買藥人到安圖,藥店缺天麻,因持方到關大夫處請其修改,關師遂去天麻,為加白芷,蔓荊子各10克。表哥服藥后感覺效果很好,又來找我換方,此時正好我染上流感,臥床不起,他即用原方又買三付服之。等我病好后他的病早已好了,直到我搬家時他已經(jīng)十幾年沒有復發(fā)了。 按:此方也算是我學醫(yī)之初的“杰作”了,當時是我翻了半夜的中藥書才好歹湊合出來的一個處方,不想竟收效如此神速,真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故記錄了下來。之后我在二十幾年的臨床中反復應用驗證過此方,只要辯證準確,效果確實很好。 94年我在八家子醫(yī)院時,曾治過河南村一位患者,年齡50多歲,患頭痛8年之久,我也用此方加丹參、紅花而愈。治愈后他才和我說,他的頭痛很怪,即每于性交后則頭痛更加劇烈,因此幾至于絕欲,以前則沒好意思和我說明。 通過多年的應用我對此方有二點感想,一是此方所治頭痛,應以中醫(yī)辯證的肝血虛肝陽上亢者為主證,頭痛部位以兩側太陽穴疼為明顯者。二是方中柴胡用量應該用到20-30克以上,太少則效果不好,我曾有意的把柴胡用量減少到6克左右,發(fā)現(xiàn)效果即不太理想。此外,對頭痛劇烈者也可以加全蝎、天麻、紅花、丹參等,效果也不錯。 二、吳茱萸湯加減治神經(jīng)性頭痛 風西一隊張虎林的妹妹,患頭痛,于82年6 月11日來找我治療,頭痛,嘔吐苦水,不能飲食,所奇怪的是,此病每天下午六點至八點犯病(其他時間沒事),痛劇時手足抽搐,更似有神志恍惚之狀,家人疑為有精神病,經(jīng)本大隊醫(yī)生(新興大隊)和亮兵公社醫(yī)院醫(yī)生診療,數(shù)日無效,(主要用的是補液,安定藥和對證治療藥物)所以回娘家來找我治療,我診之,脈舌均無異常,也不發(fā)熱。 躊躇間,忽憶傷寒論說: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金匱》說:干嘔,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此證符合之。 處方:黨參、吳萸、半夏、干姜各15克,一劑而安,三劑而病末再發(fā)。 按:蒲輔周曾治一例患者劇烈頭痛,吐清水,舌涼似冰,用吳茱萸湯,初末見效,再思為病重藥輕,吳萸用至一兩(30克)加紅糖為引,而諸證若失。由此可見吳萸可以重用,古方也可以加減,原方吳茱萸湯用大棗,生姜,當時我在風西,東北的農(nóng)村很缺,所以沒用,本此二段經(jīng)文而加減之,收效甚隹。又按,張家當年在風西,孩子比較多,家中生活困難,孩子也經(jīng)常生病,從小都是由我治療,故此對我相信,所以雖然出嫁了,也還是回來找我治療。 三、補中益氣湯加減治氣虛頭痛 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細辛,菊花,白芷,薄荷等以治氣虛型頭痛,方劑學中另有名稱叫調中益氣湯,我覺得實際上就是補中益氣湯加味,所以我一直就仍用此名稱,這樣便于理解和領會。 我第一次用此方治療的頭痛病人是在黑龍江省虎林縣種畜廠時,種畜廠有一姓邱的家,其妻得了腦血栓,引起半身不遂,是由我治愈的,他的女兒出嫁到十九連(虎林縣大多的村莊都是建設兵團,故以連隊的名稱來命名),她的鄰居家有一個女孩,患頭痛久不愈,所以介紹前來找我治療。 