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一.九龍壁。 位于紫禁城寧壽宮區(qū)皇極門外。壁長29.47m,高3.59m,厚0.45.9m,是一座背倚宮墻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為乾隆三十七年(1770年)改建寧壽宮時燒造。壁上9龍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cm,形成很強的立體感??v貫壁心的山崖奇石將9條蟠龍分隔于5個空間。陽數(shù)之中,九是極數(shù),五則居中。“九五”之制為天子之尊的重要體現(xiàn)。整座影壁的設計,不僅將“九龍”分置于5個空間,壁頂正脊亦飾9龍,中央坐龍,兩側各4條行龍。兩端戧脊異于其它廡殿頂,不飾走獸,以行龍直達檐角。檐下斗栱之間用九五45塊龍紋墊栱板使整座建筑以不同方式蘊含多重九五之數(shù)。此外,九龍壁的壁面共用270個塑塊,也是九五的倍數(shù)。為了不損壞龍的頭面,分塊極為講究。 圖二.寧壽門。 寧壽門和乾清門建筑形式基本一樣,也是五間三啟的屋宇式大門,上面也是黃色琉璃瓦單檐歇山頂,也是三路出階中路有丹陛石,兩邊也有八字琉璃影壁。門前也有一對鎏金銅獅。 圖三.皇極殿。 為寧壽宮區(qū)的主體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寧壽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寧壽宮一區(qū)建筑時,將寧壽宮改稱為皇極殿,作為乾隆皇帝歸政后臨朝受賀之所。殿座北朝南,面闊9間,進深5間,取帝尊九五之制。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前檐出廊,枋下渾金雕龍雀替。光緒二十年(1894年)在皇極殿行慈禧六十壽辰賀禮。(劃重點,就在這一年,為賀老佛爺大壽,挪用了軍費,導致甲午海戰(zhàn)中許多炮彈都是臭彈,清軍慘敗[我想靜靜] 圖四.皇極殿內(nèi)景。 殿中四根瀝粉貼金蟠龍柱,頂置八角渾金蟠龍藻井,下設仿照乾隆風格復制的金漆蟠龍寶座及金漆屏風。殿內(nèi)左置銅壺滴漏,右置大自鳴鐘,制作考究。擺設與太和殿如出一轍。慈禧死后,曾在此停靈、治喪。 圖五.寧壽宮。 位于皇極殿之后。四周以黃綠琉璃磚圍砌透風燈籠矮墻,面闊7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式頂。乾隆皇帝準備日后做太上皇時在此宮祭神,因此殿內(nèi)設有薩滿教神位及跳神用法器和煮肉鍋灶等,是紫禁城內(nèi)除坤寧宮以外的另一處體現(xiàn)滿族風俗的重要建筑。乾隆帝八十壽典、嘉慶帝五十壽典,曾在此賜宴皇子、王公大臣。光緒年間,慈禧太后曾一度住在寧壽宮。 圖六.暢音閣。 位于寧壽宮區(qū)的中部,養(yǎng)性殿東側,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戲樓。清乾隆四十一年建成,嘉慶年又增建扮戲樓。閣高20余米,從城墻外也能望見樓閣的綠琉璃瓦頂。“暢音”即盡情賞樂音之意。高閣分上、中、下三層,分別為福、祿、壽臺。壽臺臺面有五口井通地下室,上有三個天井通祿臺。此閣朝北,與帝后等賞戲的閱是樓相對。每逢年節(jié),宮中即在此開演大戲,臺上、臺下都熱鬧非凡。 ![]() ![]() ![]() ![]() ![]() |
|
|
來自: 新用戶8926AVU2 > 《《北京故宮》》