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藝人之——裁縫 文/劉述濤 我們只知道軒轅氏是黃帝,是我們的人文始祖。漢朝班固在他的《東道賦》中寫道:“分州土,立市朝,作舟輿,造器械,斯乃軒轅氏之所以開帝功也?!蹦闹?,軒轅氏還是裁縫的祖師爺,他用動物骨頭做成針,麻繩為線,縫樹葉,縫獸皮。讓人穿在身上御寒保暖,從而有了后來的裁縫。有了唐朝詩人筆下:“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秋霜欲下手先知,燈底裁縫剪刀冷?!薄安每p無處等,以意忖情量?!边@些詩人筆下的女人在大晚上裁剪縫制衣物到凌晨的真實生活寫照。這也足可見裁縫匠的辛苦。 同樣,透過文字可以看到在唐宋時期,鮮有男人做裁縫,給人量體裁身,這些都是女人所做的事情。真正男人興起量體裁衣做裁縫,應(yīng)該是近代布匹印染業(yè)的迅速興起,做裁縫兼帶賣布匹成為一件很不錯的生意,不但可以養(yǎng)家糊口,還有可能起騷發(fā)財。
那些年在改革開放之前,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裁縫,同別的手藝人差不多,都經(jīng)歷了很長一段很艱難的日子。直到改革開放之后,布匹不再需要布票,想怎么賣就怎么賣,老百姓想怎么買就怎么買的時代出現(xiàn),裁縫這門手藝才迎來了真正的春天。這時候的裁縫站在自己的布店里,脖子上掛著軟皮尺,左手里拿著竹尺,右手里拿著畫筆,嘴里叼著煙,站在桌板面前,一邊同人聊著天,一邊在布匹上畫著線。這時候,他的身邊站著幾位徒弟。 徒弟學(xué)裁剪,已經(jīng)是學(xué)裁縫到了最關(guān)鍵的一步。一個人會不會做裁縫,考驗的就是會不會量體裁衣,能不能夠真正裁出的布,又好又省布料。老話說,裁縫剪刀快,全靠心會算。懂得算計,算得好的裁縫,同樣的一塊布料,別的裁縫只會裁出件上衣,他卻能夠除了上衣,還多出一塊短褲的布料。這樣的裁縫,自然很多人喜歡,很多人愿意把自己買的布料送到他手上。 只是,那些年,帶崽貪恰,做裁縫貪布,還是時不時發(fā)生。經(jīng)常在街口上聽到人說,恰幾黃腫大肚,我拿去的明明可做一件衣服,一條褲子的北京藍,他現(xiàn)在只給我做了一件上衣。 過些日子,人就看見裁縫的媳婦穿著一條嶄新的北京藍的褲子。
在八十年代末,學(xué)裁縫是高峰。女孩子初中畢業(yè),一沒書讀,接下來就是學(xué)做裁縫。學(xué)裁縫第一步是學(xué)做手工,學(xué)會絞邊,用手工針縫褲邊,縫褲腰帶。這時候,住在師父家里,幫著師父家挑水,喂雞,養(yǎng)豬,種菜,那也基本上是徒弟的事情。那些年,不止是縣城里的女孩子學(xué)做裁縫,好多鄉(xiāng)下的女孩子也跑到城里來做裁縫。 手工活做得差不多了,師父也瞧出來這徒弟做的活針線嚴密,心定心細,就開始讓踩縫紉機。縫紉機都是自己家買,抬到師傅家的。沒有裁縫機,還學(xué)什么徒?偷雞你也要有把米才行。這世上,還沒有聽說話,學(xué)做裁縫,自己沒有裁縫機的。你說沒有撬邊機行,可以手工撬邊。那時候,最作興的是蝴蝶牌縫紉機,一只蝴蝶趴在縫紉機頭上。給褲子拼縫,師父讓徒弟給衣服上袖子,上領(lǐng)子,上腰頭。叫縫什么,就縫什么。師父喊捉雞,徒弟不敢抓狗。 眼看著一年的時間過去,徒弟把一輛縫紉機也踩得嘩嘩直響。這時候,師父就開始教裁剪。教裁剪時,師父會從褲子開始教起。此時,有些人來做衣服,師父會有意識的讓徒弟去量,量好之后,師父會問,你說要做寬松一點,還是做合身一點?有些徒弟不明就里,張嘴就來,做衣服不就要合身?師父會說,合身自然是要,但也要想到,人家屋里姐弟多,姐姐穿了妹妹穿,做件衣服,不僅要姐姐合身,還要想到妹妹能穿,這才是好裁縫,懂得為東道作想。
學(xué)會了褲子和上衣,別的就多能夠觸類旁通。一位真正為他人著想,并且眼上手上都有活的裁縫,那是上請下迎的。這樣裁縫被請到家里,為一家大大小小制作年衣。上門到人家里做衣服的裁縫,自然會被人高看一眼,請到上屋頭坐定,好灑好菜的招待。 也是在那些年,好多裁縫成為了縣里的萬元戶,戴著大紅花,風(fēng)風(fēng)光光了一回。只是三十年河?xùn)|,四十年河西。風(fēng)水輪流轉(zhuǎn),今日上他家。眼看著各種好看的衣服,一下子涌向市場,讓人應(yīng)接不暇,人們開始紛紛把目光投向了服裝店,再也不用自己拿著一塊布走進裁縫店了。 自此,再要見到裁縫,就大多數(shù)在制衣廠里,他們一個個腳上踩的已經(jīng)是電動縫紉機,手里拿的,也是可以一邊噴水一邊熨燙的智能熨斗。 現(xiàn)如今,要見裁縫,只能是在某個街口,又或是某家店里,她們給人縫補舊衣,也給人絞邊、撬邊。只是,當她們把撬好邊的褲子遞到人的手上的時候,不知是否還能記起,裁縫曾經(jīng)有過的輝煌日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