我詳問起病原因,女孩是繼父,她自己的志愿是上大學,但繼父不同意,所以上完初中只好回家務農(nóng)(當了農(nóng)業(yè)工人),于是思想負擔很重,先是失眠,只好以看小說來消磨時間,后來失眠越來越重,漸至頭痛,夜間不能入眠,白天卻又沒有精神,神志恍惚,到迎春去治療,服藥無效,自己心情郁悶,幾不欲生,脈虛無力,舌淡無苔,我辨證為氣虛型頭痛,我一方面安慰她一定能給她治好,一方面開導她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無非是講一些大道理),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多,應該心胸開闊。用此方略有加減,前后共治療二十幾天即愈。此后雖又用此治過數(shù)例,但都沒有再記。 按:此種頭痛類似于現(xiàn)在診斷的神經(jīng)衰弱性頭痛,一般多見于女性,而尤以青年女性居多,頭痛的性質都不劇烈,但終日頭目不清,此例即是比較典型的一例。 四、烏龍承氣湯治肝陽上亢性頭痛 烏龍承氣湯處方由天麻,白芷,川芎,地龍,大黃,芒硝,甘草組成。是由全國名醫(yī)驗案類編一書中熊鼎成治偏頭風案中的處方加減而來,(詳案見原書)我主要用它治療肝陽上亢性頭痛,所謂肝陽上亢性頭痛,主證是脈洪滑弦數(shù)有力,舌紅苔燥,大便秘結,頭痛劇烈,一般的都是血壓偏高為主證。 88年我初到福洞不久,鎮(zhèn)里有一個官多種經(jīng)營的“小官”,問我能不能治頭痛,我詳細的為他檢查后,正符合以上數(shù)證,為開此方,服三付而愈。自己說頭痛已經(jīng)數(shù)年,久治無效,以前每日都以正痛片來維持,想不到中藥的效果竟是這么好。我用此方記憶中大概治過二三個人,雖然病例不多,但只要是有以上主證者,投之必效。頭痛劇烈者,方中可以加入全蝎,紅花,丹參。 五、散偏湯治偏頭痛 臨床上見到的典型的偏頭痛,是從面部的正中線為界,一邊痛而另一邊卻并不痛,是以稱之為偏頭痛,屬于血官神經(jīng)性頭痛的一種,也是比較難治的一種,驗方散偏湯是治療此種疼痛的一個有效方劑,處方由川芎,白芷,白芍,白芥子,柴胡,香附,郁李仁,甘草組成,方中主藥是重用川芎,原方劑量川芎用一兩(30克)其他藥物量都很小,我用此方時,川芎用到40-50克,散偏湯中的主藥是川芎,古方中論述,此方川芎必用至30克(一兩)以上,才能有好的療效。其他都用常用量(10-15克),而且我一般都喜歡加全蝎,丹參,紅花。 典型的偏頭痛,臨床中其實也并不常見,我這些年行醫(yī)中共見過二例,都用此方治愈。97年夏天,銅井鎮(zhèn)山旺莊有一個婦女,患偏頭痛已數(shù)年,久治不愈,痛時自己十分痛苦,用頭撞墻而不止,因為證狀十分典型,使我一下子想起散偏湯這個處方,因此就選用了它,又根據(jù)我的用藥習慣,加用了全蝎,紅花,丹參,方中川芎用了40克。開藥三劑,因方中郁李仁藥房缺,囑她自己去買。并囑她服藥后如果見效,再來復診。之后便再也不見她的消息,我以為可能無效,時間一久便忘記了,時隔數(shù)月,山旺莊又來了四五個人找我治療頭痛,并告訴我說是聽這位婦女說她的頭痛已好,所以介紹他們來找我的。 98年春天,鄰居李光亮的岳母,也因患偏頭痛久治不愈,前來找我治療,她疼痛的性質是,或左或右不固定,但痛時總是一半痛而另一半不痛,每天都須服用止痛片,撲爾敏、強的松才能止痛,聽別人說這些藥不能長期服用所以不敢再服。