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猴穴(圖12-3)
[董師原文 ]
部位:平行鎖骨下一寸三分處共三穴,再下一寸五分處又三穴,兩邊總共十二穴。
主治:猴痧、血管硬化之哮喘肝霍亂(傷寒、重感冒、霍亂均會引起猴痧)。取穴:詳上述部位。
手術:用三棱針出血。
[詮解發(fā)揮]
穴名新釋:十二猴穴因治猴痧(猩紅熱) ,并且有十二穴而得名。
定位及取穴:平行鎖骨下一寸三分處共三穴,再下一寸五分處又三穴,兩邊總共十二穴。
現(xiàn)代解剖:肌肉:胸大肌起始部,肋間內(nèi)肌,鎖骨下肌。血管:有肋間動靜脈,左右各為肺臟。神經(jīng):鎖骨上神經(jīng)、肋神經(jīng)。
解說及發(fā)揮:
1.此亦為少數(shù)之局部取穴治病。
2.治療猴痧、血管硬化之哮喘、肝霍亂(傷寒、重感冒、霍亂均會引起猴痧),皆系以急癥為主,刺血較淺,既效速又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