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寧作家原創(chuàng)作品 文學愛好者交流園地 」 孔孟之鄉(xiāng) | 禮義之邦 | 物華天寶 | 人杰地靈 

作者:宋桂忠 古人在詩詞中寫景狀物,往往妙到毫顛,只用了了幾個字,就可以讓你心領神會,卻一下子又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譬如那句唐代詩人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這樣的圖畫:入春了,經(jīng)過一場輕柔細密的小雨,地下的小草受到滋潤,紛紛冒出芽來,這時候的草芽只是那么一丁點兒,頂著的綠也只是那么一丁點兒,你彎下腰細看,幾乎看不到顏色,可能會忽略到這剛剛萌發(fā)的草芽。可是,這些小小的草芽連成了片,你遠遠的看去,就分明能看到那宣示著春天已經(jīng)悄然到了的嫩綠。“草色遙看近卻無”,這神來之筆,真是令人回味無窮。早春的時候,還有什么植物的綠色可以遙看近卻無?那應該就是柳色了。前幾天,在小區(qū)西面的河岸花園里閑走,已經(jīng)注意到路邊的幾株垂柳,隨風搖曳的條條柳絲,正冒出無數(shù)的葉芽來。這時候的柳芽,帶著淺淺的黃和一叢絨毛,并看不出多少綠,只有站在遠處,才能感到那時隱時現(xiàn)、若有若無的綠意。此時,用“柳色遙看近卻無”來形容,就十分妥帖。伴隨著春的腳步,柳芽的生長,柳色的漸濃,簡直勢不可擋,一夜之間,你就會發(fā)現(xiàn)柳樹的綠意又加深了許多。當其它的樹木在經(jīng)過嚴冬尚未蘇醒之際,當那些樹的枝干仍然光禿禿的一無所有的時候,柳樹已經(jīng)頂著滿滿的綠,讓我們早早地看到了春的到來。那些綠色并不濃烈,淡淡的,雅雅的,就像繪畫大師用筆在宣紙上染出的一般,如云,如霧,如煙……柳樹是一種很古老的樹種,甲骨文就有“柳”的字型,從古至今,柳樹一直伴隨在我們的生活中和文學作品里。《詩經(jīng)》里那首著名的《采薇》,用“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寫一個征夫在楊柳飄拂的春天離家戍邊,直到大雪紛飛的冬季,才回到故鄉(xiāng)與家人團聚,借景物描寫,把人們的思鄉(xiāng)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在北京冬奧會的閉幕式上,一場“折柳送別”的表演深深打動了所有人。那些舞者手持晶瑩透亮的柳枝,與遠方的朋友依依惜別,把中國古老的文化寓意,與現(xiàn)代科技的手段巧妙地結(jié)合在了一起,令寒冷的冬夜熱流涌動,讓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國人的好客和善良。柳,“留”的諧音,我們的先人用柳枝,向親人和朋友表達著眷戀和思念的情懷,既含蓄,又明了,將難以言表的溫馨都融進了柳枝里。借柳抒情,是各代詩人們的喜好,名章佳句數(shù)不勝數(shù)?!氨逃駣y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是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的名篇。老先生用二十幾個字,就把春柳的色、型、狀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給我們,特別是那句“二月春風似剪刀”,詩人用比喻的手法,把和煦的春風比作剪刀,那碧綠的柳葉就是春風一下下剪出來的,又形象,又生動,簡直是妙不可言。宋代的朱服寫煙雨中的柳樹,也是別具特色:“小雨纖纖風細細,萬家楊柳青煙里”,細雨如霧,輕風吹拂,戶旁的株株楊柳沉浸在煙雨蒙蒙中,構(gòu)成了一幅絕美的青綠山水。蘇軾有詩:“十日春寒不出門,不知江柳已搖村”,詩人窩在家里躲避春寒,一旦出門,卻發(fā)現(xiàn)岸邊的柳樹已經(jīng)綠成一片,那條條柳絲,隨著春風搖曳舞動,料峭的冷意也擋不住柳樹迎春的熱情。我們的領袖毛澤東主席,當聽說江南已經(jīng)消滅了血吸蟲病以后,浮想聯(lián)翩,夜不能寐,欣然命筆,寫下了“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的詩篇,心系民生同時又為解除了百姓病痛而高興的心情躍然紙上。人們喜愛柳樹,可能因為柳樹的樹形優(yōu)美,也可能因為柳樹的生命力頑強,無論南方北方,無論什么環(huán)境,不用刻意照料,就能很好的生長,所以才有“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說法。柳樹的樸實,柳樹的隨和,柳樹的堅韌,形成了柳樹獨特的風格,也奠定了柳樹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作者簡介: 宋桂忠,濟寧醫(yī)學院工會退休干部,平時喜讀書,喜欣賞書法,偶爾寫點小文字給自己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