因為證狀典型,所以我也直接采用了此方,因為皮防站藥房沒有郁李仁,我改用大黃10克,用白酒泡后,再用微火炒到黑色,服三劑見輕,又服三劑而痛止。至今已二年有余,還沒有復發(fā),遠期療效怎樣,還須繼續(xù)觀察。 典型的偏頭痛,是血官神經(jīng)性頭痛中比較難治的一種,我在臨床中見到的并不多,見到的這二例我都采用了散偏湯這一驗方來治療而取得了令人比較滿意的效果,但這并不能說此方就是治療偏頭痛的特效方,希望以后有機會再驗證之。 六、祛風散熱法治感冒后頭痛 祛風散熱法治療頭痛,我見于岳美中老中醫(yī)的談芷園醫(yī)話和治療的醫(yī)案中,原來稱為治偏頭痛驗方,由菊花9克,桑葉9克,黃芩6克,薄荷6克,苦丁茶7.5克,連翹12克,夏枯草12克,藁本6克,白芷6克,荷葉邊半個,鮮茅根12克,(方中劑量為岳老所加)。主治急性偏頭痛和三叉神經(jīng)痛,發(fā)作時一側頭痛劇烈,太陽穴有熱感,伴眼睛抽痛,甚者痛連面齒,或午后體溫升高,舌質紅,脈浮數(shù)。證屬肝經(jīng)風火上攻諸陽之會,用之可獲平肝火,散風熱之效。頭痛嚴重者,于方中加防風6克,銀花15克以治之。(以上為岳老原文)。 我用此方略有加減,曾治過數(shù)例頭痛患者,記憶最深的就是紅衛(wèi)醫(yī)院王貴成的女兒。96年我從紅衛(wèi)來到皮防站,王的女兒因頭痛一年多久治不愈,來請我為之診療,脈柔弱無力,頭痛不重但每日都綿綿不止,有時以頭兩側太陽穴疼痛明顯,有時又以全頭都痛,因為久治不愈,思想上有很大的壓力,故而引起失眠。 我一方面勸導她不必多慮,同時根據(jù)她的證狀辨證為氣虛型頭痛,以補中益氣湯方為主加減來治療,服近十劑無效,后來又仔細辨證,見其脈雖柔弱無力,但至數(shù)卻是略數(shù),而且微帶弦意,問其疼痛,自言每于感冒后或于月經(jīng)期疼痛加劇,我辨為肝經(jīng)郁熱,選用了此方,因藥房中無苦丁茶和荷葉,因而沒用,加用了防風和銀花各15克,服五劑見效,又服十幾劑痛止,為開丹梔逍遙散加減數(shù)付善后而愈。 七、血府逐瘀湯治腦震蕩后遺證頭痛 血府逐瘀湯是清朝王清任的名方,原書中論述此方治證甚多,第一條就是頭痛,雖然如此,但我用此方治療頭痛的病例卻并不多,只用此方治了幾例腦震蕩后遺頭痛證。 典型的一例述之如下:建筑公司張安義的弟媳,有一次正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被一個拖拉機撞倒于路旁,后腦正撞到一塊石頭上,當時就昏了過去,送到醫(yī)院中經(jīng)搶救醒了過來,卻一點不舒服的感覺也沒有,撞了她的司機給了四百元錢作為賠償,她們家人覺得既然沒有什么傷痛,要人家的錢干什么,于是堅持不要,最后留下了三百元錢也就算了。 誰知事過二月,頭逐漸疼痛而且越來越嚴重了,頭痛同時伴有惡心欲吐,久治無效,以至后來自己的生活也不能自理,此時再想找原來的禍主,自覺時間太長,似乎也無法啟齒,故而心中越覺窩囊,于是病情日重,后來張安義讓她來找我治療,我用血府逐瘀湯加丹參、水蛭,有時也加土蟲等,前后治約二月,完全康復而愈,患者喜不自勝,八月中秋節(jié)時專程前來表示感謝。 在此之后,西山小區(qū)有二個人,一個是在踢足球時摔倒,碰了頭部引起頭痛惡心,一個是因為和別人打架,被打了太陽穴部位,引起頭痛惡心,用西藥治療無效,經(jīng)王英蘭介紹來找我治療,我都徑用此法治療,因為他們的病情時間都短,所以都只服了十幾付藥就好了。 我在學醫(yī)之初,受張錫純的影響,常喜用參西錄一書中的處方,故對于腦震蕩,中風等病證,也常喜用該書的鎮(zhèn)肝熄風湯和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或血府逐瘀湯來加減治療,從來沒有用過單味代赭石治療腦震蕩,近見鄒孟城老中醫(yī)在《三十年臨證探研錄》一書中介紹用此單味藥以建奇功,真可謂大開眼界,爰節(jié)錄于下,以供采用。 “腦震蕩與腦挫傷之治療,素無特效療法,中醫(yī)多主平肝化痰,潛陽熄風,筆者以勾藤,石決,姜夏,茯神,天麻,龍牡,磁石,竹茹,白蒺藜等治療數(shù)例,鮮獲速效。后讀曹惕寅先生之《診暇錄稿》,得以單味代赭石重投緩服,以治腦震蕩之法,用于臨床,捷如影響。先后四五例,投劑則應。 先錄典型病例一則如下、陶某,男,四十八歲,某糧官所副所長,1979年10月5日上午,與鄰居因事爭執(zhí),被木棍擊傷頭顱,腰背及眼部,當即暈仆,急送某區(qū)中心醫(yī)院急診。 在該院留觀12日,診斷為腦挫傷,出院時腰背及眼外傷漸愈,血壓由入院時220/130下降為130/90。其時主證為頭暈泛惡劇烈,于出院當日邀余往診。自訴、擊傷伊始,即暈不可支,旬余以來,雖針藥迭進,而癥無少減,只能靜臥,不能稍動軀體,稍稍動作,即覺天旋地轉而眩暈欲仆,隨即泛惡頻頻,但不嘔吐。一日三餐及飲水服藥,均由家屬喂飼。余診得脈象弦滑,舌質舌苔無異常。逕予:代赭石100克,加水二大碗,煎至一大碗,待溫后,以湯匙緩緩喂飲,約四小時左右飲盡。 當日下午開始服藥,至傍晚,甫盡藥汁之半,已可自行翻身,于是續(xù)服前藥而盡其劑,及夜半,獨自下床登廁矣。然步履蹣跚,時欲以手扶物。翌日又服一劑,即恢復正常。直至1989年以它病逝世,生前未見任何腦震蕩后遺證。 按:此例眩暈甚而無嘔吐,《診暇錄稿》之案,則為嘔吐劇烈,神識不清。該書原刊于1927年,以后未見再版,漸成鳳毛麟角矣。 今照錄原文,以資讀者印證: 粵東范君之女,年五齡,自樓窗跌仆下墜,狂妄躁語,與飲飲吐,得食食吐。不能辨認父母,目不交睫?;蛟聘侮枓短?,或謂溫邪痰滯,歷五日夜,醫(yī)藥罔效。后經(jīng)其友紹余往診,切其脈錯亂無定。外既不傷于風寒,內(nèi)亦無病于痰滯,筋骨肌肉,亦無重傷,實以身軀顛倒重震,濁氣反上,清氣下陷,姑宗鎮(zhèn)胃降濁法治之。獨味鍛代赭石五兩,煎湯三大碗,每隔十分鐘用小匙飲五六匙。飲未及半,神識大清,嘔吐亦止,啜粥一盂,安臥而瘥。 ……續(xù)名醫(yī)類案載、許宣治一兒,十歲,從戲臺倒跌而下,嘔吐苦水,以盆盛之,綠如菜汁,許曰、此膽倒也,膽汁傾盡則死矣。方為溫膽湯加棗仁,代赭石。正其膽腑,名為正膽湯,一服吐止。昔曾見此證,不知其治,遂不救。 此案標新立異,名曰“膽倒”,方以溫膽為主,然若不加代赭,必無是效,是以此方所得力者,仍屬代赭也。設單用代赭一味,不合溫膽棗仁,效亦可期,……。是故岐黃家不當固步自封于套方疲藥,自當開拓進取,而求驗方達藥也。 以上是節(jié)錄自鄒老原文,續(xù)名醫(yī)類案所載此案,我以前也看過數(shù)遍,也認識到是屬于腦震蕩之類的疾病,腦震蕩的病名,是近代的病名,古人當然是不知,故有“膽倒”一說,雖有標新立異之嫌,但古代的中醫(yī)在中醫(yī)理論的指導下,還是治好了此病,已屬不易。 有一些疾病,雖然病情很重,久治不愈,但一經(jīng)專方治療,常常捷如影響。是以學醫(yī)者應該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方能日漸有成。 八、外敷療法治眶上神經(jīng)痛 眶上神經(jīng)痛,這是現(xiàn)代醫(yī)學的病名,中醫(yī)書籍中叫作眉棱骨痛,這在一般的中醫(yī)書籍中多有論述,中醫(yī)認為此病多由風熱外束引起,如《丹溪心法》中就有關于此病的專條論述:眉眶痛,屬風熱與痰,作風痰治,類痛風。附方說:選奇湯,治眉骨痛不可忍,大有效。 后世醫(yī)家也多宗此,如秦伯未編箸的《中醫(yī)臨證備要、眉棱骨痛》條下也說:“(本證)常與陽明頭痛或少陽頭痛伴見。若單獨出現(xiàn)者,多為風熱外束,痛時目不能開”。其治療方劑也倡用選奇湯,藥用防風,羌活,黃芩,甘草。 除此而外,我還在好幾位現(xiàn)代中醫(yī)學家的有關論箸中見到過用此方加減來治療頭痛,特別是頭痛伴有眉棱骨痛的論述。由此可見,此證多由風熱而起,而選奇湯治療此證是有效處方之一,應該是沒有什么疑義的了。 但是,我在這里論述的眉棱骨痛卻可能是另外的一種; 一是這種眉棱骨痛,不伴有頭痛。對這種眉棱骨痛,山東日照縣一帶民間稱之為蚰蜒攻(攻發(fā)拱音),我在吉林安圖縣住時,當?shù)厝私凶鲵难逊?,都是形容疼痛的劇烈,病人自己說好象鉆頂樣痛,難以忍受,劇烈時且伴惡心欲嘔,疼痛突然發(fā)作。 二是我母親當年給人治療時都是用的熱敷法而愈,這就不能用風熱來解釋。 這種眉棱骨痛,臨床上并不常見,我到現(xiàn)在為止也只見到過二例,而且還是在學醫(yī)以前見到的。當年我在吉林省的安圖縣風西村居住,那時我才十六、七歲,風西二隊的張富榮,武振民都得過此病,就都是用的這種熱敷療法,不藥而愈。 說起來似乎很麻煩,實際操作起來卻很簡單,方法是:先用做豆腐的鹵水涂抹疼痛處,再把油搭子于火上烘熱,(按:油搭子,就是山東人在烙煎餅時用來抹鏊子的,一種用多層布縫成四方的塊形抹布,據(jù)說用的年頭越多的效果就越好)熱度以人的皮膚能承受為原則,趁熱敷于疼痛處,如稍覺涼,再烘熱,再敷。敷上片刻,即覺疼痛減輕,大約半個小時至一小時疼痛即止,真讓人感到有點神奇。 若非我親眼所見,我也是不會相信如此簡單的方法會有此奇效,所以此二例雖然不是我親自治愈的,卻是我親自見我母親治好的,我還是把他記了下來,一是希望以后能有機會再親自驗證一次,二是希望以后能見到我寫的這篇文字的人能有機會驗證,不至把此方法埋沒掉。 附: 散偏湯見《辨證錄·卷二·頭痛》,是清代名醫(yī)陳士鐸的方子。本方用來治療“人有患半邊頭風者,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大約痛于左者為多”,也就是現(xiàn)在常說的偏頭痛。 組成及用法: 白芍(五錢) 川芎(一兩) 郁李仁(一錢) 柴胡(一錢) 白芥子(三錢) 香附(二錢) 甘草(一錢) 白芷(五分),水煎服。 毋論左右頭疼,一劑即止痛,不必多服。 | 
|  | 
來自: 新用戶4113OMk6 > 《中藥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